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fang2022-04-27 20:34:14

刘洪军:上海作家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到了

Original 刘洪军先生 刘洪军的公众号 2022-04-17 11:00

?

 

昨天写了篇“上海作家陈村,您还好吗”,立即有热心的朋友转来几篇关于陈村的文章。文中很多观点新颖入木三分,但已不便再添油加醋!不过,认为陈村的小说只局限于上海,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海派作家,远的不说,近的就有王安忆等等,确乎是的。

左右无事,便来八卦八卦王安忆。

王安忆比陈村大三个月,1954年3月6日出生于南京,原籍福建同安。第二年夏天,母亲茹志鹃转业,随之跟到上海。1970年,赴安徽省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大队插队,二年后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

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二年后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工作一年后,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少年文艺》年度“好作品”奖。并且被《少年文艺》推荐,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不过,学业结束后,王安忆回到上海不愿坐班,旷职离开单位到徐州婆家写作,完成《本次列车终点》,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此成名。

?

这篇小说,发表于《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现在记得书名的人,想来已经不多,更甭提内容了,我把最末一段抄下来: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一个十年,要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惶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以《本次列车终点》为开端的又一阶段的知青小说,通过反映返城知青置身新的生活课题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如意及由此产生的惶惑、思索和寻求,恳切而又严肃地告诉知青们,今后的生活仍然是严峻的,过去在艰险环境中迸发的奋斗精神和生存力量,依然是可贵的和有用的。

王安忆当时在自叙中说: “这篇小说写过两稿。第一稿在艺术上较多地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写好后总感到深度不够,缺少艺术力量,结果重新写了第二稿,我竭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力求以生活本身的面目来打动读者。”

?

但有意思的是,王安忆在后来的创作谈中,基本上不提到《本次列车终点》。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年那些得年度优秀小说奖的,可以说名利双收,但后来愿意公开回忆当年风光的,近乎木有。

更有意思的是,王安忆对南京同安徐州都不感冒,直接把上海当作自己的故乡,也把自己当作海派文人,大概是受她母亲茹志鹃的影响吧。

我一直钦佩茹志鹃在1958年春天的上海,便能写出《百合花》这样的短篇小说。直到汉口西路的老师告诉我,1952年,滞留上海的张爱玲就去了香港。才明白之前上海的文学更辉煌的。只是除了鲁迅先生,说谁都不合时宜。

也许,有些心情,只适合放在文字里,因为,除此以外,它们別无居所!所以,不妨把心思做个笔录,留作日后的见证。

写到这里,想起了那个叫许文强的青年,和那个时代那首歌: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飯盛男2022-04-28 07:12:13
武闘派文学青年许文强、80年代風靡上海、説明焉情派文学青年還需努力
danren2022-04-28 19:01:21
一直不明白为何把矛盾文学奖颁给“长恨歌”?编撰得太累赘太死板。倒是那部“富萍”显得更有时代人文气息。
說時依舊2022-04-28 22:11:40
上海滩 词曲都是广东香港人好吗
金笔2022-04-29 06:22:47
王安忆后来和原解放日报总编辑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维的儿子结婚。王安忆的父母亲其实和我父亲也是很熟悉的,抗日战争
水星982022-04-29 15:29:37
王安忆下乡的时候,有一次发洪水他们几个女生去 抢险,结果她他最好的一位大姐姐被淹死了。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做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