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过去了,桑兰受伤的原因还有那么重要吗?”
这是新华社11月27日发出的一篇调查报告《桑兰受伤真相》的开篇语。文章指 出,根据新的证据,美国一位运动科学家认为导致桑兰摔伤的直接原因是踩错了踏板部位,而对于罗马尼亚教练贝鲁“撤垫子”的指控是在撒谎。文章还不无煽情地 引用了“一些媒体和网民”的质疑,认为桑兰“欺骗了舆论17年”。
该调查报告让沸沸扬扬多年的“桑兰天价官司”再起波澜。17年过去了,在很多人那里,意识的沟壑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因为诸般行为的有悖常理而变得更加深不可测。可见,桑兰受伤的原因当然很重要,真相不仅关乎官司,更关乎公平、正义。
这 篇调查报告看似高屋建瓴,大气磅礴,颇具轰动效应的潜质,实则内里并没有多少新料。相关“新证据”,还有视频截图、录像等等内容,在11月6日桑兰的一条 长微博里均有涉及,并不新鲜。看上去,倒更像是对针对桑兰长微博的回应,只不过是转换了一种方式,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媒体语言表述出来。
即便其所拿来作为“呈堂证供”的新证据,也不过是身为运动科学家的“专家证人”的一家之言而已,谈不上什么“铁证”,还需推敲、认定乃至采信。加之,因其观点多属推断,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推演固然毫无问题,但若是以此“证实”桑兰撒谎,显然是不严谨的。
至于那盘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录像带,更是令人疑窦丛生。且不说,在看台上完成的拍摄能否还原真相,即以这个录像带持有者的几次表态而言,也让人不解。按说如果录像带里面确实有相关证据,而这一事件又发酵多年,卡特为何不愿拿出?即便是有附加条件的公开,也强过捉迷藏。
按 照桑兰的说法,2012年曾发律师函和亲笔行请卡特提供录像带,而卡特声称找不到了;而调查报告则表示,桑兰获取这个证据,“不过是举手之劳”,称卡特愿 意“面对面地交给桑兰本人,其他人我谁也不给”。谁也不给?为何2015年又将该录像带交给了美国运动科学家桑兹?如此自相矛盾,怎么可能是举手之 劳?
说到底,眼下伶牙俐齿、快意恩仇的桑兰,从其高调维权,不再是那个温顺地听从组织安排的小女孩开始,就已经陷入了一团迷雾之 中。组织也好,社会也罢,其实是愿意把她塑造成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最初的岁月里,她也是这样配合的。鲜花、泪水、感动……很多人这样走来,还会有很多人 这样走下去。这是一个套路,也是一种承诺。
然而,桑兰不愿意一直做个这样的温顺英雄。她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为了个体的权利,她开始 抗争,并在一次次在外界视为“纠缠不清”的曝料中,成功地孤立了自己,成为一个“不和作者”,甚至是不择手段主张权利的异端。可以说,“撒谎者”形象的塑 造,并非诉讼对手的刻意丑化,而也应该有着各方面复杂的原因。
很多人希望桑兰息讼罢争,只要不再折腾,面包会有的,一切也都会有的。这一 点可以从桑兰2011年提告保险公司后,其在国内的康复、医药、护理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获得佐证。遗憾的是,这样的善意表态,桑兰并没有领会到,反倒认为 “至少不用再去担心这一块的问题”,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维权行动。这样,不免让一些人羞恼。
学者钱理群曾这样阐释“无物之阵”: “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当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确的战线;随时碰见各式各样的‘壁’,却又‘无形’”。桑兰眼下似乎就陷 入了这样一个“无物之阵”,能够感觉到敌意的存在,却找不到具体的方向;每一次努力突围,都会遭遇铁壁,以致伤痕累累。
其实,桑兰自己也 明白,“有些人不希望看到我生活出现问题,保姆请不起,出行困难……我应该停留在那个17岁的桑兰。”“背后似乎有股莫名的力量,你越是往正剧走,他就越 往负面拉。”明了而义无反顾,除了个性的原因,以及现实的生活问题必须解决之外,恐怕还有个体权利苏醒的因素。
桑兰明明是在为国争光的引导下受伤,即便后来为了保险费用打起天价官司,也丝毫不能遮盖这一点。若说其受伤的真相,这才是真相。
为 了国家的荣誉,她义无反顾地像旋风一般冲了上去,将青春的生命定格在17岁那一年。如果当初她的犹豫心战胜了荣誉感,从而止步于跳马之前,或者放弃了比 赛,结果会怎样?2008年刘翔退赛引发的兜头脏水注定会倾斜到小姑娘头上,而且,因为那时更早,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情绪,注定会更加激烈。
为了桑兰的权利,为了媒体的公信,也为了这个社会的公道正义,有必要组建一个公正的调查机构,给公众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