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80年代初的时候很出现了一拨作家, 像张贤亮, 王蒙。那一阵儿, 好的作品真不少。90年代好象比较有印象的就是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也许电影电视的发展吸引了人读书的注意力。 所以比较有影响的就是一些连续剧了。
从我个人看来, 张贤亮, 王蒙都有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 他们的作品, 都有中国人的文化底韵。但是他们写的比较朴实,靠朴素的文字触动人的心灵,不玩过多的技巧。这不大符合西方高级文化人的审美观。 照他们看来, 把故事讲给普通人听不是文学的目的,讲给大学文学教授听的才叫水平。所以萨特会得奖, 加穆会得奖。 而中国作家是不会为大学教授写小说的。 当然, 也不能绝对地说得奖的都不是为大众喜欢的作家。 像肖洛霍夫, 海明威, 就是为大众接受的作家。 但是不管怎么说, 朴实的文风在竞争诺奖的时候会比较吃亏。这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作家是用中文写作, 而能成功翻译中文作品的西方人太少。 所以高行健能获奖, 即便没有几个海内外的中国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
如果用得奖的作品和理由来看, 比如"。。。。。。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 。。。。。。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 等等, 如果有一天, 张贤亮, 王蒙得奖也不会出人以外。
第三个原因,马悦然教授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 他一直狂迷北岛。 所以这也影响了其他中国作家进入竞争行列。
总之, 我觉的目前中国的作家还是有机会的。也许明年就是张贤亮得奖呢, 谁知道呀? 中国有优秀的作家, 这应该是无可否认的。而让世界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还需要时间。
不管怎么说, 他们的作品用中文写, 首先是写给中国人看。 中国人喜欢, 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