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Nasa其实一直都在回收,航天飞机的两个辅助推进器每次都是回收的。只不过用的是降落伞。
和降落伞相比,主动式回收的优点是能精确控制落点,但缺点除了设计时的复杂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浪费燃料。因为如果把很多燃料预留到回收阶段,就要牺牲上升阶段的推力,也就得不偿失。
所以主动回收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在于如何尽量使用最少的燃料实现安全降落。
这些年电子飞控技术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如果允许预留足够多的燃料的话,那不要说回收了,就算绕地球飞几圈去先到处逛逛再飞回来也是小case一件,一点都不难,根本不需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
但如果只能预留极少量的燃料,那就完全不同了。SpaceX之前认为现在的电脑已经足够强大,电子器件也足够的精准,所以有野心想要实现这种经济的回收方式。之前的方案是要尽量延长上升时间,推进器一旦脱离以后就关机,只靠惯性飞行,仅在即将落海前的几秒钟才短暂开机,用极少量剩余燃料迅速的进行很少的几次姿态调整,然后落地。
这个过程决定了回收基本上必须在海上,而且落点也不能大范围改变,所以必须落在能主动跑去接的海上平台。因为点火晚,姿态调整的时间和燃料都非常的有限,这就对控制的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本上必须一步到位,容不得半点误差。
结果我们看到SpaceX的几次真正意义的回收实验都以失败告终,每次火箭都是在即将落地时才仓促减速,匆忙调整姿态,最后无一例外的因为微小的误差而失败。最后一次都已经安全落地了,只因最后一刻火箭站的不够直,结果还是倒了。
连续多次回收没有成功,外界基本认识到这个方法实现不了,马斯克也自知难以继续忽悠了,无可奈何之下,开始耍赖皮。之后几次实验,马彻底放弃了初衷,给回收阶段预留的大量的燃料,火箭也不再是是依惯性飞行,而是自己主动飞回着陆场,发动机很早就开机,火箭早早的就在空中调整好姿态,然后慢慢悠悠稳稳当当的逐渐缓缓降落在平台上。
于是乎,我们看到SpaceX忽然就从屡试屡败中“升华”了,变成次次成功,每次都能完美落地,让人感觉有什么重大技术突破似的。其实这不过是因为SpaceX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设想。不敢托大,预留了充足的燃料和时间,早早的开始主动飞行,不计成本,只为安全落地。但是这也就根本不稀奇了,这东西交给大疆分分种种给你做出来。 然而可笑的是外行人只会看热闹,反而还觉得这种主动飞回家的技术比在海上巴巴的去接更牛逼轰轰,看上去更加酷炫多了!于是惊呼马斯克的技术逆天了。前两天网上还流传两个回收器同时落地的照片,确实,这照片看着真的是很酷,但其实毫无技术含量。
我想这也再一次让马斯克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人就是一群你越忽悠他越High的大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