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看到一篇网友的博客,觉得很有意思,首先他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我很感动,很值得我学习,但是我还是希望他能够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其实比邱少云死的更残、更壮烈的人多的是,但是他们没有邱少云那么幸运!不管邱少云到底是怎么死的,对于历史来讲,重要的是树立他这个英雄的价值和意义!记得一个关于二战的经典影片《兵临城下》讲的就是一名战争时期顺应时事而塑造的一名英雄,正是通过这样一名榜样人物瓦西里激发人民的斗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英雄本人这样一个实体塑造出一个超脱现实的精神实体,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动力源泉,从而达到英雄塑造者的目的!将原文转载如下:
写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的阅历和学习让我的历史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用颠覆来表述。成长于一个欺骗的年代,真实和真相对我来说就成了特别重要的。对于那些大的历史事件,因为资料的原因和政治的禁忌,现在还不是还原的时候。但是,对于那些造神年代所缔造的各路小鬼,那些所谓的英雄们,我想,根据手头的资料和常识,我还是能够还原出他们原来的样子的。
所以说邱少云是值得怀疑的英雄在于他的英雄事迹所显示出来的破绽。按照官方公布的事实,1952年10月11日晚,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潜伏在上甘岭右翼阵地“三九一”高地前的开阔地里。在潜伏过程中,邱少云被美军盲目发射的燃烧弹烧着,烈火迅速烧没了他,为了不暴露目标,邱少云忍着烈火的烧烤一动不动地爬在原处,即使离他不到三米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沟,滚过去就能扑灭身上的火,他也没有动,被活活烧死,时年26岁。
这样的过程其实早就已经有人质疑过,质疑的理由也是一个常识。既然邱少云都被烧死了,他身上的弹药怎么没有被烈火引爆?要知道,跟邱少云的肉身比,弹药是更容易暴露潜伏目标的。暂且让我们放下这个质疑,回到1952年那个年代,找到事情的真相。
在后来所有介绍邱少云的文字里,都有意忽视了邱少云的身份。其实,虽然是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但是,邱少云不是根正苗红的志愿军战士,他是一个被解放过来的前国民党士兵,这样的人一直是被当作落后的、需要帮助的对象,而事实也是如此。
战役结束后,连里给邱少云报了三等功,当然,这几乎是作战部队的一个惯例。半个月后战场总结,邱少云的指导员王明时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在写报告材料中,王指导员就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促进后进战士变为先进战士的做法进行了汇报。当时组织科的一名干事问王指导员:“你改变了哪位后进战士?” 王指导员举的唯一例子就是邱少云。王指导员的叙述是这样的:在“三九一”高地潜伏前夜,我们连召开誓师大会时,大家都很激昂,纷纷表了态,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连里连夜召开骨干会,都对邱少云不放心。当时我表了态,做邱少云的工作。那天晚上我们一直拉呱到凌晨一点半钟,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并让他自己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使他终于打消了恐惧念头,当场表示,“严守战场纪律”。第二天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到邱少云身边,他忍着痛,一动不动,牺牲了自己,换来了整体的胜利。组织科干事听后,十分激动:“这样的英雄怎么是后进呢?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之后,又追问邱少云死时的一些细节,王指导员只知道是烧死的,其他详情也说不清。29师政治部便报了一个简单的经过,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从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邱少云根本不是一个具有英雄潜质和牺牲精神的人,他对即将执行的潜伏任务充满不可知的忐忑和恐惧。第二、一直到战斗结束,邱少云的战友们都没有过分强调他的牺牲,这点,从他那位把他当作自己业务成绩的王指导员对他死因的说不清上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专门负责造英雄的某干事却从中嗅出了机会,于是,一位落后分子成为英雄的荒诞剧开始粉墨登场。
特等功的报告呈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即使到这个时候,还有人认为不过是战时特殊死亡,算不上英雄,三等功就足够了,但更多的人却倾向于他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说法。于是,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离邱少云的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种制造英雄的效率和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工作的轻率、潦草和不负责任。追授了一位特等功的英雄,却连这位英雄的牺牲细节都不知道,怎么说,都有些空穴来风的味道。
邱少云的两次报功和他奇异的牺牲经过,引起了《人民日报》记者郑大藩的注意。看了邱少云的简要事迹后,他产生了两个疑问:其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死亡后燃烧起来,还是从远处一点点燃烧的?其二是他的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邱少云烧死的经过?两个疑问使他一直想对此事弄个水落石出,却苦于部队作战行踪不定,无法对此事调查。在这个时候,整个事件还在一个正常的范畴。
1952年底,王明时指导员到志愿军总部作报告。郑大藩记者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请王指导员解答。王答应对这件事进行调查。回到连队后,王指导员马上召开军人大会,请大家回想当时的情况。但是,当时连队战斗减员很多,调入的新兵没有参加过潜伏战斗,知情人只有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士李世夫,他们已受伤在平壤附近住院,而此时离邱少云牺牲已经三个多月了。
1953年春节后,李元兴和李世夫一回到连队,王指导员立即找他们进行了询问。当然,这个时候的询问不管是从询问人还是从被询问人来说,都会受到一种暗示和压力,已经不是还原真实的询问,而是一种标准的按图索骥了。因为,在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下,作为志愿军的下级军官和战士,他们只有替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自圆其说,把落后分子邱少云描绘成英雄邱少云。
李世夫和李元兴一起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来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愿意,只需一滚就可活命。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燃烧弹开始烧了起来,我为他捏了把汗。这时,他要是站起来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邱少云没有动。我想他一动,伏在这里的几百名战友就有被消灭的危险。火焰已经从棉军衣上延烧到他的头部,我甚至听到了邱少云的头发被烈火烧得嗤嗤发响,他的脸因疼痛而扭曲,嘴唇已给咬破了,两只手深深插入泥土,似乎要抓碎什么。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与我在一起的李土虎、柯大才都亲眼看到了事情的经过。我们几次本能地想站起来去扑灭他身上的火,但都克制住了。
上面从文学味道很浓的描述里破绽累累。首先,如果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6米左右,燃烧液油溅到他的身上,就不可能是一点一点烧过来,而是一下子,邱少云就被大火给淹没和烧死了。其次,这位志愿军战士李元兴明显说谎的细节是他那么清晰地看见火中邱少云的样子和表情而没有受到一点儿牵累,唯一的可能是他离邱少云很远,用望远镜观察到这一切,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志愿军战士的铁石心肠。至于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多分钟之类的话则简直属于扯淡,不过,到也无意之中说出来的邱少云之死的真相,那就是,他是被一下子烧死或者直接被燃烧弹命中,以至根本没有时间做出喊叫、挣扎、逃避的反应。他只是一个特殊死亡者,立三等功属于勉强,作为特等功的荣立者和志愿军英雄,邱少云根本不够资格。
可惜的是,后来的事情却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不过,到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实质。证明材料和见证人的描述被迅速反馈给郑大藩记者,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英雄伟大的壮举背后,所蕴藏着的时代意义。他连夜写出了《伟大的战士邱少云》,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虚假新闻,于是,邱少云成为符号和英雄,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1953年6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邱少云欺世盗名地成为全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些已经不是邱少云的本意了。他只是一个死后被打扮出来的英雄,所有的一切都于他无关。
通过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历史的还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邱少云其实就是一位普通的战争死难者,甚至,他还是一个胆小和怕死的落后分子,而后来所有赋予他的那些意义,其实都是那个时代强加给他的华丽包装。而这样的华丽包装竟然在中国流行和招摇撞骗了半个多世纪,已经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那些年代的悲哀来安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