猷子2014-08-11 10:08:50

 

從小故事看炎黃子孫馬列子孫之別

有網友要我寫一篇做炎黃子孫不做馬列子孫的文章。其實這個話題已有許多很好的文章,筆者不必班門弄斧,僅在此講幾個小故事,談談炎黃子孫馬列子孫之別。

近日網上流傳一個真實故事,講述一個留法的中國女學生畢業後在法求職時,雖然有優秀的學業成績,但因為她有三次逃(公交車)票的記錄,被眾多雇主拒絕。一位雇主告訴她,“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這句話讓她產生一語驚心之感。 (故事全文的網站:http://tw.gigacircle.com/924769-1

馬列子孫來到文明社會

自從國門打開,不少國人湧入西方留學。自從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中華傳統道德體系在中國大陸遭受了嚴重破壞,這批國人不少是在「假、惡、鬥」的黨文化中泡大的馬列子孫。來到西方社會後,那些沒有道德約束的馬列子孫發現西方社會有太多空子可鑽,逃車票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可鑽的空子,其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那位留法女生就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留學四年可以省下可觀的一筆錢。

這些鑽空子的故事在一些留學生文學作品中都有描述,許多有留學經歷的人也曾耳聞目睹。

還有人認為西方人善良單純可利用。筆者曾看到一位來自大陸的姑娘常常在悉尼火車站要錢,說她肚子餓,請路人施捨一、兩元錢。看她那樣子,一小時也能要到幾十澳元,確實比打工強。

西方社會還維持著人類的道德底線,人與人之間還有著基本的信任,因此許多公共服務和設施都能依靠人的自覺性,而不必設置復雜的監督機構。許多人也樂於助人。筆者在澳洲有幾次遇到車拋錨時,都能容易地獲得路人相助,有時是路人主動相助。

華夏文化是東方文明的源泉

西方社會所擁有的這文明,其實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同樣存在,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很多中國人喜歡看韓劇和日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喜歡看他們待人接物時的彬彬有禮,喜歡他們堅守著的道德規範。

然而,這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華夏文化他們文化根源的主要部分。這方面的內容,讀者可以從他們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如韓劇《大長今》等),也可以在網上找到豐富的內容佐證。

作者劉如在一篇《三綱五常本無罪 炎黃子孫何時醒》的文章中描述道,“即使是在日本,也對中國的過去,崇敬不已,甚至至今「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依然是至高的人格追求,尊中華古國為「大人之國」。當我第一次從一位日本老人口中聽到這個尊稱時,感到非常新鮮,也非常困惑,難道我們中國過去,沒有孩子,只有大人嗎?老人見我不解,笑著解釋:因為在過去的中國,曾是令人嚮往的禮儀之邦,我的祖父就曾去過,告訴我們,那裡的孩子都彬彬有禮,舉止落落大方,非常有大人的風範,我們這些大人都自愧不如,所以尊為大人之國,令人敬仰。

從馬列子孫到炎黃子孫

筆者於90年代初從中國來到澳洲自費留學,就讀的一所語言學校大多數學生都是日本和韓國學生。他們許多人沒有去過中國,但對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以及他們的文化里,有許多中華文化的內涵。因此學校裡僅有的三名中國學生,在他們的眼裡充滿了神秘感。他們中一些人總是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期望能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文化內涵。

有一次閒聊之際,我在教室裡同另一中國女生跳了一段華爾茲,他們一些人簡直目瞪口呆,不可思議,中國人怎麼能跳西方舞?

我那時還是有著黨文化中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明明很窮酸但總是怕在他們面前丟面子,每日西裝革履地去上課,儘管他們大多數都穿得很隨便。漸漸地我發現他們都很單純和友善,就同他們成了好朋友,也不再西裝革履了。後來他們對我說,剛到學校時看到我西裝革履的樣子,還以為我是學校的職員。

他們也常常同我聊起中華傳統文化,但我那時對傳統文化是很陌生的。雖然中學時學了一些古文,但不少都是記載農民起義的文章,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等。幸好我看過《三國演義》,就把話題轉到《三國演義》同他們大談起來。

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國菜餚是最好的菜餚,每個中國人都可能是烹飪高手。一次一位叫Kim的韓國同學聽說我也能做點中國菜,就纏著要到我的住處去做客,要我做一頓飯給他吃。我答應了他之後,另外一位日本同學聽說了,也纏著要跟著來,我只得裝聾作啞,那時可沒有經濟條件請客啊。

在語言學校的6個月是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結識了一群可以不設防、可以敞開心扉任意交流的朋友。他們生長的文化氛圍,使他們孕育出單純、善良和彬彬有禮的性格。而他們文化的根,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我的故土,我們的華夏文化。但在我生長的時期,故土已經失去了這個文化,替而代之的是馬列黨文化,使我成為了一個無神論的馬列子孫。那時我只能後悔自己生錯了地方。

這個經歷也驅使我在海外自由的天地,努力自由地追求那個“君子坦蕩盪”的人生、繼而追尋做信神敬天的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