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fang2021-09-21 20:34:16

我们就是这样过中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0:20 金羊网-新快报

  中秋节在国人心目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按照传统,在中秋佳节,可以望满月之嫦娥舞,尝月饼之馅儿甜,一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传统的中秋节也在每一个不同的年代被填充了不同的内容,赋予了不同的色彩。以前,国人的中秋节有太多的动荡苦难,而现在,却反添了几分的奢侈浪费。百年中秋,如何走过?不同年代人们的记忆是最真实而生动的诠释!

  二零年代生人:一切为了抗战,何来中秋?“那时对中秋节完全没有考虑!大家一心想的就是一定要取得抗战胜利,但是到底什么时候胜利就不敢想,结果战争结束的时候居然还感觉比想象的要快!”抗战时期曾是地下党员的肖志刚年已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讲起话来铿锵有力,他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过过中秋节”。“从1940年到1949年,我一直做地下党工作,整整9年,仅仅在47年时偷偷地回去看望过一次母亲和妹妹。当时大妹和二妹也参加了部队,母亲和妹妹在家把家里变成了党组织的通讯站、医疗站和粮食加工站,我是地下党员,所以还是不敢也不能和家里人联系,后来家里暴露了连房子都被烧了!”肖老讲起那段心酸历史,仍有几分气愤。  一零年代生人:最难忘儿时离愁别苦“八月十五竖中秋,离乡离井离埠头,离开了我那嘣口佬,唱支仙歌解下闷愁!”当记者问及对于中秋节的印象时,今年92岁的黎秀石老人唱起了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儿歌。他爬满皱纹的脸上展开的笑容像雏菊一样绽放,然而,这种沧桑中的神采却让记者看得很是心酸。“那时候父亲从香港回家,看到我们又要出去营生,就给我唱了这支歌!”黎老回忆说,“小时候很少能和父亲在一起过中秋,后来自己去各地战场做记者,更少回家。日本兵侵占了中国,哪里还有节过?都忙着逃难了!后来到文化大革命时家人又是分离,所以没有什么中秋节的特别记忆。”

  三零年代生人:文革中秋不准售月饼“想起1966年的那个中秋节,我真的是揪心啊!”曾亲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李仁军老人神情很激动,他告诉记者:“1966年中秋节前我被绑了去审查,正好过节那天审查完了叫我回家,我就苦笑着反问———回什么家啊?房子都被你们烧了!”据李老回忆,那一年人们连月饼都没有吃,因为“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发动横扫“四旧”和大批“封资修”,古老的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也被列在其中。“那年中秋节前,市场上不准出售月饼,人们也就买不到月饼吃了,后来很多人就做糖饼代替月饼。我刚刚被审查回来,房子也没了,一家人什么饼都没有吃到!”

  四零年代生人:家人省钱吃烧饼出生在四十年代的人,现在到了不惑之年。出生时踩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尾巴,童年时看着父母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受着“劳动最美”的熏陶;青年时目睹或亲历文化大革命的斗争迫害,烙印下指鹿为马的年代;壮年时在改革开放中大展身手,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现在在新世纪里,看着几岁的孙儿敲着电脑念着英文单词!“我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都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找到印记”,今年64岁的退休干部雷老感慨颇深,她说道:“就拿吃月饼来说吧,记得小的时候还没有公私合营,那时五分钱可够买两个烧饼一碗豆浆,而月饼要两毛钱一个,所以到过中秋节,家里也舍不得买月饼,买了三个一家七口分,母亲就吃了一丁点!现在呢,月饼做得大、包装得精致,还吃得腻了。”

  五零年代生人:中秋佳节被“革命”掉了“我们出生在激情燃烧的五十年代,记忆深刻的中秋节都是革命化了的!”清了清喉咙,郑老师他对记者说:在“革命任务”压倒一切的日子里,传统节日中的“文化”都已被大大地“革命”掉了,在节日里有更多的“革命任务”。中秋节那天,家里备了月饼,放在饭桌上,然后晚饭前,父亲就率全家老小,在主席像前唱《东方红》,诵《老三篇》……在郑老师的一本已经略微发黄的日记本里,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绿军装、武装带、红袖章勾勒着我们青春的模样,东方红兵团、大串联、上山下乡是我们青春的乐章……”

  六零年代生人:绿色军营战友如亲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首歌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再熟悉不过了。当时“我在海南当兵十五年,那时每到中秋节军营里都会一遍遍地响起这首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年轻的战友们觉得就好像亲人恋人在一起,精神抖擞,谈笑风生。”现在在南海某机关部门担任秘书长职务的曾先生对自己军营中的中秋节记忆犹新。现在虽然回到南海后,我和妻子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现在妻子总是及时地提醒我:不要忘了十五的月亮啦,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噢。”

  七零年代生人:繁条缠身难过中秋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值而立之年,买房、买车、娶妻、养子、供养父母,一大堆的任务压在了身上,“对于中秋节还是有一些期待的,这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现在工作压力太大,心里的天平往往会更侧重于工作那一块。”今年32的张先生自己创建了一个广告公司,还处于创业阶段,讲起中秋节来时有几分无奈,他说:“自从出来闯荡开始,就一直没有回去过中秋了,只有五一、十一有假期,而家里父母亲还是看中传统节日,今年本来准备回去过节的,但是赶上一个业务,又只能看十一了。”尽管张先生觉得现在的中秋节已被工作淹没,但他讲起自己大学时代的一个中秋节,仍一脸幸福的微笑:“读大二那年的中秋节,我们一群玩得好的同学买了些零食在学校的草坪上晒月光。学校广播台很煽情,一首接一首地放关于‘月亮’的歌曲,放到当时很红的一首孟庭苇的《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时,我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那真是花样年华的感觉!这堪称30岁人最难忘的校园版中秋!”

  八零年代生人: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对于中秋节有什么印象?”记者问。“中秋节啊?吃月饼喽!”正读大二的贾丽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感觉中秋节越过越平淡了,小时侯还盼望,现在没有什么感觉了,反正中秋节都不放假,照常上课,但是有一点,月饼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销售越来越火暴,好象中秋节已经过成了月饼节!”喻同学现在对于事物有了很多理性的思考,认为现在中秋节的文化性正在逐渐消退,而商业性越来越明显,她说:“看看市场上无数包装豪华精美的月饼,以及打出来的天价就知道!以前小的时候经常和爸妈回乡下到奶奶家过中秋,那时候奶奶带着我们糊纸灯笼,家家都糊好多个!现在这些很难见到了,爸妈就是忙着收月饼和拿月饼送人,买来送去,一盒月饼随便就是几百元!”

  九零年代生人:中秋节也吃麦当劳八十年代生人用一个理性的声音说出“中秋节已经过成了月饼节”,而当记者问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中秋节要干些什么”时,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吃麦当劳啊!”小男孩的回答理直气壮。记者只好再问他:“那你知不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的呢?”小男孩回答到:“知道啊,我也会吃啊,但是我喜欢吃麦当劳多一些!我们家里的月饼都是用来送人的!爸爸妈妈就说带我去吃麦当劳了!”很显然,小男孩说最后一句话时,神情很高兴。(日京/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