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fang2022-01-03 18:02:11

历史:夏衍秘书的一份举报材料手稿

Original 秦全耀 秦爷全耀 2022-01-04 00:00

 

 

 

 

 

 

 

 

 

 

 

 

横口子进,竖口子出。这是小时候最最常说的一句话。

 

横口子进,指嘴,长在上面吃东西的嘴。竖口子出,是指排泄拉屎的地方。打个人名?下眼(夏衍)。

 

文革之前的1966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穆欣批判夏衍的文章《评(赛金花)剧本的反动思想》,人们便开始把夏衍和“下眼”结合到了一起:瞧丫那点起色,连被洋鬼子X了的赛金花都吹棒,真他妈的下馊,难怪起名叫“下眼”。

 

写文章的作者穆欣,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后来还成了中央文革小组里头的五大秀才。记得当年报纸上排名是:王力、关锋、戚本禹、穆欣、姚文元。后来五大秀才一个一个都关进了秦城监狱,但出狱时其余四个都是反革命,只有穆欣一个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一次去郑州讲课,秦爷特别表扬了河南人穆欣特会玩营销。1967年3月底红旗杂志发表了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的文章。第二天各种报刊只是头版全文转载,唯有一个光明日报另辟蹊径连带发表了《清宫秘史》的电影剧本。一时间北京各大邮局门口都排起了长队。据说还不得不加印才缓解了脱销。

 

批夏衍先从批《赛金花》开始,后来又是批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四条汉子”,再后来就是批判夏衍亲自编剧的毒草影片《林家铺子》和《革命家庭》。

 

早在文革前,毛泽东就先后免去了主管电影的文化部两个副部长,一个是夏衍,一个是陈荒煤。他们的罪名就是支持《北国江南》《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大搞资产阶级的文艺路线。

 

1949年后,夏衍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1954年1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之后没多久因和潘汉年关系,于1955年5月在北京又被隔离接受审查。 

 

夏衍被认为一贯右倾,在上海时就有人问他“文艺可不可以为小资产阶级服务”,他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电影只要不反共,不提倡封建迷信,有娱乐性的,包括不起好作用也不起坏作用的“白开水”都可以拍。他的这个态度,多次遭到点名批评:“右倾”,“小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思政司一位十分活跃有趣的官员李行楚就做过评价:他们同是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林默涵左,夏衍、陈荒煤右。

 

文革前,夏衍家住在小街南的南竹杆胡同,文革后又搬到了北小街东四三条东口斜对面的小院。仓南14号大院和罗家大院52号,都是总后宿舍,一百多户人家房屋修缮收房租都归我管,碰巧夏衍家又成了我来来往往的必经之路。虽然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可给我的感觉是这老头儿又瞎、又高、又廋。

 

文革前夏衍家胡同口有个澡堂子,叫老君堂,门票比0.26元的东四浴池便宜只有0.23元,为省钱能多吃一根3分钱的小豆冰棍,自然成了我的首选之处。那个年代十分贫困,三个月也洗不起一回澡。一次听人说,夏衍落难之初曾经来这里洗过澡。这时想起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句诗。堂堂行政七级260元工资的夏衍竟然能在这里洗过澡……

 

文革发生后老君堂被迫改名红岩浴池,红卫兵还真挺宽容的。秦爷在想:如果按照今天的“眯眯眼”思维标准,改名红岩浴池就是阶级斗争新动向,绝不允许有人反攻倒算,拿革命烈士的鲜血去洗澡!

 

网络上有个资料大家毛囡,从那里获取了知识不少。去年从毛先生处看到夏衍秘书的一份手稿。

    

毛先生标注;“这是夏衍(50年代)秘书在文革中交代的手稿,提及到政界、文化界包括潘汉年、夏衍、周扬、巴金、胡风、徐平羽、姚溱、吴强、傅雷等人不少轶事。虽然是在文革时期的交代,但去除一些上纲上线的说法,所述的不少轶事应该都是真实的,可能比回忆录更近真实,因这些手稿不会对某些人进行粉饰和拔高,可读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