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伪满洲国与伪军 |
|
|
(1932年) |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4天,即9月22日,关东军已制订出“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并着手组建伪满洲国政府。他们拉拢和收买辛亥革命后被迫于1912年退 位的前宣统皇帝溥仪;策动原东北军中握有军政实权的头面人物,如辽宁省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哈尔滨特别行政区长 官张景惠,以及从政多年的赵欣伯、于冲汉、臧式毅等卖国求荣的汉奸,作为成立伪满洲国的班底。 |
在此同时,急速扩充伪军,协同日军对东北的抗日部队作战;建立各级伪政权,以达到灭亡我国东北之目的。 |
上述计划,于10月8日得到了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同意。 |
经过关东军的策动,熙洽于9月28日、张海鹏于10月1日、于芷山在10月15日,相继发表了名为“独立”,实际是公开叛变投敌的宣言。溥仪受土肥原贤二的策动,在11月10日晚间与郑孝胥等暗自离开天津乘日军的船只沿白河经塘沽。然后换船于11月13日到达了营口。 |
当时我国民众在各地兴起更加强烈的抗日运动;东北抗日部队开始连连出击,破坏南满铁路,阻止日军的进攻,尤其是在齐齐哈尔以南的大兴车站一带,有力地重创 了日军;加之国际上对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轰炸锦州普遍义愤,相继指责日本是破坏亚洲和平的侵略者。日本政府和关东军,根据当时的东北情况和国际舆 论对日本的谴责,认为目前成立满洲国时机尚不成熟,因而将计划后推。 |
关东军占领锦州和哈尔滨后,日军及张景惠等遂派人积极策动马占山投降。最后经板垣征四郎、驹井德三等去海伦与马占山直接交谈,马占山于1932年1月6日 正式投降了敌人,并于2月16日发表了“独立”宣言。至此,伪军的兵力已有很大的增加。东北4省中已有3个省握有军政实权的人物投降了日军。因而日方认 为,此时着手成立满洲国之条件已经成熟。关东军司令部第四课(政务)便依此制定出指导成立伪政权的具体步骤和日程,并按此步骤开始活动。 |
|
(一)伪满洲国成立之经过 |
1932年2月16日,张景惠遵照关东军的指示在沈阳的大和旅馆召开会议。日方参加的人员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 尔,司令部附土肥原贤二,满铁的驹井德三。伪满参加的人员有张景惠、马占山,臧式毅、熙洽、于冲汉、袁金凯、赵欣伯等,会上研究和通过了关东军所拟定的伪 满洲国建国方案和成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并推选张景惠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臧式毅(代表辽宁)、熙洽(代表吉林)、马占山(代表黑龙江)、汤玉麟(代表热 河、汤末到会)、凌升等为委员。会上指定金毓绂、荣孟枚、宋文林作为伪满洲国建国宣言的起草人,并通过了东北独立宣言的全文。2月18日以该委员会的名 义,将独立宣言予以发表,宣称东北决定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另行建立国家。 |
2月20日,以伪自治指导部之名义召集辽宁省各县的有关方面人物作为民间代表,举行促进建国运动大会,为成立伪满洲国制造舆论。 |
2月25日,又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之名义发表了伪满洲国的建国大纲,其中规定这个国家的名称为;“满洲国”,由元首执政;其国旗为红、蓝、白、黑,满地黄的五色旗;年号为“大同”;首都设于长春,将长春改称“新京”。 |
日军及伪组织为了在民众中制造声势,扩大影响,于2月26日在沈阳举行了促进建国的集会游行。关东军和伪组织的领导人均出席了集会。游行队伍及商店等首次使用了“五色旗”。 |
2月27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建立伪满洲国宗旨的通电。 |
2月28日,关东军与伪行政委员会组织各省至沈阳的民众代表,举行建国促进大会,发表了宣言,通过了溥仪为伪满洲国的元首。 |
2月29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了伪满洲国政府的组织法。 |
3月1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了伪满洲国的建国宣言。 |
3月4日,关东军与伪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出民众代表至旅顺,向溥仪提出“劝进”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
3月8日,张景惠率东三省的军政各界代表至鞍山以南附近的汤岗子,迎接溥仪至长春就任。 |
3月9日,是导演伪满洲国这一出傀儡戏的高潮期。这一天,溥仪在长春的原道尹衙门内举行了就职仪式。 |
3月10日,伪满洲国公布了高级官吏的任命,其主要人员为: |
国务院总理 郑孝胥 |
|
民政部总长 臧式毅 |
|
外交部总长 谢介石 |
|
军政部总长 马占山 |
|
财政部总长 熙 洽 |
|
实业部总长 张燕卿 |
|
交通部总长 丁鉴修 |
|
司法部总长 冯涵清 |
|
文教部总长 郑孝胥(兼) |
|
总务厅长官 驹井德三(日本人) |
|
参议府议长 张景惠 |
|
副议长 汤玉麟 |
|
参议 张海鹏 袁金凯 罗振五 贵福 |
|
立法院院长 赵欣伯 |
|
监察院院长 于冲汉 |
|
最高法院院长 林 檗 |
|
最高检查厅厅长 李 (般木) |
|
侍从武官长 张海鹏(兼) |
|
奉天省省长 威式毅(兼) |
|
吉林省省长 熙 洽(兼) |
|
黑龙讧省省长 程志远 |
|
从以上伪满洲国的最高官吏任命看,好似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国家,然而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占领了东北的不少地方,但它并没有在名义上将东北并入日本,而是采取由傀儡们出而成立伪满洲国的方法统治、主宰一切。为了能直 接控制伪满政权,掌握住伪满的军队,日本人在伪政权中任次长,在省、县的地方政府中任副职,在伪军中任教官和顾问。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地区,才由日本人 担任县长。名义上虽任次长、或副省长、副县长,而实际却是伪满各级组织的“太上皇”。 |
在伪满洲国成立后的3个半月,即6月6日,日军统帅部对关东军的今后任务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
临参命第25号 |
|
命令 |
关东军司令官,除按关东军司令部条令规定之任务执行外,同时担负满洲主要各地的防卫和保护帝国臣民之任务。 |
|
有关具体细项,由参谋总长指示。 |
|
临命第92号 |
|
(参谋总长)指示 |
根据临参命第25号,特作如下之指示 |
|
关东军司令官,如越过珲春、牡丹江、三姓(现依兰)、墨尔根(现墩江县)、大兴安岭一线地区作战时,须事先向参谋总长报告。 |
|
以上日军的命令和指示,主要是考虑到当时日军在东北的兵力有限,不宜向边境地区靠近,以防与苏联部队发生冲突。但到当年的12月6日日军参谋本部即取消了 上述的作战限制线,仅规定:关东军如需要在原限制线以外地区进驻时,须事先报告参谋总长。这一规定到1936年4月18日,也被取消。 |
伪满洲国成立后,在外交上有以下国家相继承认: |
萨尔瓦多、土耳其、利比利亚、立陶宛、多米尼加、尼泊尔、玻利维亚、罗马教廷、日本、匈牙利等,“七·七事变”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也相继予以承认。 |
|
开始,日本一直在观察着世界各大国对伪满洲国的态度,因而延迟至当年的9月15日才由武藤信义兼任驻伪满洲国大使,与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签定了“日满议定书”。日本于这一天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其议定书之内容为: |
日满议定书 |
日本国已确认满洲国是基于民意而成立之自由独立国家。 |
|
满洲国已发表了宣言,凡中华民国以往所有国际条约和协定,能适用于满洲国者,一概予以尊重。 |
|
日本国政府与满洲国政府,为永远巩固日、满两国之善邻关系,互相尊重其领土权,确保东亚和平起见,签订如下协定: |
|
(一)满洲国在日、满两国尚未签订另外条约之前,尊重日本及其臣民在满洲国领域内根据以往日、中间之条约、协定及其它公私契约所享有之一切权益。 |
|
(二)日本国及满洲国,当缔约一方之领土和治安受到威胁时,即认为是对另一方之安宁和存在之威胁,两国相约共同担负国家防卫之责,为此,应以所要之日军,驻屯于满洲国内。 |
|
本议定书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
|
本议定书用日文及汉文各制成两份,如日文本与汉文本之间,在解释上有不同时,以日文本为准。 |
|
在关东军已经进驻东北,一切受其支配的情况下,日本、伪满洲国所签订之议定书,其用意是向我国及世界表明,日本已与伪满洲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并依此而占据我国东北。同时还签订了如下之军事协定: |
日、满军事守势协定 |
日、满两国之军事委员会,基于“日满议定书”,达成如下之协定: |
|
第1条 日满两国之一方或双方,受到第三国挑衅或侵略时,两国部队在日军指挥官统一指挥下行动。 |
|
第2条 日军在满洲国领域内作战时,享有军事行动上必要的自由和得以进行有关的保障措施。 |
|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
|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我国政府除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外,并电请国联主持正义,以制止日本对我国的侵略。9月20日,国联召开理事会,对日本出兵侵 略我国东北进行讨论。我国代表施肇基与日本代表芳泽谦吉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芳泽反复狡辩的论点是:中国屡次进行抗日活动,使日本人在东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 保障,日军这次占据沈阳、长春及东北各地,是为了保护日本在东北的权益。各国代表在听了日本强词夺理的狡辩之后,均非常反感,最后作出对此事件和平解决的 决议。 |
国联,又称国际联合会、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1月18日召开巴黎和会时,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而于1月25日成立。以后在6月28 日又通过其规约26条,并决定从1920年1月10日生效。该会之本意是增强国际间的互助与协调,以防止战争。国联系各国政府间的外交协调组织,它对违反 其决议的国家并无强制其执行的权力。美国是提议成立国际联盟的国家,但他认为巴黎和会的凡尔赛条约不符合美国的国际政策,因而美国国会拒绝批准,所以美国 也就不是这个联盟的成员。在日内瓦每年9月国联开会时,美国则以非会员的资格参加。 |
根据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情况,国联理事会于12月10日组成现地调查团,由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团员有我国的顾维钧、日本的吉田、法国的克罗第尔将军、 意大利的阿得罗安季伯爵、德国的休奈博士、美国的穆考依将军。这个调查团于1932年2月3日出发,先到日本,然后至我国的华东、华中。在华北,会见了张 学良将军。 |
于4月7日脱离了伪满洲国继续抗日的马占山将军在国联调查团尚未进入东北的4月19日,向国联发去反满抗日的长篇电报。 |
该调查团于4月20日从大连至我国的东北,之后,于23、24、30日分别多次会见了日本驻沈阳代理总领事森岛、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关东军参谋石原莞 尔、片仓衷。5月3日在长春会见了伪满洲国的外交部总长谢介石,4日会见了伪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5日会见了伪满洲国执政溥仪,6日会见了伪满洲国国务 院总务厅长驹井德三,外交部次长大桥忠一等人。 |
5月28日,李顿调查团又至大连,会见了“满铁”总裁内田康哉,在离开东北的前两天,即6月3日回到沈阳,视察了日军自己爆炸柳条湖铁路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现场。 |
10月2日,国联将调查团的报告书,向全世界公布。 |
国联调查团的报告书,共10章约18万字。另有专家撰写的特别研究报告四篇。报告中,对如何处置日军已经造成的既成事实,曾提出绥靖的主张,如:承认日本 在满洲之利益;树立中、日间的新条约关系;允许满洲自治;我国在东三省建立特别行政组织;建立相互援助的中、日条约;将东三省作为非武装地带,由外国人组 织特别宪兵队来维持治安等等,企图排除日本独占东北,而由列强来共管。报告书对“九·一八事变”的结论,则肯定了是日本的军事侵略和一手炮制的伪满政权。 如指出: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之军事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满洲国并不是由真正的及自然的独立运动所产生,而是日军不宣而战,以强力侵 吞的结果等等。 |
此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于1933年1月15日发表了美国不承认伪满洲国的通告,对日本表示了强硬的态度,而且这一态度,直接影响了国联。 |
日本政府对国联调查团指责他们是侵略者极为不满。在国联召开会议前的1933年2月20日,日本内阁决定进行抵制。 |
1933年2月24日,国联在日内瓦召开特别大会时,各国代表由于受到美国对日本强硬态度的影响,在表决调查团的报告书时,有42个国家赞成,一国弃权,仅日本反对,随之,日本代表松冈洋右退出国联会场。3月27日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
国联对各国并无制裁能力,退出国联并不是与各国断绝外交关系。一直注视着日本侵略动向的美、苏、英等国家,却已在准备着割除这个附着在世界肌体上令人厌恶的毒瘤。 |
|
(二)伪军概况 |
1931年秋冬,随着原东北军中吉林的熙洽、白城子地区的张海鹏、辽东地区的于芷山、哈尔滨地区的张景惠等率其所属部队叛变投敌,至1932年春,伪满洲国的军队,已达14万人左右。其分布情况是: |
辽宁省 约6万人 (包括洮辽地区) |
|
吉林省 约5万人 |
|
黑龙江省 约3万人 |
|
开始关东军对伪满军队,是作为警察使用,同抗日部队作战则主要由日军负责。伪满洲国成立后,则将其编为国家军队,由日军的顾问、教官和部分日本军官直接指挥。开始其军事最高机关及军队编成情况是: |
满洲国执政 (统率陆海军) |
|
军政部 (将各国通常采用的国防部、总参谋部合二为一,负责国防与用兵事项) |
|
参谋司 (负责总务、征集、编制、训练、指挥、医务、法务) |
|
军需司 (负责财务、军需、兵器、舰政) |
|
中央陆军训练处 |
|
宪兵训练处 |
|
陆军军械厂 |
|
陆军被服厂 |
|
军用通讯厂 |
|
|
|
将 军 府 |
|
侍从武官处 |
|
靖安军司令部 (6月间编成,指挥军官全为日本人) |
|
禁卫军司令部 |
|
奉天省警备军 |
|
吉林省警备军 |
|
黑龙江省警备军 |
|
洮辽警备军 |
|
兴安警备军 |
|
海 军 |
|
伪满各将领及日本在各作战部队中的顾问配置情况为: |
军政部 总 长 张景惠 上将(开始为马占山上将) |
|
最高顾问 多田 骏 炮兵大佐 |
|
主任顾问 佐久间亮三 骑兵少佐 |
|
主计顾问 住谷 悌 主计大尉 |
|
奉天省警备军 司令官 于芷山 上将(辖7个混成旅、两个骑兵旅) |
|
主任顾问 菅野谦吾 工兵少佐 |
|
吉林省警备军 司令官 吉 兴 上将(辖8个步兵旅,4个骑兵旅) |
|
主任顾问 大迫通贞 步兵中佐 |
|
黑龙江省警备军 司令官 程志远 中将(辖步、骑兵共10个旅) |
|
主任顾问 林 义秀 步兵少佐 |
|
洮辽警备军 司令官 张海鹏 上将(辖6个支队) |
|
军事教官 |
|
兴安警备军 (正在编成中) |
|
主任顾问 斋藤恭平 步兵少佐 |
|
海 军 (正在筹组) |
|
海军顾问 伊藤整 海军大佐 |
|
以上日军派在伪军中的顾问,除海军外,其原来的职务,均为关东军司令部附。他们按照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桥本虎之助、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原莞尔的命令和意图,对伪军进行编组、训练和指挥。 |
为了严加控制伪军,4月间,桥本虎之助对这些顾问们训话时指出:目前满军的实况,由于其以往受旧军阀秕政之影响,部队装备不良,素质很差,军官的能力很 低,指挥这样的军队困难极多,因此需作很大的努力;新编的满军约十三万人,江上舰艇四、五艘,战斗力不算强,最近有不少共产党和贼匪混入了满军,因此应有 足够注意,防止发生问题;满军素质不良,训练成绩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军官能力低和军队的供应不足所致,今后需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予以改进。 |
多田骏以最高军事顾问的身份,根据关东军的意图并与各顾问作了研究后,于1932年的5月底,提出了分三期整顿伪军的方案: |
第1期 稳定部队,力图防止士兵动摇,使其安定。 |
|
第2期 确立稳定之基础,担任满洲区域内之治安。 |
|
第3期 从各方面予以充实。 |
|
大量的日本顾问、教官、指挥官涌入伪军部队,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控制住伪军,使其为日本的侵略服务。这些。伪军的军官、士兵也很清楚。伪军之成员,不 仅社会关系、思想极其复杂,而且其来历也不尽相同,他们与其左右、上下,特别是各级军官都有着方方面面的个人关系。他们多是由过去旧军阀的部队转变而来, 旧军队中政治结社也有,但较普遍的是私人关系,不少军官就是以这种关系,来培植其私人的军队,以达拥兵自重的目的。而日本的顾问、教官正想通过各种方法和 手段,打消这种关系,使其成为日军的工具。因此。伪军与日本顾问、教官之间的关系,在暗中相当紧张,派在伪军中的日本顾问,亦相当警惕,因有不少伪军在起 义前,往往是先杀死日本顾问和教官。 |
通过对伪军二年的实际掌握,1933年9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向关东军下达了“临命第161号”命令,对伪军的数量、任务、装备以及对其控制等,作了明确规定: |
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 |
方针: |
|
满洲国之陆军,由驻满之帝国陆军军官指挥并予以积极指导,使其成为维持该国之治安和作为帝国国防之补充力量。 |
|
要特别防止其个人拥兵自重和进行割据。 |
|
要纲; |
|
(一)满洲国陆军之兵力,其最低数量(包括宪兵),目前应保持6万人,以担负逐步改善治安和保护帝国陆军作战时所使用之铁路得以正常运输。 |
|
(二)满洲国陆军之作战兵种,以步兵、骑兵为主。其编制装备必须充足,且与其完成的任务和各地区之特点相适应,但在全军必须一致。 |
|
除了不装备战车、重炮、飞机之外,其它在陆军作战器材的供应、补给方面,应与帝国陆军做到统一。 |
|
(三)满洲国陆军之训练,应在帝国陆军的切实指导之下,以达到完成作战任务之水平。 |
伪满军最多时15万人,当年几下降为9万人,以后在7-8万人左右。40万,50万及70万伪满军之说是信口开河。
吹伪满军的人实质是媚日的人,贬低国军不但不是日军的对手,甚至连日军训练的伪满军都打不过. 可经共军收编改造的国军连美军都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