朱头山2021-02-16 14:12:19

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包括水电、网络,电脑(含智能手机),热水、冷暖空调,抽水马桶,冰箱,现代厨具....如果公交不方便的话,汽车也是。就算一个条件一般的出租房,这些也是必须的,否则简直没法活了。但在我所讲述的40年的前20年(1970-1990)里,这些今天的生活必需品,在当时大岁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

那些生活必需品,除了电脑网络,早就由西方国家发明完备了,在西方50年代已经普及了。在中国的东北,上海等地,解放前也有很多房子具备了。但70年代,象杭州这样的城市,普遍生活水平还保留在等于,甚至低于解放初的水平。共产党没建什么房子,也没搞什么基础设施,钱都花在搞运动,或军备上去了。当时市民的生活水平是很低的,最多只有美国1900年城市的水准。

前面讲了70年代农村的日常生活,按现代标准是赤贫。我住的还是江南农村,连瓦和窗玻璃都没普及,中国边远地区更不用说了。那城市呢?我读小学时到了杭州,妈妈的工厂在现在的胡雪岩故居,我住在附近,以前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大约建造于清末至民国时代,每个房子被分隔成几间到几十间,每间住一家人,整个房子叫一个墙门。

自来水并不普及,通常一个街区有一两个公用龙头,大多数人还是用井水。很少有人自己烧热水,多拎着热水瓶到街头热水灶去买。排泄则靠街道公厕和马桶的结合,在当时城区的街道上,遍布的马桶是一道景观,由于街道狭窄,马桶被撞翻是常事,对市容和当事人都是个麻烦事。我学骑车时,撞翻了我校最漂亮女生家的马桶,弄得一身是屎,她闻讯出来看到,一脸怒其不争的表情,现在我想起来都羞愧!

厨房通常是一块公用的区域,也是常常发生邻里争执的地方。那时家里通常有两种炉子:煤油炉,用于简便的,热个早饭,煮个面;煤炉,用于正餐。早期煤炉都是用的煤球,毎次用时都要发火,弄得乌烟瘴气,通风性差的地方还容易引起煤气中毒。以后进化成煤饼炉,可以通过控制进气量,使煤饼保持阴火状态,要用时再变为明火。但煤饼比煤球要贵,所以一直到被煤气炉取代,煤球煤饼一直是混用的。

通常一家人被分配一间屋子,10平米左右。当时典型的一家人,父母加上2-5个孩子,也就是4-7人挤在这小屋子里,舒适性和隐秘性都无从说起了,能挤下都要动点脑筋。如果有个handy的父亲,通常会立体配置家具。我和弟弟的床(睡一起)被安在饭桌侧上方,和父母的床隔一个屏风,但可恨的马桶就放在我们床下,睡觉时常常被父母小便吵醒,伴随着一股恶臭。我做梦常做到掉粪坑里,可能是闻到臭味,神经系统起联想了。

那时候没电视,又想省电,晚上通常早早睡觉了。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性生活了。我们在床上虽然听不清父母的,但能清晰听到邻居家一对年轻夫妇的作爱声,这确实严重污染了我的心灵,因为不是直接看到,而是听到,就发展了我的想象力。我一直以为性交是男人的阴茎插入女人的尿道,直到上医学院了,才知道女人还有一个洞,原来想象的过程完全不对。

我们家是兄弟俩,长大了后睡在一床也觉不妥,长枪对大刀的。有的家里不同性别的孩子,那么小地方难以遮挡,也不是个个都是圣人,出点事也难免。有报道,在美国乱伦率达到20%,那么宽敞的房子。因此,这类问题在那个时代,想必不少。(未完待续)

飯盛男2021-02-16 15:43:24
為何街道上遍布的马桶?马桶所有者是在街道上上马桶的?謎阿
朱头山2021-02-16 15:48:27
每家把马桶放在街道上,有人定时收马桶,就像现在的收垃圾一样
飯盛男2021-02-16 16:03:05
満桶就放街道上。。。見過各自拎着馬桶去倒(糞車)然後刷了馬桶、放在墻根吹風的。所以学車撞翻馬桶也不会一身
飯盛男2021-02-16 16:07:48
我家那時付近有個大公厠、家里有個痰盂解決夜里小解就可以了。早晨端着痰盂到公厠倒掉就可以了
清迈2021-02-16 16:42:33
那时杭州城市形象最著名的话据称是西哈努克说的:美丽的西湖 破烂的城市
junyi2021-02-17 05:28:03
1983年元旦,清晰记得雪从门缝飘到我床上,学校宿舍是礼堂改的,某天有人凌晨三点起床,大家跟着全起了,原来大家都没手表,以为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