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fang2021-08-18 17:56:38

乐嗣炳的右派

夏家少爷 2020-08-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行走中的生命 Author 梦里绍兴

 

 

乐嗣炳(1901—1984)复旦大学教授

 

        知识分子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只要有知识就会思考,一思考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一有想法就不太容易统一,不容易统一,政策就不好落实。

 

        当然,这和现在那些大嘴专家不同,真正的知识分子脑袋是长在自己头上的。

 

        伟人非要把一部份知识分子划成右派,有什么样的终极目的,像我这样的人既猜不到,也没法猜的。只是采用的方法确实不错,先引蛇出洞,再加以收拾。

 

        这阳谋,在当时应该算是成功的。

 

        引蛇出洞实际就是让知识分子来挑刺,甚至来攻击。阳谋能实现的前提,就是告诉知识分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样的政策感召下,许多知识分子都开始知无不言了,阳谋最终得以实现。

 

        不过战略是一回事,战术又是一回事。在具体执行层面上,经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结果。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被张艺谋改成了电影《归来》,主演是陈道明,演得很不错。

 

        由于反右是个运动,所以划右派不是一次而是在一个时间段里陆续完成。

 

        第一批被划进去的右派就被打倒,就被劳教。第二批再划,这些知识分子就谨慎起来了。

 

        《归来》中有个桥段,开会要划右派的时候,谁也不说话。有个人憋不住要上厕所,等他回会议室以后,他被划成了右派。

 

        严歌苓的这个桥段不是杜撰的,我听母亲说起过,她们当时被划右派时就发生过类似的事。

 

        乐嗣炳所在的复旦大学,自然也是划右派的重点单位。

 

        贾植芳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当时复旦有个老师—他的一个同事,一直胆子很小,就算“百花齐放”大家踊跃发言的时候,他也一句不说。

 

        没想到,后来他也被划成了右派。

 

        这位老师想不通,跑去找领导说:“人家发言的划为右派,怎么我不做声也划成右派?这是什么道理?”

 

        领导看着他,一句话就把他顶了回去,领导说:“你不讲话,比他们讲话的还厉害!你自己心里清楚!”。

 

        贾植芳说,一直到他这位同事死,他心里都没弄清楚。

 

        乐嗣炳的右派比其他人有根本的不同。

 

        乐嗣炳是语言学家,他一直跟着陈望道。陈望道就是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也是复旦大学的校长。

 

        所以,乐嗣炳的思想一直很进步,许多后来成了老革命的人,当时还不知道马克思是怎么回事,他已经很明白了。

 

        如果,解放前乐嗣炳的兴趣还停留在理论,解放后他就转向行动。

 

        解放后最多的就是运动,乐嗣炳几乎一个不拉积极参加,该讲话讲话、该表态表态。就这样一个积极分子也被划了右派。

 

        乐嗣炳有次和贾植芳聊他是怎么划上右派的。

 

         乐嗣炳说:“老贾,我当右派还是开后门的。”贾植芳觉得奇怪,问他:“人家升官发财有走后门的,你当右派怎么也是走后门的?”

 

        他说:“不是这样讲。解放后我一直紧跟党的政治路线,遵照领导指示积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反右时党委书记来找我,说:‘你虽然不是党员,但可以说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我们一直把你当自己人看待。现在党遇到困难了,党的困难就是你的困难。教授中的右派名额还短一个,就把你补上吧。‘我那时认为党委书记对我说话真诚,自己也很感动,以为反右不过是短时间的过程,很快就会过去,全然不知这右派帽子的厉害,一带上,马上被送去劳改。这一去,可就是二十年。”

 

        乐嗣炳的右派如果说是被人忽悠戴上的,他的抄家是自己找来的。

 

        乐嗣炳是个藏书家,家里有许多价值很高的藏书。看到当时许多书被拉走,销毁,他很着急,担心自己的这些书也这样被烧了。

 

        他主动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打电话,邀请他们到他家来抄家。

 

        这就是当时伟人非要打倒的知识分子。

 

        其实和乐嗣炳比,家母的右派当得更冤。

 

        家母学校当时的右派名额有个百分比,最后还有0.5个名额没有完成。

 

        家母是校长,领导动员她说,我们要超额完成任务,宁愿多半个,不能少半个,你是校长要积极配合,所以这半个名额给你吧。

 

        家母就这样戴上了右派帽子,即刻被送去劳教。

 

        劳教的具体生活她说得不多,我知道的也很少。只是走的前一年,98岁了。老太太时不时会进入迷乱的状态,当时就会自言自语,有警车来了。

 

        等醒了,家母会和我说,现在我不怕了,我都快一百岁了。

 

        其实,不管乐嗣炳还是其他人,这批划成右派的人,都是当时的知识骨干,是当时社会的重要中坚力量。

 

        他们的被毁,不是毁了几十万知识分子及他们的几百万家属,而是毁了整个社会的文化。

 

        文化的整体断层,就是从此时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