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留2017-07-12 17:34:29

 

在孔子时期,那时候的教育水平,是普遍的低落,即是有孔子在当时的推广有教无类的政策,一定还有很多的文盲。即使也有些文人、虽然受过教育,而自以为是,以为高人一等,会常常作出不合中庸之道的事情。因此孔子就去深入了解为什么中庸之道就很难推行的原因,在《中庸》CH4中,孔子就说出他探讨的结果:

 

孔子是一位非常講究美食的人,所以他就以飲食來比喻,他說: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恰好在《论语》中也有一章是记载孔子的飲食习惯,笔者特别在此博文的〖讨论〗之1登上孔子的飲食习惯以供参考。

 

〖中庸CH4原文〗

 

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2、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4、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5、人莫不飲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CH4白话译文〗

 

1、中庸之道所以不能实行,我研究过了。

2、聰明人过分明白,愚笨的人不明白大道,所以道不能实行。

3、中庸之道所以不能说清楚,我也知道其原因。

4、?能的人作过了头,才能差的人作不到,所以道不能说清楚。

5、人没有不需要飲食的,但是很少人能真正品嘗出味道的。

 

〖讨论〗

 

1、在《论语》乡党篇中有一章,由弟子记载孔子的飲食习惯。由此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位很講究吃饭品质的人,他在春秋时期的魯国,作过了礼仪司与大司冦,算是小国的大官。孔子吃饭的习惯是:a、要求米飯精白,肉切得细。b、腐败食物、不食。c、变色食物、不食。d、味道不正、不食。e、不吃零食。f、肉割不正、不食。g、没有适当的调味酱、不食。h、飯吃的要比吃肉多。i、适量喝酒、但不醉。j、适量吃薑食。k、祭祀祖先后的肉类、马上就分散给同僚们。l、超过三天的祭肉、不食。m、吃饭时不交谈。n、虽然是白饭蔬菜、也可以祭祀祖先,但是一定要有敬意。

 

2、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期,並没有冷藏设备,肉类容易变质变味,而在当时的孔子,一定有过人的味觉,可以吃出他人吃不出的坏味道,所以才拒绝吃这些过时的食物。由此,笔者推想:他的人莫不飲食、鲜能知味也。是有他的想法的。

 

3、吃饱是人的求生本性,也是生而具有的本能,是大家本来就有的天性。这个天性正如人性本善是人的天性,只是大家不去深入思索与研究而已。子思的引用孔子的此一句,是使人联想到《中庸》的第一章第一句话的天命之谓性。孔子曾说过吃、色、性也。除了这个物质的性外,还有一层精神的性,这个笃行仁道的本性可谓是上天的恩赐。

 

4知者过之之例:譬如当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发现物貭与能量可以互換之后,有些科学家就根据这个理论,制作了原子弹与氢弹,作为军事用途,残杀了许多的人。其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又如使汽车制造工业低价化的美国的福特(Ford)先生,都导致人类的痛苦。

 

5贤者过之之例:在南宋理学家朱子鼓吹孝道之后,但是,大概在若干年后,竟然有知识分子将孝顺故事增加为民间的卄四孝故事,而许多故事経过严密的思考之后,有些故事则是不合常理,令人怀疑其真实性,其实是弄巧成拙。除此之外,而且许多宗教也发生相似的,可见?者过之是一种古今中外都会有的历史事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stonebench2017-07-12 17:58:26
鲜能知味的味应该不是指味道,正如中庸不可能也的不可能不是今天的不可能
青松站2017-07-12 18:25:32
正想吃呢~谢过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