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天2020-01-11 01:18:41

网上很多人在说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的,战役期间,太祖硬是把陈毅调去中野与邓一起坐冷板凳。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

中央调陈毅去中原,是1948年上半年的事。陈毅去中原的时候淮海战役还没影子。当时中原三军(刘邓、陈粟、陈谢)供应困难,刘邓向中央汇报:“如豫皖苏地区(当时是粟裕兼任豫皖苏军区的司令和政委),至今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 为此,刘邓向中央建议调人来专门主持中原局土改财政经济等工作。

说道这里,先得说说陈粟的黑历史。

粟裕打仗,点子多,但有赌性。很多主意的风险是很大的。用林彪话说,就是粟裕尽打神仙仗。陈毅打仗没主意,但却能很好地判断粟裕主张是否可行。而且陈必须是粟的上司而不是下属,不然管不住粟裕。而且3野将士,对粟裕的命令,也是必须是陈毅肯定了,才会放心大胆地执行。若是陈不点头,下面诸将就心里发慌:说了是去打一个团,实际对方可能是一个旅!所以太祖让陈粟搭配,非常合适。既能发挥粟裕的聪明才智,也能防止粟裕飘起来。

浙南游击时,粟裕的政委是刘英。刘英就不适应粟裕的神仙打法。刘英事先无法判断粟裕点子的危险程度。有一回多次冒险失败后,刘以为粟裕叛变了,故意让战士送死,差点把粟裕枪毙。被粟裕半路滚山坡逃掉了(一说是失足滑落山涧)。

另外除了战斗,军队建设和地方发展这些方面,粟裕这些本事就没有了。红军时期,有一段时间粟裕和叶飞两人打游击的地盘相邻。当时就是,叶飞打仗比较弱,常常要粟裕来救。但是粟裕兵源补充和物资补充都得靠叶飞支援。在苏北时也是,跟人事政治经济有关的,都是陈毅和小饶的活,粟裕干不了。

所以,才会有刘邓抱怨粟裕地盘“毫无建树,也没有干部,对今后大军供应已无办法。” 这个就是粟裕的特点。 

因为这个锅是粟裕的,所以就是陈来收丘。结果就太祖把陈毅调到中原局当第二书记(邓是第一书记),但陈毅依然是华野司令兼政委。到48年9月济南战役时,陈毅就已经在中原局工作了。粟裕差不多是一人全权指挥华野打济南。但所有行动都要电报中原局,让陈毅过目。陈毅依然起着防止粟裕过于冒险的保险作用。

后来淮海战役百万民夫援前线,就是陈毅统筹下实现的。

其次,淮海战役是从小淮海战役发展出来的。是在一个一般战役的进行过程中,逐渐发展成战略决战的。粟裕指挥的,只是华野。需要中野配合的时候,他最多只能是发出请求。而这里的协调者是谁?其实是毛泽东。所以严格说,整个淮海战役,其实是毛泽东指挥的。

粟裕在济南战役后建议打的”淮海战役“,是仅限于华野的战役,并不涉及中野。目标是打徐州以东,连云港一带,迫使蒋军向淮河一线退却.,而不是与徐州蒋军集团决战。这个战役计划同时报给了中原局(陈毅)和中央(毛泽东)。毛泽东就同意了。但毛泽东同时要求粟裕和刘邓:随时报告军情。当时刘邓大军在打郑州,看起来跟连云港隔开很远。所以这里其实说明太祖已经把这个小淮海战役跟中野和中原都联系起来看了。

等到粟裕展开进攻没多久,就把黄百韬兵团给围了起来。---粟裕本来是要围蒋军一个军,没想到围上了一个兵团!这是非常粟裕的战例!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帮粟裕牵制蒋军,粟裕要消化不良了。

这时毛泽东立刻就搭起来了一个中野和华野配合作战的大框架,把刘邓陈粟还有谭等人一股脑放在了”淮海战役总前委“里,指令中野和华野配合。所以毛泽东这就已经把这一个战役提高了,从华野的战役变成华野和中野共同的战役。后面就是中野华野各种花式配合,蒋军各部各种花式作死,然后淮海战役就变成了一个战略决战而且蒋军徐州集团覆没。

这一仗,粟裕毫无疑问发出了很多具体的战斗命令,也是战役的发起人。但是,总前委里邓是老大,陈第二,刘第三,粟裕排第四号。相互关系是邓指挥粟,陈指挥粟。但是,谁命令他们组成这个总前委的?组成这个总前委目的是什么?他们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又是谁下达的任务目标?

所以,淮海战役是毛泽东指挥的。而且这个指挥艺术是炉火纯青:能让两个野战军,全军上下,智力和勇力都充分发挥、充分配合。真的是如神龙在天不见首尾。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