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2013-08-19 18:30:41

ZT 马克•里奇(Marc Rich)于周三去世,终年78岁。他是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商业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富有天分、作风激进的大宗商品交易员,他建立起了一个由商业利益和人 脉资源交织而成的全球网络,并以一种无视道德观念的态度追逐利益——十八世纪开拓帝国的商人们或许会认可及赞赏这种方式。

虽然与伊朗、古巴等被美国宣布为非法政权的国家进行交易增加了他的财富,但这也无可挽回地玷污了他的名誉。

里 奇或许曾经真心实意地希望事情按另一条轨迹发展。但他的人生——同时也是他留下的遗产——主要被两件事情决定:1983年他被美国政府以逃税、与伊朗进行 非法交易等罪名起诉,以及2001年他所得到的赦免,这是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总统任期内所做的最后几件事情之一。里奇希望这次赦免能够洗刷自己的污点。

但事情的结果却正好相 反。这次赦免——里奇的朋友、支持者以及前妻为此曾秘密展开游说——不仅污损了克林顿自己的政治遗产,还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于里奇原本案情的兴趣,抬高了他 刻意压低的曝光率,同时掩盖了他作为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先驱者所取得的其他成就。这一切使得里奇无法再返回美国。

在里 奇看来,自己被美国司法部门不公正地扣上了逃犯的帽子,他的这种不满情绪有着很深的根源。里奇于1934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原名马塞尔•大卫•赖 克(Marcell David Reich)。里奇早期的导师和雇主是他的父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里奇的父亲在反犹大屠杀的威胁下被迫离开了现在位于波兰和乌克兰边境的家乡。随着纳粹 于1940年侵入比利时,里奇一家经由维希法国(Vichy France)逃到了美国。里奇后来宣称,自己在那些年间先后在12所不同的小学以及中学就读。

直到里奇开始为菲布 罗(Philipp Brothers,简称Phibro)工作时,他才开始展现出他在自己父亲手下干活时学到的商业技巧。菲布罗是一家经营石油、谷物和金属的大宗商品交易 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里奇在菲布罗遇到了自己的商业伙伴、绰号“Pinky”的平卡斯•格林(Pincus Green,其后也被克林顿赦免)。

两人于1974年自立门户,在瑞士楚格(Zug)成立了马克里奇公司(Marc Rich + Co)。当时正值石油价格因阿拉伯国家的禁运限制大幅飙涨之际。全球化导致的大宗商品国际需求上升也为该公司带来了发展动力。

里 奇最主要的观点是,如果有银行融资的支持,进行石油以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资本和资产比大型石油生产商所设想的少得多。这种高度杠杆化的商业模式成为 了托克(Trafigura)、维多(Vitol)以及嘉能可(Glencore)等现代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经营模板。其中,嘉能可是在马克里奇公司大宗商 品交易部门的管理层收购了里奇的全部权益之后诞生的,并在今年完成了与斯特拉塔(Xstrata)的合并交易。

在发 展业务的过程当中,里奇培养出了一代高忠诚度、高收入的个人交易员——其中很多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百万富翁。这批人中包括合并后的嘉能可与斯特拉塔的 首席执行官伊凡•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他曾是里奇手下的一名煤炭交易员。里奇逝世当天,格拉森伯格发言悼念里奇,称他是“一位朋友,以及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伟大先行者 之一。”

虽然里奇有些时候被认为是原油现货交易市场的开创者,但交易员们指出,说里奇完善了独立于其他主要品种、专门交易石油的现代交易系统更为准确——里奇提高了石油交易系统的运行速度,并展现出了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更大的决心以及更高的商业技巧。

但如果没有那种极其激进、高度风险偏好的执行风格,里奇的交易系统模型将仅仅只是一个聪明的构想。

当伊朗国王于1979年被推翻时——马克里奇公司在石油领域的很多人脉也随之被切断——里奇利用了自己公司总部所在地瑞士的政治中立性,在紧接着发生的美国人质危机以及对伊朗商业制裁期间继续进行交易活动。

而 根据记者丹尼尔•阿曼恩(Daniel Ammann)在2009年出版的里奇传记《石油之王》(The King of Oil)中的叙述,里奇愿意与任何人进行交易——包括种族隔离制度之下的南非、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治下的古巴,以及阿亚图拉•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控制的伊朗——也使他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维持以色列石油供应的中间商。

与此同时,里奇还进入其他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他与实业家马文•戴维斯(Marvin Davis)联手,于1981年收购了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后来,他的股份被出售给了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但 到了1983年,被员工们称作是马克里奇公司“黄金时代”的日子戛然而止,当时美国曼哈顿律师鲁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向里奇和格林提起诉讼。两人离开美国逃往瑞士。里奇躲开了美国特工们的追捕,但他自己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例如,1996年当他的女儿因 癌症而奄奄一息时,他极不情愿地决定不去美国医院看望女儿,因为担心会遭逮捕。

里奇再也没有回到过美国,即使在得到 了赦免之后。他生前曾不断地指出,自己在瑞士成立的公司与伊朗之间的商业往来符合瑞士法律。他对自己的传记作家表示,自己“很容易成为靶子,作为个体,非 常成功,赚了大把钞票,而且还是犹太人”。在1983年以后,里奇也从未回到美国为自己辩护,因为他担心自己不会得到一场公正的审判。

近 些年来,里奇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慈善事业。来自他的家族企业网站的信息显示,他所创立的四个基金会在过去二十年中向多个项目捐款超过1.5亿 元。以色列为了回报他长期以来的商业往来以及慈善事业,授予了他一连串荣誉称号。里奇将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Tel Aviv)下葬。

里奇在2011年接受瑞士《国际周报》(Die Weltwoche)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商业上是一名成功人士——据《福布斯》(Forbes)杂志报导,2012年里奇的资产净值为25亿美元——但在私人生活上则是一个失败者,曾经两次离婚。

他还有两个女儿伊诺娜•沙赫特-里奇(Ilona Schachter-Rich)和丹妮尔•基尔斯托克•里奇(Danielle Kilstock Rich)在世。

里奇曾经声明放弃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在去世之时他拥有比利时、以色列以及西班牙三国护照——这是他充满矛盾和争议、横跨多个国家的职业生涯的缩影。他的官方传记的结尾非常简单:“马克•里奇是一位出色的滑雪者以及艺术赞助人。”但现实的复杂程度远甚于此。


阿方2013-08-19 22:30:39
“但在私人生活上则是一个失败者,曾经两次离婚。”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