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ucks2017-04-24 00:43:26

http://mt.sohu.com/mil/d20170423/135912872_621721.shtml

刀哥故事

当心!20后射,严禁尾随:霹雳-10越肩发射,

2017-04-23 04:10 2

  

  近日,空军特级飞行员吴国辉在访谈中表示,中国歼-20隐形战机还有一项新绝技,那就是具备了相当的越肩发射导弹的能力,也就是在飞行中突然向后发射导弹。

  

  20备向后射导弹的能

  据吴国辉介绍,战机能实现越肩发射,主要源于先进的后视雷达。在发现目标后,导弹具备矢量推力和惊人的过载,机动能力也很强。而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器及立轴发射的大角度,也使得导弹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据悉,歼-20战斗机和携带的霹雳-10格斗导弹,也具备这种“超级回马枪”的绝技,任何尾随中国战机的敌机都要心惊肉跳了。

  未来,第五代战斗机携带第四代格斗导弹后,将普遍具备越肩格斗的能力。现在俄制苏-35战机挂载的第四代格斗导弹——R-73M2和R-74ME,就实现了越肩向后攻击的能力;美国F-22挂载的AIM-9X第四代格斗导弹,也可以向后发射;中国最新研制的第四代格斗导弹霹雳-10同样也具备越肩攻击能力。

  越肩前射后射,各有千秋

  所谓越肩发射,就是战机利用机载火控系统控制空空导弹攻击尾后的敌机。简单的讲,就是战机可以在不掉头的情况下,向后发射导弹攻击尾随的敌机。越肩发射又可分为两种发射方式:一种是导弹向前发射、在空中180°急转弯,然后去攻击后方的目标,叫做前射;另一种是导弹直接向后发射,去攻击后方的目标,叫做“后射”。

  “前射”所需的探测器有前向雷达和后向目标探测器(也叫后视雷达)。前向雷达的作用是在导弹制导时跟踪导弹、以便载机的数据链发射机为导弹提供参数,后向目标探测器的作用是获得后方尾追目标的信息。“后射”则只需要后向目标探测器,导弹发射后,载机可以迅速脱离,但是对发射架要求很高,至少它必须是可旋转180度的发射架。

  在灵活性上,前射需要中段制导,不能“发射后不管”,而后射则可以完全“发射后不管”。同时,前射导弹一旦发射后,可以攻击前方、侧方或后方等各个方向的目标,而后射导弹虽然可以攻击前方、侧方和后方等各个方向的目标,但是受发射架指向限制,一旦发射就只能选择攻击一个方向的目标。显然,不管是前射还是后射,都各有千秋,用它们攻击尾后的目标都有很好的效果。

  

  -10:中国第一款后射导弹

  战机要实现后射,除了本机及其机载设备要先进外,具备后射能力的导弹也是重中之重。中国最新服役的霹雳-10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格斗空空导弹,性能比肩甚至超过美军F-22战机挂载的最新型AIM-9X格斗导弹。

  根据海外的资料,霹雳-10早期的方案是无弹翼布局,显然强调了射程、速度等方面的指标,不过为了改善发射包线两端的性能,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但是显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霹雳-10还是和欧洲IRIS-T导弹(德国、希腊、意大利、瑞典、挪威和西班牙六国研制)一样,采用了大量的边条翼,也就是导弹中部的长方形弹翼。

  不过从公开的图片上来看,霹雳-10的弹翼长度较小,显示在提高升力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兼顾速度方面的指标,这点显然要比IRIS-T导弹更高明。同时霹雳-10的弹翼位置比较靠前,这样降低了升力中心变化的范围,有利于简化导弹的控制系统。

  另外,霹雳-10尾舵面较大,显示可以提供较大的控制能力。对于正常布局的导弹来说,尾舵的升力方向和弹翼的升力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导弹的响应特点较差,较大的舵面可以提供较好的操纵能力,同时也可以起到平衡导弹重心的作用,尤其是可以在导弹发射包线的末段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另外,霹雳-10可能和IRIS-T一样,也采用推力矢量来增加了导弹的机动性能。

  

  隐形战机格斗很重要,越肩发射让战力暴

  霹雳-10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我国空军近距格斗的能力,特别是隐形战机之间的空战很大程度上都会是近距格斗(因为等相互之间被发现时已经很近了)。现代超视距空战的主要武器是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是以第三代战机为目标研制,由于导弹的空间和能源限制,它对于第三代战机的探测距离一般在25公里左右(只有靠战机的机载雷达才可以探测到100公里以上),而考虑到隐形战机的隐身能力,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对这类战机的探测能力就可能要降低到10公里以下,这样就需要载机的机载雷达长时间开机、锁定目标,以便提前为导弹提供制导信号。

  而对于隐形战机来说,长时间开启雷达会导致飞机增加暴露概率。所以隐形战机作战,一般都是间歇性开启机载探测雷达,尽管它们可以在远距离很容易就“抓捕”非隐形战机,但要发现对方的隐形战机就很难了,所以等相互之间被发现时,往往两机之间已经很近,这时就只能采取近距格斗的方式来干掉对方。

  

  战斗机空战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并不是飞行员扣动扳机就可以百发百中。在实战中,随着操作条件的不同,空空导弹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条件包括:发现目标的距离、导弹导引头截获目标的距离、作战空域的高度、敌我战机的相对速度、攻击方向(是从目标的前半球还是后半球发起攻击,或者是从目标侧方攻击)等。

  “攻击包线”就是为了便于在这些复杂的变数中,迅速、直观地理解导弹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表现的一种图像工具。“攻击包线”有一个中心原点,外边被封闭曲线所包围。外围曲线分别代表导弹在目标机不同相对位置时的最大与最小可用射程。“攻击包线”实际上包括导弹的杀伤区和发射区。其中杀伤区指的是导弹弹头对目标具备毁伤作用的能量散布区域。发射区则要比杀伤区更重要,只有在发射区内发射,导弹才有机会命中目标。

  前面说过,近距格斗弹一般都是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主要攻击战斗机的尾部(发动机火焰温度极高)。红外导引头的探测距离与目标尾喷管的温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尾喷管的温度如果提高两倍,导引头的探测距离就会提高四倍。典型的涡喷发动机当处于最大加推力的时候(战机空中格斗一般都会开加力),红外导引头的探测距离是发动机巡航状态下的5倍,而对涡扇发动机而言,甚至会达到10倍。

  

  由此来看,喷气战斗机尾部被敌机咬住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为了在近距格斗中生存下来,战机的机动能力在不断增强,要想咬住敌机的尾巴进行攻击已经越来越难,因此现在的红外制导导弹还新增加了“全向攻击”,特别是迎头攻击能力。但相比之下,“咬住对方尾部”后的命中率还是最高的,特别是在“被咬”战机机动能力稍差的情况下,一般被“咬住”,几乎是必死无疑。

  尽管中国战机一向注重机动能力,且在该领域也是数一数二,但仍不能排除在空战中不被对方“咬尾”的可能,这时“越肩”向后攻击就十分重要了——在敌机“咬住”你的机尾时,你可以无需逃逸,直接向后射导弹,“迎头”攻击尾部的敌机。即便是没有命中目标,尾后的敌机也会做出机动动作躲避你的导弹,在这一瞬间,你不仅安全了,还可以同时做出大机动,去反过来“咬”敌机的尾巴。

  由此可见,战机和其挂载的格斗导弹,一旦具备“越肩发射”的能力,空战能力定会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