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ing2020-01-17 19:05:47
作者:鲁大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966378/answer/2609519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起大概2年多前和伟人(长的像李大钊,故起此外号)去参加山西大同acac的比赛,当天晚上身为流体物理学博士的光弓选手,晚上花了几个小时做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了箭羽对于箭支飞行的影响。此时对于我后来的射箭生涯影响极深,真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啊。
晚上手机不方便,明天抽时间把图都补上。
首先要分析的是箭羽在箭支飞行时的两种稳定机制。
第一种是致稳型,通过箭支非完美飞行姿态过程中空气阻力来修正惯性,使其趋于完美的飞行姿态。
说的有点玄,其实我提一个东西可能很多人知道“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实这东西恰恰是从箭羽的原理演变而来。
我们使用的箭羽里,现代弓用的普通橡胶箭羽普遍是这个原理。清箭用的柳叶羽,一般的直羽真羽也是这个类型。

第二种是致旋型,通过箭羽本身的特性致使箭在飞行中产生绕轴心的旋转,再通过这种旋转来抑制自身的摆动或抖动。
这种箭羽也很常见,如现代弓的塑料卷羽,传统弓和美猎常用的真羽旋羽。部分直羽胶羽也会有致旋的功能。

通常来说,我们会更容易认为“致旋型”箭羽的飞行是更稳定的。但这里面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致稳型的修正惯量是在象限两边均匀分布的,不会对箭支的落点产生过大影响。到如果箭支摆动过大,致旋型箭羽将会对箭支的前进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二,修正能力往往是基于动能的损耗

xsing2020-01-17 19:10:15
古箭后面是羽毛,角度怎么做?
BeyondWind2020-01-17 20:08:21
做直了也飞不直的,关键词”buckling”,旋转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