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江三鲜, 又怎能不说说已几近绝迹的鲥鱼?
按照口感味道,经济价值和稀少程度,鲥鱼应排三鲜之首。
鲥鱼是长江三鲜中最珍贵最稀少的。如果所有江河湖海的食用鱼可以按等级来分类的话,那第一名非鲥鱼莫属。无论从口味或稀罕来说,鲥鱼属“皇冠上的那颗钻石”,或长江鱼类中的“熊猫”。
鲥鱼是长江三鲜中上市最迟的一鲜。鲥鱼,将“鲥”字拆开,顾名思义,是时令之鱼,也就每年的4-6月份可见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长江,过去的4至6月间长江边上的渔民自然就靠捕捞鲥鱼营生了。
据查,20世纪70年代,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000多吨。但此后由于水利建设切断了鲥鱼的产卵和索饵洄游通道,加上捕捞过度和水域环境污染,鲥鱼天然资源急剧减少,禁捕之前年产量仅500公斤左右,目前鲥鱼已被禁止捕捞。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已买不到这种鱼了。
据百科全书上说,鲥鱼为江海洄游性鱼类。鲥鱼体长而侧扁,体被锯齿状的圆鳞。口大,全身呈银白色,被侧苍黑色。一般体長 40-50公分,体重1到1.5公斤,最大可到4公斤。生殖洄游期间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平时分散栖息于中国沿海中上层,春末夏初4月~6月作溯河生殖洄游进入长江,产卵后亲鱼回归大海,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索饵,秋后入海长肥,直至性成熟。鲥鱼性急,游动、摄食速度颇为迅速,常因被障碍物撞伤而脱鳞死亡。
鲥魚是咸水、淡水兩棲的魚类,故其肉质细嫩鲜美,脂肪丰富。清蒸鲥鱼是中国江浙两省的名菜。《中馈录》記其烹饪方法:“去肠不去鳞,用布拭去血水,放荡锣内,以花椒、砂仁、酱、水酒、葱拌匀,其味和,蒸之。” 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蜜酒蒸食,或竟用油煎,加清酱、酒酿亦佳。万不可切成碎块加鸡汤煮,或去其背,专取肚皮,则真味全失矣。”。鲥魚素來名贵,不是大戶人家也吃不起,《冷庐杂识》 记载:“杭州鲥鱼初出时,豪贵争以饷遗,价值贵,寒不得食也。凡宾筵,鱼例处后,独鲥先登。”《仁恕堂笔记》也说:“鲥鱼初出时,率千钱一尾,非达官巨贾,不得沾箸。”
明朝以后,鲥魚已是一种贡品。吴嘉纪有《打鲥鱼》诗:“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其贡送鲥鱼的急迫与所花人力,堪与唐朝时快马急送荔枝进京给杨贵妃尝鲜有一比。
鲥鱼肥嫩,但细刺较多,食時要特別留神。北宋名人彭淵材平生有广为流传的五恨,头一恨就是恨鲥鱼多刺,然后是,二恨金桔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曾子固,北宋著名散文家)。
君子有幸口福不浅,儿时品尝过鲥鱼。小时候的吃鲥鱼季节,有父亲家乡的亲朋好友相送。送来我家的鱼的大小的演变就是鲥鱼衰亡的佐证。记事起,开始几年最多时一次送过两条大的,后来是一条小的,在无鱼可送之前的几年,送来的则是几家均分的鱼块了。
因运送路途遥远加之鱼质丰腴,故鲥鱼容易腐败。变质的鲥鱼吃起來有豆腐乳味。我现在还记得,鲥鱼季节的4-6月尤其是6月,天气已很热,那时只有靠冰块降温。从打捞上来,即使一刻不耽搁,坐上第二天一天一班的长途汽车七小时赶到省城的我家,前后历经两天时间,有时就因为天气太热而鱼已变质。烧出来的那种豆腐乳味和豆渣的口感至今不忘,那样的鱼就不能吃了。同一种食材因太鲜肥,从美味珍馐到变质丢弃也就这一天时间,往往令人扼腕叹息悔恨不已。
鲥鱼鲜美,我到现在也无法用文字将其描述出来,可能是因为那个鲜美是世上独特的,没有类比可引据。最美味的是鱼的肚腹那块,因此处多脂肪味特丰腴,其次是鱼鳞。鲥鱼的鱼鳞是不能去除的,一是防无鳞而鱼肉鲜味尽流失,二是鱼鳞本来就鲜嫩可食。
据给江青做过饭的专职厨师程汝明回忆,以前在上海呆过的江青喜欢吃烤鲥鱼,但大会堂餐厅的厨师一直烤不好,因为一般的厨师没见过这种鱼。做一次不行,再做一次还不是行。后来,每次江青在大会堂吃饭要吃鲥鱼,大会堂的厨师长就只有请程汝明来做这道菜,方能使江青满意。
过去上海应该也有烧鲥鱼菜的餐厅。至于上海以前哪家餐馆经营过鲥鱼菜肴这个问题,我想,以善于烹饪刀鱼并以淮扬菜系最为闻名的,坐落在长宁区虹桥路上的白公馆作为答案,应该是没有错的。不知上海人网友心雨是否同意?
鲥鱼鲥鱼,已是时不再来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