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19602021-03-07 15:31:09

翻看我父亲写的回忆录,在第一页上简单介绍了一下祖父的履历,祖父在“复旦公学”的教育背景和随后的职业生涯让我对中国100年来的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颇为感慨。

祖父生于1890年,1912年左右在“复旦公学”获得“高等正科”机械专业的文凭。毕业后在上海铁路局实习一年以后,被聘为平汉(北京-武汉)铁路公司高级工程师/业务主任。6年后升任为平汉北京丰台材料总厂厂长(科长)。

祖父在职场靠的是诚实肯干,还有那张过硬的文凭。一纸文凭这么值钱?随手百度了一下当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

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在始建的1905-1911六年时间里,仅仅培养出57名高等正科毕业生。1911年-1916年由于辛亥革命局势动荡的影响,复旦公学仅有15名高等正科毕业生,另外有200名左右的高中生毕业。从1916年开始复旦正式升格为大学(College)。从那以后才有了正式的国产大学毕业生。清华,燕京,南开等大学早期的办学情况相似,只是学校规模要大一些。

"高等正科"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考到了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一般插班到国外大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学习。高中预科班毕业的学生到了国外,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读起。

祖父上复旦公学的时候家境已经败落,勉勉强强地完成了学业。我猜这也是祖父毕业以后马上进入职场,没有去留洋的主要原因。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我家一路后撤到保定,郑州,武汉,桂林,昆明,河内,饥寒交迫。直到1938年底祖父在叙昆(昆明-宜宾)铁路重新找到工作,全家在四川宜宾安顿下来。

抗战期间很多大学都内迁到四川坚持办学,上海同济大学搬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同济大学还在李庄镇办起了附中,父亲和大伯就是在那里读完同济附中,考入同济本科的。一个学医,一个学工。

在最近100年的近代史中,中国高等教育加入追赶世界文明洪流。除了文化大革命那10年的“停办整顿”,还是克服了艰难险阻一路向前的。今天的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招聘一名教师,平均会有2个博士,7,8个硕士,20几个本科生前去申请职位,今非昔比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华府采菊人2021-03-07 15:39:33
你父母在一起时讲四川话吗? 李庄读过中小学的人, 好些一直是用四川话相互交流的
coach19602021-03-07 15:42:14
不讲四川话,父母的普通话都稍稍带一点东北口音
yuntai2021-03-07 15:57:44
李庄是抗战时期文化中心之一,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梁思永,金
coach19602021-03-07 16:02:13
我大伯和梁思成的那个
萧岚2021-03-07 16:06:53
公学
-hutu-2021-03-07 16:11:56
读教练回忆贴的感慨
老生常谈122021-03-07 16:24:29
专科毕业一年就升任高工,可见当时人才多么奇缺。
coach19602021-03-07 16:31:53
现在留洋硕士找工作都不容易
法眼2021-03-07 16:59:48
你们家能闯荡;我们家就不行,我父亲中学毕业时,正是快解放、兵荒马乱之时,我祖父要我父亲老实呆家、不许外出考大学,更不许参加"革命
coach19602021-03-07 17:12:56
冥冥之中,都有定数
法眼2021-03-07 17:18:10
他们那代文化人,生存能力真是很强的。
Car-Craziers2021-03-07 17:28:18
世家啊。
上海大男人2021-03-07 17:30:45
蹭个热度,也在“复旦公学”校堂念过书
法眼2021-03-07 17:37:15
胡雪岩和盛宣怀比,胡雪岩什么都没留下,盛宣怀创办了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红十字会。。。等等。
萨克斯风2021-03-07 18:36:26
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和民生发展是靠他们一点点做出来的。
公鲨2021-03-07 20:35:01
“除了文化大革命那10年的“停办整顿还是克服了艰难险阻一路向前的”——49-77这28年的高校可谓灾难深重
coach19602021-03-07 20:43:02
现在大,中,小学又要开始学习党史/党课(类似毛时代的政治学习),中国大船不知要往哪个方向去
ireadwrite2021-03-07 21:05:26
现在找工作还有另一些考虑,例如
亦中2021-03-07 23:16:41
公学好像都是当时学 “新学” 的新学堂。当时上海还有中国公学,格致公学。胡适就是中国公学毕业的。
yuntai2021-03-08 01:50:51
梁思成很有意思,他后来续弦的妻子
萧岚2021-03-08 02:36:10
盛宣怀
chiangchao2021-03-08 15:05:29
谢谢教练兄,祖父不简单的经历。多多保重,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