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2021-02-12 12:29:18

读是消费。花了时间,得有个图

 

电脑,小情人似的。读《边城》,屏一侧就立个书单,自民国到眼下的作家作品一撸串。

 

随便点个:冯骥才《爱之上》。第一句“初恋是两颗心第一次碰撞”。汗毛直竖。啥情况?多大个男人,还说这话。想到曾遇。地铁上遇到个好久不见的她,快五十了。开场白都没有地说“外国男人真好,懂得性技巧”。吓得找弹得转头看扶手。

 

太二五。

 

点余华的《活着》。听书版。断续地听。磨叽。太讲故事。颇“各位看官,上回咱们讲到.....”就是不讲这回。说个景,也不靓得颖聪。听书是消费,图个舒服。没,转走。

 

王安忆。写上海的。密密麻麻的字群,像还没开走的方阵集结。

 

写街道的,沒过两条街,就累了。太挤,太多的要记,什么楼梯款式,屋顶讲究,进门当往哪儿看。掌故似的吊书袋。

 

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弄堂,阁子楼。几何烟火人间,每个字都闻得到。

 

还是回到《边城》。

 

这是阅读。

 

阅,可看。字句斟酌得有点意思,有看头。沈从文笔下经过的山水,多是也经过的,也看出过什么韵,可他就添上点新的观点,角度;遇见的人物,只要提及的,都有这或那的看点;翠翠的坐走唱高兴不高兴,都写得很绣。想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沈从文这文章,卖相好。

 

读,耐得住逐字逐句的才当得起。《边城》是滑不起来的。联想到鲁迅胡兰成,俞平伯,张爱玲,都是。他们是码字农开的精品店。

 

几十年间的阅读。

 

文言的,皱眉读。被圪着,愿意。

 

民国的,不由地用心读。写的人,文釆和心思的质量都好过自己的想像。

 

解放后的,不用读,滑就行。阿城想让打住。《棋王》,让你逐句,但不逐字。第二页之后不至滑,可眼溜起来。读王朔的,用撸串法,两相宜。余华的精采,没有看官的耐心,读不到。读到了,也是一片糊塌塌的感动,没有民国文学人笔下诸如“当三个女子在文明人所制作的枪弹中相互救援”,让人怎么忘的文清字朗。

 

渐渐以为,阅读是消费。花了时间,得有个图。解放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