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哈军工人。但从小在父辈工作的军工厂里就有不少叔叔阿姨是哈军工人。海归后,我也认识了哈军工后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毕业生。十多年过去了,2017年的今天,我还在做哈军工后人带来的欧洲石油钻井平台的不锈钢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做了近十年。
"哈军工"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的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技院校。
1953 年9 月1 日"哈军工"正式宣告成立并开学。 1955 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予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予科( 1960 年又增设防化工程系)。 学院从 1960 年开始了分建和扩建工作。将炮兵、装甲兵、工兵、防化兵四个系调离学院,成立有关军兵种的工程学院。学院调整、合并与新建的系为: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原子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电子工程系、五系导弹工程系,1966 年增设六系电子计算机系。
1966年4月,根据中 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1970 年国防科委命令"哈军工"南迁与分建,"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以及基础课部和院机关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哈军工"的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的导弹工程系对调,"哈军工"的原子工程系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迁往重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合并,组建重庆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划归国防科委第三机械工业部,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系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科学技术干部。 哈军工的学员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学院的培养,他们对祖国高度忠诚,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并精通现代科学技术,能钻研、肯苦干、敢负责,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技术骨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其中包括40多位两院院士,数百位省、部级领导和将军,数以千计的院所领导,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哈军工的学员在各个领域继承和发扬了哈军工精神,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