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light2019-05-12 15:38:41

78年前的今天: 日本对美不妥协、不肯放弃自己的一带一路,如何导致世界大战的


2019年5月10日,美国正式对来自中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的关税。 这标志着中美贸易谈判基本上已经宣告破裂。这一破裂还不仅仅是发生在经济领域。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森研究所发表了抨击中共政策的演讲。

美国副总统彭斯

彭斯开篇历数美国过去几十年对中国的巨大支持:向中国投资、帮助培养人才、打开世贸大门等,并重申川普总统的讲话:过去25年,是“美国重建了中国”,但如今中国却成了美国的重大威胁和对手。2019年4月30日,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鲁比奥在华盛顿里根研究所发表了抨击中共红色帝国的演讲。鲁比奥说:“我认为,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个必须谨慎对待的转折点。”“在华盛顿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中,越来越多人正在达成一个共识:习近平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并最终将成为世界和平“近乎匹敌的战略对手”。

参议院卢比奥


如果说,彭斯副总统去年“十一”的讲话是对中国的警告,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觉醒,那么今天鲁比奥参议员的演讲就是对中共宣战的檄文,标志着中美间已经全面铺开了从经贸到科技,从海洋到陆地,从太空到信息全面竞争的战场.目前,中国和美国在亚太地区争夺益发激烈,如何分析和预测双方的态势,我们不妨通过研究历史来得到一些启示。同为东亚民族,日本对美国在亚太战略博弈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世纪前半叶美国与日本在贸易、外交和军事的矛盾和谈判的历史。


一,日本版“一带一路”在亚洲的扩张以及与日美关系的恶化。


19世纪末未至20世纪初,虽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现代化而跻身工业列強,但由于缺乏优质矿产和能源,其发展已经逐渐不可持续。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


此时,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与中国是近邻关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的落后地区,所以他认为要帮助中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否则中国如果无法摆脱西方列强控制,被西方列强继续插管吸血,最后将会牵扯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大 东 亚  共 荣 圈”思想,也就是日本版的“一带一路”理论开始出現,这是一种带领亚洲国家走出西方列强殖民剥削的主张。这类理想主义受到日本群众普遍欢迎,也吸引了一部分亚洲国家的反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支持者。

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版“一带一路”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疯狂地争夺国外市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由来以久的以中国为焦点的美日霸权之争再度激化。地盘小,资源少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企图染指东亚、东南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严重威胁。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在30年代初期对日政策主要采取“不承认不干涉”日本扩张的接触政策。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9月24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发出备忘录,要求停止军事行动并撤退军队。而关东军却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直至日本完全控制东三省。1932年1月17日史汀生宣布对日本单方面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一概不予承认的所谓“史汀生主义”,美国的口头抗议并未使日本屈服。

1月28日,日本发动上海事变,直接触犯了欧美在华的权益,欧美对日的军事行动表示了强硬态度。日本为了保住满蒙的既得利益,于5月5日签订停战协定。此时,日本控制的“ 满 洲  国”已宣告成立。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

日 本 退出 国 联  后 , 更 是 一 意 孤 行 , 一 方 面巩 固 在满   洲 的地 位 , 另一 方 面 向 中      国华 北 地   区 发 起 攻 势 。 1 9 3 3 年 7 月 1 日 ,日 本 外 务 省 情 报 部 部 长 天 羽英 二 宣 称 要 排 挤美 英 在 华 势 力 , 关 闭 中 国 门 户 ,把 中 国 视 为 由 日本 独  占 的“ 保 护 国” 。 针 对 日本 的 武 力 挑衅 , 美 国 新 任 总 统 福 兰 克林 · 罗 斯 福,  在 承 袭 史 汀 生 不承 认 原 则 的同 时 , 积极 加 强 海 军建 设 , 以此 刺   激 国 内 经 济 复兴 和 在 军事 上 抗 衡 日 本。 

 

 

美 国 总 统 富 兰 克 林   罗 斯福

1933年6月,罗斯福从公共建设工程中拨专款2.38亿美元,建造总计有12万吨的30艘舰艇,这个数字和国会已经同意建造的共达1.7万吨的5艘舰艇加在一起,建设费用总数是1916年以来海军建设费用的三倍,也是从那时以来最庞大的一项海军建设计划。1934年初,罗斯福又促使国会通过《文森扩充海军法》,规定建造和更新舰艇的数量达到1922年华盛顿和1930年伦敦两个海军条约所规定的最高限额,计102艘新舰。〔1〕鉴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为了保证新政的顺利实施以及避免陷入对日贸易关系的危机,罗斯福在提出海军计划的同时,又批准了一项不付诸任何行动,毫无刺激的远东政策。另一面美国则通过增加对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技术援助,扶植中国统治集团中的亲英美派来抗衡日本。1933年3月美国对蒋政权提供了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出售飞机给中国,并积极策划宋子文、孔祥熙组织新银行。这些措施有利于美国经济振兴和控制中国市场,但却加深了与日本的明争暗阗。1934年4月天羽英二发表声明,声称日本负有“维持东亚和平与秩序的使命”,意味着日本欲取代美英在远东的地位,美日矛盾步步升级。


30 年 代 后 半 期 , 美 日 远 东 争 霸 矛 盾 激 烈 化 , 美 国 的 对 日 政 策 趋 于 强 硬 , 并 逐 渐 向 接 触 + 遏 制 政 策 转 变 〔 2 〕。 1 9 3 6 年 1 月, 罗 斯 福 发 表 国 情  咨 文 说 :“  许 多 宿 敌 死 灰 复 燃 , 昔 日 的 激 烈 情 绪 又 冒 出 来 , 扩 充 军 备 和 扩 大 势 力 的 新 的 骚 乱 , 正 在 不 止 一 个 地 方 抬 头。”

 

 

〔3〕

日 本 联 合 海 军 长 门 号  战 列 舰

 

 

罗 斯 福 清  楚 地 认 识  到:如  果 允 许 一 个 极 权 主 义  的 国 家 在 欧 亚 大 陆 建 立 稳 定 的  地 区 霸       权 , 那  么  这 个 极 权 国  家 迟 早 将  无 可 避 免   的 向 全 球 输 出 它 的 极 权 逻 辑 , 最 终 美 国   的 安 全  将 遭 受 威 胁  。 1 9 3 6  年 2 月 , 不 顾 孤 立  主 义 思 潮 的 阻 挠 , 罗 斯 福 总 统 要 求 国  会  拨 给 海  军 有 史 以 来 最 大 的 巨 额 款 项 ,建 造 大 型 军 舰 , 以 抵  销 日 本  在 远  东 的  军 事     影响。是 年 ,日 本 召 开 五 相 会 议 ,确 定 其 “ 根 本 国 策 在 外  交 和 国 防 相 互 配 合 , 一 方      面 确  保 帝 国  东 亚  大 陆 的 地 位 ,另 一 方 面 向 南 方 海 洋 发 展”〔4〕。并 正 式 终 止 了 《 华  盛 顿 限 制 海 军 军  备 条 约》。

 

1 9 3 6 — 1  9 3 7 年 日 本 军 费 高 达 1 0 . 6 亿日元,1 9 3 6 年 单 为 入 侵 华 北 的 军 事 需 要 就 增 加 预 算 开 支 1 7 8 0 万 日 元 , 且 军 队  技 术 装 备 大  大 提 高 , 人  员 、 武 器 大 为  增 加 。 1 9 3 7 年 日 本 步 兵 师  团 的 大 炮 装 备 数  量 几 乎 赶 上 英  美 , 超 过 法 国  , 作 战  飞 机 数  量 也  大 大 增  加 。 此  外 , 还 建  立 了 世 界  最 大  的 战  舰 。 1 9  3 7 年“七   · 七 事 变 ” 后, 日 军 在 华 扩 张 频 频 得 手 , 美 国在 华 权 益 受 到 沉 重 打 击 。在 远  东, 日 本 大 有 席 卷 中 国 、 占 领 西 太 平 洋  之 势 , 形 成  对 华 盛  顿 体 制  的 强 大 冲 击 ,  美 日 矛 盾  迅 速  激 化。

 

日 本 联 合  海 军  大 和 号 战 列  舰

 

 


面 对 日 本 的 疯 狂 扩 张 , 美 国 政 府 决 策 人 有 区 别 地 对 待 扩 张 者 与 被 扩 张 者 已 初 露 端 倪 。 1 9 3 7 年 6 月 , 罗斯 福 撤 销 国 务 院 反 苏 的 东 欧 事 务 司 。 〔 5 〕 以改 善  中 苏 关 系 , 抗 击 日 德 结 盟 。 中 日战 争 爆 发 后 , 罗 斯 福 顶 住孤 立 主 义势 力 , 迟 迟不 宣 布 实 施 “ 现 购 自 运 ”的 “ 中 立 法 ” , 认 为 “ 中 立 法” 对 中国 是 不 利 的 。1 0 月 ,发 表 “ 防 疫 演 说”。

 

 

二 战 日 本 头 号 战  犯 东 条 英 机

 

 

美 国 海 军 列 克 星敦 号 航 空母 舰

 

1 2 月 1 2 日 , 日 本  空 军   炸   毁    停  泊  在   长    江   的  美   国  炮  舰  和   3     艘   油  船   的  “   帕  奈   号   事  件   ”   后  , 罗   斯 福 研 究 了 惩 罚 和 制 裁  日 本   的   几  个   方   案 。

 

 

1 7    日 他  对   内   阁   说 ,   他   有  权     对    日   本 实   行  经 济   制  裁 , 特  别   是  禁   运 棉  花       、 石  油   和   其 它   货   物   , 他   还   研   究 了  可   能   采 取    的 海  军   行 动  。


次 日  ,   他 又  对   内   阁  说  , 英 美   两 国  可   以 从   阿   留  申 群   岛  到   新 加  坡    的  航   线上     ,  对 日   本  实   行 封   锁  , 这   个   任  务 比   较  简   单  ,   不 要  一   年   日 本  就   会 屈   服  , 并    指  出   他 不   久  将   要 求  国   会   批  准   比 原  定   计 划   更  大 的   海  军 预   算  。

 

罗   斯 福 的 谈话 , 反 应了 有 遏 制日 本 的 倾向  。但 同 时 他 又解 释 说 ,当 他 需 要  得 到 的结 果 , 如 同 发 动 军 事 行动 取 得的 结 果一 样 时 ,他 “ 并 不 愿 意 通 过战  争 去 解 决” 。 〔 6〕  罗 斯 福在 积  极寻   求 一 条公 众支 持 的 非战 争 手 段  的 抵 抗日  本 的 道    路。

 

 

1938—1939年,日本大举进攻,占领大半个中国,在太平洋上占领东沙群岛、金门、厦门、南澳和海南岛等地,形成了攻击菲律宾、新加坡的有利地位,摆出了一副决心控制西太平洋、与美国平分太平洋的架势。〔7〕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发表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实际上是对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和“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躲在避风港的美国大为震惊。美国在远东,开始强调援华需要,采取较强硬的立场反对日本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日本在亚洲的扩张

1938年1月,罗斯福再度建议国会拨款10亿美元以扩建海军。6月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禁止向从空中轰炸和平居民的国家出售飞机和制造材料,这是遏制日本扩张的最初尝试。10月罗斯福宣布增加3亿美元国防经费,并提出扩大美国的航空工业,要求年产1.5万架飞机,用以对付日益猖厥的东西方法西斯势力。12月,美国表示不承认日本在不属于它的主权范围内建立“东亚新秩序”的主张,并向华贷款2500万美元。1939年1月4日,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咨文“要以不打仗但比空话更强烈、更有效的方法来抵抗扩张。”〔8〕3月,再次向华贷款1200万美元。4月,美国将舰队转移到太平洋牵制日本。5月,国会通过海军扩建法,决定加快造舰进度,计划十年内造舰115万吨。1939春夏在讨论修改“中立法”时,罗斯福主张坚决废除“中立法”,以援助中国等被扩张国家,由于孤立势力的强大,罗斯福暂时终止了废除“中立法”的斗争。6月将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橙色计划”发展为欧亚两线作战的“彩虹计划”,将亚洲战争与欧洲战争联系起来,援助被扩张者,以抵抗法西斯同盟的全球威胁。7月26日美国通知日本《美日商约》在1940年1月26日到期后不再续订。1940年4月美国再次贷款2000万美元给中国,而对日贸易却在限制中缩减。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日谈判与破裂

 

应该指出,截至1940年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只是在局部的有限范围之内,日本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仍不属于禁运之列。美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斯克都主张对日全面禁运,但遭到美国军方领袖马歇尔和斯塔尔的反对,罗斯福也不赞成对日采取激烈措施。在11月底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他赞成国务卿赫尔的对日政策:“打一场后卫外交战,而不是相逼太甚以致使日本为获得军需补给而攻击荷兰(指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用这个办法来尽可能继续使日本放慢它的战争步伐。”1941年1月,两名美国传教士从日本回国,带回了近卫内阁关于解决日美分歧的非正式建议,虽然罗斯福对通过谈判能否解决美日分歧持怀疑态度,但还是鼓励与日本进行对话。

美日谈判历史图片1

 

罗斯福不赞成对日立即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原因有三,第一,美国还没有在太平洋做好投入战争的准备,它的扩军备战刚刚起步,大量民用工业还未转入战争轨道;第二,国内孤立主义者极力反对美国参战。罗斯福为争取1940年底第三次竞选连任总统取得成功,消除选民对美国可能卷入战争所怀的忧虑,10月30日在波斯顿发表演讲,向全国选民中的父母们保证:“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到国外去打仗”;第三,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支持英国抗击纳粹德国的侵略比美国单独对付日本更为重要。法国败降后,希特勒的侵略势力席卷大半个欧洲,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虽然严重地损害美国的利益,但还没有直接威胁到美国自身的安全。美国一向认为纳粹德国是最危险的敌人。1940年9月28日,即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签订的第二天,罗斯福召开高层决策性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在大西洋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攻势,在太平洋对日本采取守势,先稳住日本,制止日本的扩张,等欧洲战场接近胜利的时候,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再次强调:“希特勒是人类公敌”,“今天世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打败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

 

 

因此,美国对日本采取既敞开谈判大门,又继续保持一定压力的政策,力图通过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赢得时间,增强军事实力,迫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以避免或推迟同日本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日本方面对美国开战的准备工作也尚未就绪。为了放手南进,日苏关系也有待调整,为摆脱中日战争长期化的困境,日本也希望通过日美谈判诱使美国向国民政府劝降。

美日谈判历史图片2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突袭苏联虽使日本的对外政策一度陷于混乱,一时为日本的北进论提供了十分诱人的时机,但冷静思考,权衡全局,日本的根本出路在南方。因为北进对日本来说,不但在军事上行不通,而且在经济上也无所得。根本解决不了战略物资上的燃眉之急。而南方盛产石油、锡、铝矾土、橡胶、大米和奎宁等。这些物资都是日本维持战争经济必不可少的。据东条在战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供称,日本在德苏战争爆发前就已决定进攻荷属东印度。6月21日,松冈对德国驻日大使奥特说,日本不准备同荷属东印度恢复谈判,日本将使用武力。日最高统率部认为,作为进攻荷属东印度的第一步,必须先得到印支南部的海空军基地,以便给远征军提供足够的掩护。6月25日起召开的大本营——政府联席会上,首先批准了 进驻法 属 印 支南部的《关于促进南进施策的方案》,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又作出《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决定:“无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将坚持建设大 东 亚 共 荣 圈。”“首先,根据《关于促进南方施策的方案》,贯彻执行对法 属 印度 支 那 和 泰 国 的各 项 措施,借以加强向南方扩展的态势。帝国为达此目的,不惜对英美一战”。

美日谈判历史图片3

 

1941年7月12日,日本驻维希公使加藤接到命令,要他向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提出如下交涉,进一步吞噬印支南部:日本向印支南部派遣必要数量的陆军、海军和空军;日军占领柬埔寨和交趾支 那的8个空军基地;租借金兰湾和西贡的两个海军基地;日军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如果维希政府接受上述要求,日本将继续保证印支的领土完整和法国的主权。否则,“印度支 那的局势或许会发生严重的变化”,这实际上是最后通牒。同时,松冈外相还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德国向法国施加压力。日本还警告说,达尔朗务必在7月22日下午6时前答复。限期一到,不管法国同意与否,日军将开进去。7月21日,达尔朗接受了日本的要求。23日,双方就日军进驻印支南部的细节达成协议。28日,日军开始进驻印支南部。

日 军 进攻 印 度 支   那 半    岛

日本在分开发布日军进驻印支南部的消息之前,于7月25日训令驻美大使野村将日本进驻印支南部的意图通知罗斯福,说明进驻的理由是为了自卫,并强调日本将始终努力改善正在谈判的日美邦交。尽管东京在事前一再否认日本有占领印支南部的意图。但美国已截获了日本7月2日御前会议的讨论摘要,7月19日又破译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发给外务省的一份电报,其中透露日军占领印支南部是为了进攻荷属东印度和新加坡铺平道路。这份电报对正在进行的美日谈判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好比一副清醒剂,使美国决策层一下子明白过来,日本在对美国玩弄把戏,一面假心假意地进行日美和平谈判,一面又悄悄地加紧推行向东南亚的侵略计划。美国从中看到了妥协与绥靖根本无法遏制日本的扩张野心。罗斯福以此为契机,基本中止了对日本的绥靖政策。他决心通过各种各样的禁运,以对付日本企图控制东南亚的新要求。罗斯福认为,如果日军占领印支北部还是为了切断滇越铁路,为了战胜中国,那么日军再占领印支南部就绝对是为了进军东南亚而准备跳板。

 

应该指出,美国的各种各样的禁运中,最有效地打击日本的一张王牌是石油禁运。因为当时日本的能源70%以上依赖进口。正如赫尔所说,“禁运石油对于日本来说,确实是一种除战争以外最有效的制裁”罗斯福下决心打出这一张王牌也有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加滕向达尔朗提出日军占领印支南部的一系列要求后,7月18日罗斯福在同他的内阁研究制裁计划时,仍反对对石油全面禁运。“因为这可能会刺激爆发太平洋战争。”海军部也提出警告,“采取制裁措施可能意味着同日本开战,而美国海军尚未做好这种准备。”

 

当维希政府接受日本要求的消息传来时,罗斯福只是下令冻结日本资产,对所有同日本的贸易实行许可证。至于石油的许可证是否签发将视情况而定。可见罗斯福还不打算马上禁运石油。罗斯福解释说,向日本出口石油是为了美英自身的利益,可以使日本人不入侵荷属东印度,从而防止一场南太平洋的战争,以免中断重要的供应线。同时,罗斯福还建议日本撤出印支,由几个大国保证该地区的中立化。7月24日晚间,罗斯福在批准冻结令之后接见了日本大使野村,表示倘若日本接受他的建议,美国将许可对日本输出某些物资,包括石油在内。企图以此来避免同日本的正面冲突。虽然总统对他的建议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把它看作“防止日本向南太平洋扩张而作的又一次努力”。

 

然而罗斯福的克制态度并没能劝阻日本南进的步伐。日本当局对罗斯福的印支中立化计划不屑一顾,1941年7月28日,日军按预定时间开进印支南部。同时还冻结英美荷在日本的资产。这样,罗斯福希望避免冲突的努力破产了。

 

经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讨论后,8月1日罗斯福发布命令,禁止向日本出口若干种物资,包括所有可作为飞机燃料使用的石油产品在内。但低级燃料和原油仍准许出口,只是须经批准。这显然表明,日本仍可重新申请除飞机燃料油以外的石油产品出口许可证。但自总统命令发布后,政府各主管机关都拒绝这类申请,造成事实上对日石油禁运。8月3日,罗斯福启程去大西洋的一艘军舰上同丘吉尔会晤,直至9月上旬他才知道石油全面禁运已经实施,罗斯福认可了这个事实,而英国,荷兰(荷属东印度—印尼)也一起追随美国向日本实行石油禁运。

 

 

石油油田

石油禁运引起了日本极大震动和恐慌,一方面要求同美国进一步对话,甚至建议近卫公爵同美国总统会谈,另一方面,又制定进一步南进的计划。日本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向天皇陈述说:“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石油来源断绝,这样下去,眼前仅有两年的贮藏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费罄尽,即使在支 那战场都有极大困难,与其这样,莫如马上动手,除此别无他途。”在对美开战问题上一向持慎重态度的海军部也认为与其坐待石油“愈来愈少”,莫如先发制人,首先对英美开战。

 

8月6日,野村向赫尔提出一项新建议,日本同意不向印支范围以外地区进军,同意在“中国事件”解决以后从中国撤军,并保证菲律宾的中立地位,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应停止它在西南太平洋的战备,撤消对日本的各项经济限制措施,为日中调停议和,并承认日本在印支的特殊地位。日本的建议避而不谈罗斯福关于印支中立化的建议。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要求日本从印支撤军的前提下恢复向日本输出包括石油在内的物资,而日本则要求美国承认它在印支的特殊地位的条件下撤消对日本各项经济制裁。显然,日美双方都不会接受对方的建议,日美在印支问题上的矛盾已无法调整。至此,日美开战已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但双方仍然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这对双方来说都只是争取时间的一种策略而已。

 

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陆海军部制订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规定“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至10月上旬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立即决心对美(英荷)开战”。至10月中旬,谈判仍无进展,近卫举棋不定,在陆相东条英机的强烈反对下,10月16日近卫首相下台。18日成立以东条为首的独裁内阁,东条兼任陆相和内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10月23日至11月2日东条连续举行8次大本营——内阁联席会议,讨论欧洲战局、日美谈判期限和对美开战日期。11月2日通过了一个新的《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将发动战争的时机定为12月初,陆海军做好作战准备。”

 

11月26日,经罗斯福批准,赫尔向野村和来栖递交一份措词强硬的《赫尔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有:日本从中国、印支撤军,日军在中国战场需要退到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出发地,两国取消各自实施的冻结限制规定,日本实质上放弃三国同盟等。来栖说,“如果接受这些条件,日本政府只有举手投降了。”至此,日本帝国实际上已经走投无路,如果不想投降,放弃大东亚共荣圈,就只能开战。日本陆军把它看作是“对日宣战书”,海军把它看作是“最后通牒”,日本军部把它看作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口实。这一天,日本《机密战争日志》写道:“此应该说是天有助于我,从此,帝国易于下开战决心,欣喜,欣喜。”

偷袭珍珠港事件中,倾覆的美国海军战列舰亚利桑那号

太平洋战争示意图

就在递交《赫尔备忘录》的当天,集结在千岛群岛择捉岛单冠湾的日本特遣舰队奉命起锚,悄悄地驶向夏威夷群岛。12月1日,御前会议作出最后决定:对美英荷开战。次日,陆海军两统帅部发布作战令,规定向美国珍珠港偷袭的时间为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三,结论

回顾日美两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系列交涉和谈判,无论是罗斯福向日本提出使印支中立化的建议,或野村向赫尔提出日本在印支享有特殊地位的反建议,以及美国向日本递交《赫尔备忘录》要求日本从印支撤军来看,日美分歧的焦点表面上集中在印支问题上,更深层次上是日本是否可以发展成为一个亚洲乃至欧亚大陆地区霸权的问题上。日本的想法是通过拖延战术,达成已经控制东亚和东南亚的既成事实以后,再跟美国摊牌。而美国的态度恰恰相反,就是要赶在日本控制东亚和东南亚之前,逼迫日本摊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固然是日美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日本坚持要推进大东亚共荣圈,坚持要在东亚和东南亚建立自己主导的地区秩序则是日本通向太平洋战争的关键和要害的一着,而由此所引发的美国对日实施石油全面禁运则是加速日本下定决心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副催化剂。最终结果是太平洋战争彻底摧毁了日本这个集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特点于一身的法西斯国家,把日本推回到了宪政、民主、人权的正路。

 

通过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行不通,同样带有这些特点的习近平的红色帝国也行不通。习近平选择了一条违背人民意愿的道路,中国人民不愿意走,世界人民也不让走。美国对华政策近来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正在经历两国建交以来最为深刻的转型。美国两党、左中右各派对中国达成了最重要的共识,那就是:美国自中美建交以来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是错误的,中国并未按照美国在过去数十年一直抱有的期望发展,即随着逐步接受宪政、民主、人权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自由世界,恰好相反,中国制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的预判背道而驰,走向了与日本当年非常类似的民族主义极权国家的轨道。随着美国的宣战、西方社会的觉醒和中国人民的不懈抗争,习近平的疯狂的红色帝国必将在狂风骤雨中飞灰湮灭。

 

注释:

 

〔1〕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10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2〕罗伯特·达莱克:前引书第109页。

〔3〕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第59页。

〔4〕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第610页。

〔5〕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210、221页。

〔6〕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上)第210、221页。

〔7〕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我政策》(上)第276页。

〔8〕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年》第147页,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

〔9〕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第648页

Twinlight2019-05-12 16:04:52
为了陈述公认的历史事实竟不得不修改了本文19次,终于获得通过。给自己鼓一次掌
排名分先后2019-05-12 16:14:03
警世的好文
BZ_AH2019-05-12 16:30:16
阁下难道不知78年前德国人眼里日本人是二等公民?珍珠港事件才后提到1.5
Twinlight2019-05-12 16:33:19
我知道。所以我离开中国大陆远远的,免得被扔两颗核弹
thrawn2019-05-12 16:33:42
日本以军事侵略、以反美/英等口号做此事必然会如此。楼主把此比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错的。
BZ_AH2019-05-12 16:36:38
The point is 二战日本人在战败方也只是个配角。
Twinlight2019-05-12 16:39:51
侵略不侵掠,是别人认定的。比方说,中国现在武力收复台湾、南海,中国不认为是侵略,中国周边国家却完全不这么认为。
BZ_AH2019-05-12 16:40:33
You don't know what does 美苏的 MAD means? 躲核弹得跑月球都未必行。
Twinlight2019-05-12 16:45:50
二战开始前,没有人想到航母会取代战列舰,也没人知道什么是核弹。同样,三战开始前,人们也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武器取代核弹。
BZ_AH2019-05-12 16:47:43
You talk like you know.
thrawn2019-05-12 16:48:32
日本之侵略是当年公认的。中国一带一路却没有这种公认也非军事性质。公认比列相差太大且性质不同所以无法等同。
5477882019-05-12 17:33:22
肤浅了吧,美国核讹诈中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Twinlight2019-05-12 18:28:38
1936年纳粹德国柏林奥运会,好像没有哪个国家抵制吧?
bluesky2312019-05-12 19:42:06
收复是原本属于自己的拿回,不是侵略。日本是已武力侵占不属于自己的,所以是侵略
hkzs2019-05-12 22:48:32
治学态度严谨,赞一个。
Twinlight2019-05-13 18:31:00
请问30年前日本崛起的时候军事侵略谁了?难道日本躲过金融战败了?
Twinlight2019-05-13 18:32:06
再往远里说,苏联遭遇冷战的时候侵略谁了?强占谁的领土了?难道苏联躲过冷战战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