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我此生读的第六本书居然是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著的《红楼梦新证》。那时候,能得到的阅读书籍太少,已不记得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反正这本书到我手上已是封面残缺破烂不堪,书名也是看完后才知道的。它的幸存也许是红卫兵抄家烧书的遗漏,抑或是周汝昌先生这本书的名气太大以至于某位小将不忍心付之一炬,但依我看来更可能是这本书中对《红楼梦》的评价太精彩了,别说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看了一下就被吸引住,就是我这个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刚踏入中学的初中生看了几页后也爱不释手。那时候,《红楼梦》原著虽没看过,说实话也没那个兴趣耐心和水平去读,但小人书还是看过的。《红楼梦新证》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1953年所著,是红学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集大成之作,胡适、顾随、张伯驹、张中行、周策纵一致赞赏的名著,也是红学研究者、红迷必备之书。吸引我的是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写得别有格调风雅异常,有的句子写得像优美的诗,有的写得像深奥的哲学语言,有的写的激情澎拜,有的又写的理智神秘,人生第一次见识到写文是可以这样写的,也是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雅文也可以像美人那样吸引你的目光撩拨你的心灵。可惜的是,现在那本书中所写的词句都忘记了,只没出息地记住了一句话:“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软弱”。
《红与黑》红与黑,光这个题目就够吸引人够气派的了,这三个字得隐藏了多少的华丽和哲理在里边。虽然已忘记当时是怎么得到这本书的,但还是记得第一次捧着那本书的那一刻:端详着放在面前的这部久闻大名的小说时,被其完好崭新的封面所惊讶。不愧是名著,可以想象得出以前阅读这本小说的读者是怎样小心翼翼地翻阅这本书深怕弄坏弄脏。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本“淫书”在那个文革年代是怎样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并流落到我的手里已不得而知。《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描写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的青年,年轻英俊, 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因精通拉丁文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于连勾引上了主人的妻子德·莱纳夫人,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可是,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与市长太太这段偷情遭到爱他的女仆爱丽沙告发后,于连离开了德·莱纳夫人。几经辗转,于连来到了贵族木尔侯爵家当秘书,又勾引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并导致其怀孕。此时一向高傲瞧不起于连的玛蒂尔德急于想与于连结婚。为了拆散于连与玛蒂尔德的婚姻,德·莱纳夫人在阴险嫉妒的神父的代笔逼迫下向玛蒂尔德的父亲木尔侯爵写信告发了于连和自己以前的偷情。于连在愤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竭尽全力营救,但于连对之并不领情。德·莱纳夫人探监告知了原委,于连感动痛哭两人和解。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被教会操纵的法庭判为死刑。最终,德·莱纳夫人在悔恨中伤重死去,而玛蒂尔德小姐埋葬了买下的情人于连被砍下的头颅。《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 电影。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其中的“红”指法国士兵的红色军服,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黑”指复辟时期僧侣的黑衣,代表封建教会势力,这一书名本身暗示了两大对立阵营的尖锐冲突。作品所塑造的“青年野心 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写到此,不禁使我想起了当今的青年才俊“于连”式的人物芮成钢的遭遇。
《李白与杜甫》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能有幸阅读到《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在我个人求知经历中可以用这么个比喻来描述:就如在饥荒年代没有东西可充饥却突然发现了一块美味的红烧肉阿呜一口就吞了下去。一九七一年前后,这是思想贫困、知识荒芜、政治疯狂的年代。民间旧的书籍大部分被烧毁,剩下的都藏了起来。人们精神荒芜,饥渴无奈,痛苦徘徊在恶与善,丑与美,伪与真之间,找不到精神家园。那是除了马恩列斯毛著作,没有文学论著出版的时代。郭氏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老的这本书能够在那个非常时期出版,不得不说那与郭是毛的红人,毛也喜欢李杜二人的诗有关。毛曾和郭专门讨论过李杜二人的诗作,向郭表达了喜李恶杜的态度。所以在郭老的这部作品中也有这种倾向。虽然如此,这本专著仍不失其学术价值。话说到这里,突然觉得在我那个年纪看这本书有点好笑了。那是1972年我刚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因没地方去参加农忙就留校帮老师种菜。有一天闲来无事跳窗进入校图书室翻阅图书,回家前想带一本走回家看,一眼就看中了橱窗中那本最新的紫红色封面的《李白与杜甫》。 从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李白是出生在中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也就是说李白出生在国外中东国家吉尔吉斯斯坦那一带。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轶事也是从这本书中得知的。郭老在这本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了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在唐朝的顶盛时期发生了这样一场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由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最终失败的战争。书中之所以对这场战争描述的很详细是因为李杜二人就生活在那个时期,他们的一些诗中有这场事变的影子和背景。在我那个年纪,其实对李杜二人的诗没太多的兴趣,倒是对“安史之乱”这个事件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看,“安史之乱”以及杨贵妃缢死马嵬坡的细节最初就是从看这本书知晓的。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作者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了一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真实生活。最后的“李白杜甫年表”则呈现了大唐从盛世荣光到凋零衰败的万千气象。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作者语言极富诗意,行文充满活力,写法独具典范价值,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简爱》早听说过简爱这本书,但最后怎么到手的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也许文革对那时我所在的江南农村的文化物质破坏较轻,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也极少有红卫兵上门抄家的事情发生,所以一些旧书还有很多老文物在偏僻的农村得以保存下来。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社会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简爱以顽强的意志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后,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从这里开始进入了主题,说的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却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 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 — 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 — 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如果说简爱的这次离去是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的话,那么她最后的归来则是她出于坚持爱情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选择。在这里,我们看到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 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 — 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以不同语言在全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们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每个时代的女性读者更是以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来探求她们自身的人生、思想和情感。简爱的精神,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永恒。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后来也看过,拍得非常感人。
《武松》 又名《武十回》。如果非要我选出我最初看过的十本书中哪一本是最使我开心的书,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武十回》。在我上高一那会,同学们都知道我喜欢看小说。有个平时不善交流的小个子同学有一天有点神秘又有点卖关子炫耀地问我想不想看武松十回,说这本书肯定比我看过的所有书都精采。我那时看过水浒的小人书,知道武松打虎。于是就盯着那个同学非要看不可。那小个子同学最开始像初恋的少女爱理不理人,但终究没有忍得住,将那本书借给了我。这本书真的可以用“破破烂烂”四个字来形容,因为不仅没了封面,第一个章还缺纸少页,可以想象这本书是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才被翻成这样。就因为这样破烂,所以书看完后就不想还了,那位同学最后也没来要,现在想想挺内疚的。这部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的评书《武十回》的章回小说,其中叙述的某些细节已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本名《武松》的《武十回》, 与卢俊义、宋江、石秀共四个十回,被认为是王少堂扬州评话的巅峰之作,尤以《武十回》最为精彩。长我五到十岁的兄长们肯定不会忘记文革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每当吃完晚饭夜幕降临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端了个板凳坐在收音机旁等着听王少堂的那半个小时的精彩扬州评话。 这武十回说得是从景阳冈武松打虎到武行者醉打孔亮为止的十回书,是水浒里面最精彩的章节,计: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第三十回 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经王少堂老先生去粗存精改成扬州评书的形式后,则章回题目则为:1景阳冈打虎,2杀嫂祭兄,3斗杀西门庆,4十字坡打店,5醉打蒋门神,6大闹飞云浦,7夜杀都监府,8夜走蜈蚣岭,9吊打白虎镇,10智取二龙山,号称“虎起龙收”。《武十回》是根据《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改编。讲述武松寻兄,路过景阳冈打虎,后参任县士兵都头。其嫂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郎,武松杀死潘和西门后自首,发配孟州。十字坡打店,巧会张青,孙二娘夫妇。天王庙举鼎,结识施恩,因打抱不平,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遭张都监陷害,二次发配。蒋门神指使解差中途暗算,反被武松脱枷杀命,夜回孟州,血洗鸳鸯楼。后得张青夫妇相助,改扮头陀前往二龙山。途经蜈蚣岭,翦除恶人吴千与李二头陀。路经白虎镇,误打孔亮,与宋江相会。最后会合鲁智深、杨志等智取二龙山。其中最精彩的是上面提到的2,3,5,6,7回。尤其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王老先生在《武十回》评话中,将武松格斗的每一个出手每一个招式都说的非常详细,比电影中的慢镜头还慢,往往一整页篇幅过去了还没有将武松的一个出拳讲完。当然,这中间还讲述了在这一拳打出去时,周围所有人的状态,和所有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王少堂老先生的本事。听着他的评话,在我,就是“看”着他的评话,都十分过瘾。据说,王老先生的那张嘴能将一个人从楼上走到楼下这个简单平淡的过程说个三天三夜,足可见王老先生那张嘴的利害。一代扬州评话宗师王少堂先生将从“水浒”中挑出来的这数千字扩展到一百四十万字的口述本《武十回》,曾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风靡海内外。老舍先生曾撰文将此书誉为“通俗史诗”。近半个世纪后,王派扬州评话的优秀传人,王少堂先生孙女王丽堂的演出本《武松》继而由中华书局出版,值得祝贺。
最早看过的这十本书或许帮助我少走了人生的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