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上任的卡拉斯,是爱沙尼亚前总理西姆·卡拉斯(Siim Kallas)的女儿。她的母亲和祖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从爱沙尼亚大规模驱逐期间在西伯利亚劳改营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面对俄乌边境紧张局势,卡拉斯在最近几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中最直截了当的倡导者之一,这些政治家们强调俄总统普京只对实力的展示作出回应。卡拉斯说,普京要求北约回到1997年以前的边界,这关系到她的国家的未来。爱沙尼亚与其他波罗的海其余两个国家一样,于2004年加入北约,并受到北约第五条款集体防御承诺的保护。
卡拉斯长期以来呼吁在爱沙尼亚增派北约部队,包括大量的美国驻军,可能很快就会得到回应。一组五架F-15战斗机本周降落在爱沙尼亚,是更广泛地加强北约东翼的一部分。卡拉斯解释说:“如果你计划攻击一个有美国军队驻扎的国家,这是很有威慑力的。”她说:“如果当一个大恶霸在威胁你,有强大朋友们是件好事。”
When I asked Estonian PM @kajakallas if the West is too prone to see the Russian president as 12-feet tall, she zings back “Actually, I’m exactly the exact same height as Putin.” pic.twitter.com/Pq2Yc3csn1
— Jim Sciutto (@jimsciutto) February 15, 2022
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Kaja Kallas)上月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呼吁,美国向波罗的海地区派驻更多军事人员以威慑俄罗斯。她敦促西方国家保持团结,不要对莫斯科作出“哪怕是最小的让步”。
爱沙尼亚总理卡拉斯在《金融时报》刊登的专访中曾表示,无论俄罗斯是否入侵乌克兰,北约都应加强其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东翼盟国防御。她补充说,爱沙尼亚希望看到“强大的盟国出现在我们的地区”,这是对美国军队驻扎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间接呼吁,因为其是唯一没有在该地区驻军的北约大国。
卡拉斯强调:“最大的威慑力是你有强大的朋友。如果你在学校被欺负,如果你有强壮的年长朋友,欺负你的人就不会欺负你,这和威慑力是一样的......对俄罗斯最大的威慑是一面美国国旗。”
卡拉斯还表示,俄罗斯向北约提出的要求“显然是蛮横无理的”,而且是符合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Andrei Gromyko)理论的谈判模式的一部分,即作出最大限度要求,发出最后通牒,寸步不让。
卡拉斯补充说:“俄罗斯制造了一个问题,现在又威胁要通过蛮横的要求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西方的反应是什么?西方、北约、欧盟一直非常团结。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惊喜。我们必须保持这条路线的一致性。”
卡拉斯指出,若与莫斯科作出一些妥协听起来可能是“小事”,如限制军事演习或军备控制,但北约应该加以抵制。她说:“西方和北约应该向俄罗斯提供什么来缓和局势?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陷阱了。北约并没有造成这种局面。唯一能够缓和局势的是俄罗斯。”
卡拉斯坚称,她没有看到西方盟友“团结中的裂痕”,尽管最近对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与俄罗斯进行对话表示担忧。卡拉斯说:“我们可能在战术上有不同的想法,但马克龙是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人,总的来说欧洲对莫斯科是团结的”。
卡拉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看到这一点,加强北约的东翼。不仅仅是如果他们入侵乌克兰;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这一点。”爱沙尼亚是少数几个达到国防开支占GDP2%目标的北约国家之一,该国上周还宣布大幅增加军事开支,在2025年前将其提高3.8亿欧元。爱沙尼亚还向基辅支援反坦克导弹,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潜在侵略。
Lunch with the @FT
— Arturo Sarukhan (@Arturo_Sarukhan) February 19, 2022
“@kajakallas: ‘There is a certain naivety towards Russia’”*****GiYEL7ZbFJ, @FinancialTimes
Met with Estonian Prime Minister @kajakallas to discuss continued cooperation to help the people of Ukraine as they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Putin's unjustified and unprovoked aggression. We deeply value Estonia’s partnership in resolutely defending our common values. pic.twitter.com/fX6uZ2z7XB
— Secretary Antony Blinken (@SecBlinken) March 8,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