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了违约侠,老赖
2017年11月20日,《印度快报》网站援引印度国防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印度国防部决定不签署价值5.25亿美元的大批量采购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生产的“长钉”(Spike)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合同。印度表示,关于取消该交易的决定是在近日作出的,并且已经与拉斐尔公司达成协议,两国政府已经同意。但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表示,并未收到来自印方关于该问题的任何正式通知,该公司还在正常进行有关工作。
然而新年伊始,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12日表示,印度政府在考虑与以色列重签价值5亿美元的“长钉”反坦克导弹采购订单。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印度2017年底决定解除与以色列签订的8千枚“长钉”导弹的采购合同是当时印度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提议自行研制同类导弹,从而减少印度对外国武器供应国的依赖。但印度的国产导弹最早也要2022年才能接装,这影响到国内的反恐行动进程,严重削弱国防实力。
拉瓦特在新德里召开的年度记者会上说:“我们目前正与印度政府讨论这个问题。”
据报道称,这位官员透露,印度计划可能会继续执行向以色列采购5500枚导弹和275具发射器的合同。双方将谈判签署一个新的政府间协议,而不是按照此前印度政府与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的商业合同继续执行。但是,原定印度引进技术并按许可证生产30000枚导弹的后续计划,可能将会取消。这位官员你还表示,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月14日开始的访问期间,双方可能会就此问题展开谈判。
其实印度的反坦克导弹换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可以说是印度对外军购和自行研制新武器“无尽循环”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冷战结束前,印度的陆军地面发射反坦克导弹是“两条腿走路”,一边从苏联引进9M113“竞赛”导弹,供印度BMP-2步兵战车和BRDM-2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使用,并在印度生产超过一万枚;另一边则引进法国“米兰”导弹,供步兵使用,并在印度设厂生产超过30000枚。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军一直想要用更先进的反坦克导弹替换前述两种导弹。
在2003-2006年间,印度采购了俄罗斯9M133“短号”导弹,采购3000枚,以及250具发射器。稍后,又购买法国4100枚“米兰2T”导弹。“万国造"就是这么一样一样积攒出来的……但这两种导弹都被认为仍不够先进,不能完全满足印军的需要,这也就是后来“长钉”采购协议的开端,以全面取代现役“米兰”导弹。
但就在以色列拉斐尔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印度建造工厂的时候,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的“纳格”重型反坦克导弹在多年的拖延后,完成了热带环境下的打靶试验,DRDO立刻“宜将剩勇追穷寇”,宣布自己已经能够在“纳格”基础上研制供步兵使用的轻型导弹。
恰好,印度政府推行“印度制造”政策,要求印度能够自行研制的新型武器,一定要优先考虑国产装备……
DRDO认为,有着仿制俄、法多种反坦克导弹,和自行研制反坦克导弹经验的他们,一定能又好又快的完成新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才不需要引进什么“长钉”……
这样,尚未完成研制的印度国产反坦克导弹就被作为能够顶替“长钉”的新武器,被顶到了前面。印度因此在不久前宣布,取消与以色列已经签署的采购合同,转为支持本国的国产导弹——即使这种导弹目前尚未进行试射。
那么印度自行研制的反坦克导弹能靠谱吗?据此前印度媒体的曝光,新型“国产”反坦克导弹的引导头等关键技术是直接向法国购买的。由于印度在军事技术方面有求于以色列的地方颇多,从海军的防空导弹到无人机,以色列可以报复印度的地方太多——最终,印度不得不向以色列低头,双方重新达成购买“长钉”合同。
其实,近年来印度很注重在国防领域的发展,与多国进行合作来研发先进的武器装备,可大多数的结果是钱花了,东西却没着落。使颇为无奈的印度变成了违约侠,老赖。
这不,印度时报1月8号报道称,印度取消了与韩国在果阿造船厂建造12艘先进扫雷舰的计划,对韩国打响了2018年开撕的第一枪。
原来印度一直觉得具有隐秘布雷功能的中国潜艇“经常驶进印度洋”,这让印度十分担忧自家舰艇的安全。然而让印度海军尴尬的是一支有着多艘航母、雄心壮志的自家海军却只有4艘老旧的扫雷舰。早在2005年印度海军就要求采购新型扫雷舰,但直到今日一艘都没有看到,让印度海军很是火大。于是和韩国签署了总金额达50亿美元的大单,来帮印度生产排水量为900吨的扫雷舰。可随后韩国却单方面希望改动方案,此外印韩还存在技术条件变更、建造方式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额外向印度索要10亿美元的技术转让及专利费用。这使印度一怒之下取消了与韩国合作。
该消息一出顿时让印度人大失所望,有印度网民表示:“印度再一次证实了自己是吹牛党,仅此而已。”,“丢脸,‘印度制造’计划根本就是在欺骗公众。”,“中国和巴基斯坦不需要再花费大力气来寻找印度国防的弱点,买份报纸仔细阅读就够了。”其实也不难怪印度人反应如此激烈,要知道印度海军即将一艘扫雷舰都会没有了,若有人在其家门口布下水雷,只能干瞪眼。
其实印度在国际上耍赖早有报道。据华尔街日报11月29日报道,在2010年,印度公司Reliance Communications Ltd.(RCom)为了购买华为和中兴的3G设备和服务,向国开行等中国金融机构融资,最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中资银团向RCom提供了19.3亿美元10年期贷款,此后,国开行又携手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2012年1月份向RCom提供了11.8亿美元7年期贷款。据国开行方面表示,目前印度RCom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国开行的大笔贷款本金和利息已经逾期,数目可能高达20亿美元(约人民币132亿元)!然而,中国人低估了印度公司的“人品”,已经本息逾期的RCom似乎一点儿都没有还钱的打算,他们不但拒绝承认收到印度国家公司法庭的任何通知,还指责中方“不合时宜且过早的行动”令该公司感到意外。据报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上周提交诉状,将RCom告上法庭,要求这家印度公司被宣布无力偿债。这一事件使得这家公司在孟买市场的股价当天下跌了3.4%。
俗话说祸不单行,在印度引进日本高铁项目上,莫迪的“印度制造”和“技术转让”被日本企业以担心质量问题拒绝同印度企业合资。
中国在高铁领域最初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高铁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在全球最为耀眼的一张名片,也成为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的核心产品之一。
中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市场规模,快速的学习和应用,并不断提高,让高铁的技术实用性超越了日本和欧洲,在成本上中国的规模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远低于日本和欧洲的高铁。日本为英国制造的高铁首发就发生车厢漏水,德国自建的高铁在去年底开通以来故障不断,首秀途中火车的控制系统出了毛病,直接卡在了隧道中央,随后这趟首运又因技术故障在纽伦堡火车站停靠了大约20分钟,随后就被引导到了慢速铁轨上,防止和后车相撞。不仅如此,当列车经过维尔兹堡时,他们不得不集体下车,以换乘另一辆开往柏林的列车,乘客从始至终也没有享受到“高速列车”,最终这列火车晚点两小时才到达了柏林。相比于中国高铁稳定的运行,他们在全球为中国高铁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引进日本高铁之际,也在合同中附加了“印度制造”和“向印度转移技术”的条款,印度期望利用自己的市场换取日本的高铁技术。但是这次印度失算了,这条造价170亿美元的高铁,大部分资金是日本人提供的50年期的贷款建设,虽然其中附加了“印度制造”的条款,但是日本人压根没有准备将这些贷款支付到印度企业的账户,目前基本确定的是,这条高铁的70%以上的组件将有日本企业提供,而且都是核心组件。日本企业仅打算同印度企业合资制造列车车厢,其他事关核心技术的配件和设施,日本企业均以担心质量问题拒绝同印度企业合资。
这对于莫迪是个巨大的打击,莫迪一直想学习中国的策略,强调“印度制造”和“技术转让”,然而日本人并无此意。莫迪却无计可施,拿不出任何可以钳制日本人的替代方案。
关于日企在印度的龌龊事,前不久又爆出日本企业在印度套取印度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丑闻。
2008年,印度为了吸引日企投资,承诺了很多给他们的政策。2010年,日本日产汽车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投资设立了一家工厂,至今,按照日产印度公司的人称,日产已经投资了10亿美元,为印度创造了4万多个就业岗位。他们要求印度兑现当初招商引资时税收减免机补贴承诺,支付给日产7.5亿美元,泰米尔纳德邦承认有这个减免税收的事情,但是他们认为,才刚刚投产几年,日产还没有完成当初承诺的为当地创建汽车辅助供应商系统,现在提前支付这些税收优惠款项和补贴,日产公司还有回馈印度的动力吗?现在日产利用去年日本同印度签订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印度的邦政府告上国际法庭。日产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在印度投资不靠谱的负面形象破坏印度吸引外资,以此要挟印度答应他们的要求。
印度网友对此也表示了愤慨,他们说:印度应该就日产汽车的故障汽车和不负责任的管理起诉他们。日产应该被赶出印度。还有印度网友说:这个失败的公司没有占据多少市场份额,也没有优秀的产品,现在他们靠印度的退税和补贴赚钱。也有网友发现了其中特别不合理的地方:日产汽车自2010年以来已在印度投资近10亿美元,并想要未来5年内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拿回7.75亿美元。这是什么情况?
在印度同日本的合作中,作为旁观者,看到的不是合作共赢,而是印度人同日本人最为丑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