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肩2002021-10-22 14:27:52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传梵音于禅话,播大悲于有缘,巨著巍巍,功德如山

第二节 牛头弘法

  法融大师经过道信大师的点拨之后,直接登堂入室,成为了当时佛学界最为顶尖的高手之一。其佛学理论和实际修为,几乎无人过之。这种人物,自然会吸引官方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关注的。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一月,法融大师应幽栖寺僧众之请,在幽栖寺北边自己平常宴坐的石岩下,为众多的僧侣和信众宣讲《法华经》。当时大雪纷飞,积雪满阶,但是来听法融大师讲经说法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于法融大师说法旁的凝冰内竟然发现有两朵盛开的花,就好像芙蓉花一样,而且呈现出金色之光。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日已寒冬,冰天雪地的,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花儿能开放。这两朵花一直盛开了整整七天,然后就忽然消失不见了。前来听经的大众一个个都赞叹不已。
  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当地的县令请法融大师到南京第一大寺建初寺宣讲《大品般若经》,听众竟然达到千余人。法融大师在 台上纵其天辩,商搉理义,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下面的僧众也是听得如痴如醉。当法融大师宣讲到《大品般若经》之《灭诤品》时,忽然大地震动起来,寺庙里面的钟罄香床案桌旗幡都稀里哗啦的摇荡个不停。寺庙里面千余听讲的僧众一个个都面如土色惊恐不已。只有法融大师面不改色稳如泰山。
  好不容易听法融大师宣讲完了《大品般若经》,寺庙里的人赶紧跑了出来,一个个都还在先前的惊恐中没有回过神来,大家议论纷纷,是不是哪儿又地震了,还是别的啥事?一问外面的人,外面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没有哪儿地震啊,先前啥感觉都没得啊。你们是不是在屋里待久了,那么多人空气不流通,有点晕乎了?原来除了法融讲经的地方有震动外,别的地方整天都安安静静的,哪儿都没有什么地在动啊。可是千多人的感觉难道都是错的?这一来,大家都不禁啧啧称奇,看来,只有法融大师讲经说法引起地动之感应这种说法,能让所有的人信服了。
  第二年,江宁的县长李修本,虽是一县之长,但是同时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对于大乘佛学,更是倾慕有加。因为非常崇敬法融大师的才学和道德,于是邀约了一些本地有名的居士,一起步行到幽栖寺,请法融大师前去讲经说法。法融大师没有答应,可是李修本没有死心,前后三次登门请求法融大师前往。法融大师被他三顾茅庐的精诚所打动,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决定为他们宣讲《大集经》。听说法融大师要来讲经,这一次,前来听经的僧众更是多达三千余人,简直是人山人海,把讲经的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法融大师讲经说法获得空前的成功。
  但是,就在这一年,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初,一个33岁的女子在大唐的国土上,干了一件惊天动地而且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的大事。并且,还差点把法融大师以及所在的幽栖寺卷进了风暴之中。
  继公元623年辅公祐在南京起兵造反,并自己称帝30年后,在大唐的国土上,又有一个人起义造反并公开称帝,不过,这次这个称帝的人,从男主角换成了女主角。
  公元653年,33岁的浙江女子陈硕真伙同自己的妹夫章叔胤,利用宗教作掩护,在睦州清溪县的一座寺院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并且自称文佳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为女子称帝的人,比后来的武则天称帝早了三十七年。
  陈硕真称帝后,起义军很快就攻打浙江桐庐、睦州、杭州於潜、安徽歙州、婺州。一时吴越地区天下大乱,朝野震动。大唐王朝自然很快就派出兵马来进行镇压,双方你来我往的相互厮杀,自然搞得民不聊生,人民四处逃窜。
  因为陈硕真是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寺庙作掩护来造反的,所以大唐王朝对于吴越地区的僧人进行大肆的搜查追捕,特别是那些居无定处的游方僧人,更是见一个逮一个。这一来可就苦了那些出家的僧人了,他们四处逃窜,只希望能有一块安身之地就心满意足了。
  法融大师所在的南京地区也受到了冲击,不过因为幽栖寺还在官府的控制之中,而且当地的刺史也好县令也罢,对于法融大师都非常尊敬,所以寺里的僧人暂时相安无事。
  但是当时整个吴越地区,没有哪家寺庙敢收留四方逃难而来的僧侣。起义军和政府军双方正打得热火朝天的,谁都得罪不起啊,多一事绝对不如少一事啊。所以,所有的寺庙都是大门紧闭,对于外来的僧尼,更是拒绝接纳。可是这些人总要活命啊,没地方收留,那不明摆着就是死路一条吗。法融大师看不下去了,你们不接纳,我那个小茅屋还可以收留几个人。于是,法融大师冒着天大的风险,收留那些无处可逃的僧尼。消息传开,外面那些无处可逃的僧人便纷纷来到幽栖寺躲避战乱和官府的追捕。而且一下就来了三百多人。这一下,幽栖寺立马就人满为患了。
  本来法融大师修习禅定的地方就是个小场所,平时只能保持温饱而已,而且也没有多余的物资,这一下多出三百多人出来,再加上山上原来的一百多人,四百多人要吃喝拉撒,立马就缺衣少物,有些人还只能露宿室外。更麻烦的还是当地的官府看到幽栖寺收留流窜而来的僧尼,立马就不高兴了,别人都不敢收留,就你胆子大?要是真的有乱党藏匿在其中,怎么办?再说了,就算没乱党,可是人都跑你那儿待起来了,兄弟们在外面抓谁回去邀功请赏啊。于是,官府就立即给幽栖寺下命令,不允许法融大师他们收留外来人员。
  可是法融大师却是一根筋,却并没有理会当地的官府,继续收留前来投奔的僧尼。并且拿出江湖大哥的气派出来对他们说道:“你们来投靠我,那就是你我上辈子修来的缘分啊。这个缘分,我一定会珍惜的,所以,只要我在这里,保证和你们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动,心肠软点的更是稀里哗啦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可是感动归感动,很多人好不容易逃上山来后,依旧没有住的地方,依旧没有哪怕是一碗稀粥喝。于是,有些忍耐不住的人又被迫下山,再次四处逃命。
  法融大师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啊,没有住的还好点,大不了露宿荒野嘛,可是没有吃的,那可真要命啊。于是,法融大师安慰大家道:“大伙儿不要慌,我在这儿还是有点影响力的,还是有很多的皈依弟子和信众的,我这就下山到我的老家丹阳去给你们筹集粮食,确保你们都有吃的,你们就安心的待在山上吧。”说完,法融大师就一个人下山往丹阳去了。而且,也只有法融大师敢一个人下山,因为山下到处兵荒马乱的,官府也在四处搜捕到处乱走的僧人。所以,大伙只有看着法融大师一个人离去却毫无办法。
  望着法融大师远去的身影,很多人都是半疑半信的。这里到丹阳,有八十多公里,那个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全部靠走啊。而且外面兵荒马乱的,大家躲还来不及,你还下山去,并且还是僧人身份。再说了,山上有四百多人,一天要吃多少?一个月又要吃多少?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你能筹集到这么多的粮食吗?就算是筹集到了,你一个人能背多少回山来?四百多人,就等着你一个人化缘来养活,能行吗?
  法融大师到了丹阳后,就四处化缘,八方求助,大家一看是法融大师来化斋饭,没有那个吝啬自己的财物,都纷纷把自己家的粮食供奉给法融大师。法融大师只要凑够了一石八斗的,便立马背起就走,赶紧往幽栖寺跑,山上还有四百多人等着自己背上的粮食活命呢。
  山上的人在等待中坐立不安,因为大家都是空着肚子在等啊,都是在等米下锅啊。许多人在路口望了又望,都希望能早点看到法融大师回来的身影。
  来了,终于来了,法融大师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盼望中,终于背着粮食出现在了上山的路口。
  唐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53公斤,法融大师背着106斤的粮食,行走八十多公里的路回来,还要爬山路,这不得不说法融大师的身体那是倍儿棒。看来,平时的禅定功夫没有白练。
  不过,这一石粮食对于山上早就饥肠辘辘的四百多僧侣来讲,似乎少了点啊。确实,四五个人一天吃一斤米,是少了点。少了,那我再去化缘就是了。二话不说,法融大师拿起口袋,又往丹阳出发了。
  就这样,法融大师每天都要往返丹阳两趟或者三趟,背回粮食来确保山上的僧侣们不饿肚子。
  山上的僧尼们安全暂时保证了,肚子也能每天填饱了。大家吃饱饭了闲着没事聚在一起,便开始议论了起来。从幽栖寺到丹阳八十多公里,来回就是一百六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两趟就是三百二十多公里,如果来回三趟就是四百八十多公里,并且背上还有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的粮食,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从丹阳来回两三趟呢?而且天天如此。这就不是谁身体倍儿棒可以办得到的了。所以,一番议论后,大家全把法融大师当做神人一样的看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并没有在皇帝位置上坐多久,不到两个月,她的起义军就被官兵剿灭了,而陈硕真也被活捉,并且在官府残酷的折磨和无耻的凌辱中死去。
  起义军被剿灭后,官府照例在吴越地区大肆搜捕所谓的叛党余孽,原先从幽栖寺离开的那些僧尼,因为下山后没有任何寺庙敢收留他们,他们自然就成为官府的阶下囚,很多人进了大牢,受到了官府的严厉拷打,许多人被屈打成招成为叛军余孽从而被判刑,还有一些人因为不堪监狱的凌辱,从而选择了自杀。
  相反,那些在幽栖寺待着的僧侣们,反而一个个都平安无事,因为大家都可以互相证明,自己当时在山上,没有参与起义军作乱。更因为法融大师的影响力,使得当地的地方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对幽栖寺的僧侣们网开一面。
  法融大师学富五车,口若悬河,并且禅定功夫登峰造极,而且还受到过达摩佛学院第四任院长道信大师的亲自教诲,最为关键的还是能在危难当中挺身而出,为落难的僧尼们提供避难场所并保证衣食住行。所以,法融大师在江南地区的声望空前高涨,直至无人可及。法融大师也受到了从官府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追捧。从而也使得他所创立的牛头山佛学院能雄踞江南,进而能和弘忍的东山佛学院相媲美。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司空萧无善来请法融大师去主持南京的第一大寺建初寺,法融大师几番推辞,可是萧无善却死赖着要法融大师前往主持,而且不去还不行。法融大师看见推辞不掉了,便马上把自己的首席大弟子智岩叫来,当众委任他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并且嘱咐智岩要把牛头山佛学院长久的开办下去,不要断绝了。
  法融大师收拾好行李,将要下山的时候,对着前来送行的僧众道:“我此一去,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话说得就好像是和僧众生离死别一般。
  法融大师刚一走出寺门,山上的飞禽走兽一个个都哀号不已,而且逾月不止。以前莫名而来的飞泉,也被泉水激起的沙石填满,再也不会涌出泉水来了。法融大师宴息的草屋前本来有四棵高大的梧桐树,却在五月正是繁茂的时候,突然一夜之间全部枯竭。看来,天地间的生物,都感觉到了法融大师要离去了的信息。
  果然,第二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法融大师在建初寺无疾而终,享年六十四岁。法融大师圆寂后,被弟子们于同月二十七日安葬在了南京的鸡笼山。下葬那天,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官员和僧众多达万余人,各种旗帜漫天飘展,各种送丧的乐器吹打得震动山野,热闹非凡。而且法融大师圆寂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结果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信众越来越多,以至于法融大师的弟子们不得不再次组织遗体告别仪式,这才满足了广大信众的愿望。
  法融大师虽然在身前享有巨大的声誉,并且说法如云,可惜现在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篇不足八百字的《心铭》和《绝观论》。圭峰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载其禅学思想为: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违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妄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
  其实最能体现法融大师禅宗本色的,是法融大师回答当时的博陵王的几句问话。
  博陵王问道:“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
  法融大师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几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无事于心,于心无事,那么对于禅道,你已登堂入室了。
  法融大师虽然著述不多,但是却开启了牛头山佛学院的辉煌时代,从大约公元646年受到道信大师的指点而大悟,到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去世的769年,百多年来,不论外面的风云变幻,不论佛教的任何宗派此起彼伏,牛头山佛学院都能牢牢地垄断住江南地区的招生工作,常开不败,并且可以和别家佛学院媲美。可惜的是,随着牛头山佛学院第六任院长牛头慧忠的去世,牛头山佛学院便很难在社会上招到学生了,并且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烟消云散,湮灭无闻了。

第四章:弘忍法脉和牛头法脉

  第一节 九朝高僧

  在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七百多名学生中,只有十名学生获得了“十佳学生”称号。
  在这十佳学生中,慧安国师,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同学。慧安国师确实是同学们眼中的老同学,他不止在七百多名同学中岁数最大,甚至比师父弘忍大师还大二十岁,也比他后来的师弟六祖慧能大师足足大了五十七岁。而且慧安国师在这个红尘俗世生活了一百二十八年,他的师父弘忍大师圆寂后,他都还在这个世上生活了三十五年。
  慧安国师以128岁的高龄,经历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第二次复位并恢复大唐国号)九朝,这在中国禅宗史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中国众多的禅师中,慧可大师活了107岁,号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活了120岁,近代的禅宗泰斗虚云大师活了119岁(有人提出质疑)。但是都比慧安国师差一点点。
  所以,在同学中,很少有人敢直呼慧安的名字。因为慧安国师的年龄比绝大多数同学的父亲乃至爷爷的岁数都还要大,于是,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安。

  慧安国师,公元582年,出生于湖北枝江一户姓卫的人家,虽然相貌端雅,不染俗尘,但是估计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养不活孩子,于是慧安国师很小就跑到寺庙里混饭吃去了,不过,他虽然在寺庙里剃成了光头出了家,却是属于非法剃度的那种,没有在政府部门登记入册,也就是说没有僧籍。不过这也怪不得慧安国师,那个时候,私度沙门蔚然成风,一旦成为僧人,就意味着有饭吃,也不用去买高价房居住,还可以免劳役,更可以躲避掉要命的兵役。条件好点的寺庙,隔三差五还能发点香火钱。当然,爱好学习的人也可以好好的在寺庙里修学佛法。有这么多好处,谁不动点心呢。
  但是,你高兴了,皇帝老儿可就不满意了,都跑去当和尚去了,地谁来种?工程谁来干?兵员怎么补充?赋税怎么收取?于是,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全国各地清理整顿所有的僧尼,对于那些没有僧籍的出家人,更是严厉整顿和打击。这一下,只有15岁的慧安国师在寺庙里就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逃入深山中去,躲避官府的搜捕。
  年幼的慧安国师在深山中的日子,自然过得异常艰辛。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了,山里反而清静些,那就先在这儿待着吧。一个人,正好修行。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二十一日,才登上皇帝宝座八个月的隋炀帝杨广,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集河南、淮北地区的上百万民夫去开凿济渠。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地区民夫十万人去开凿邗沟。
  杨广年年强征民夫修筑大运河,搞得国家财政难以支撑,人民怨声载道,而且最后竟然弄得田园荒芜,饿殍遍野,让人惨不忍睹。这不,就连隐居深山的慧安国师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慧安国师离开自己长期隐居的地方,来到自己躲避了多年的红尘俗世,八方奔波四处化缘,到处乞讨筹集钱粮来救济灾民。最终结果还算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慧安国师筹措了相当多的钱粮,很多灾民都因此而获救,这不但救了很多人的命,更大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很多地区的社会治安,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历来善良,只要有口稀饭喝,人们就不会四处逃窜,更不会起义造反。慧安国师的善举,在当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从平民百姓,到朝廷上下,都对慧安国师交口称赞,当然,隋炀帝杨广对慧安国师的善举也是非常感兴趣,于是下诏,要求慧安国师入朝来见他,估计是要嘉奖慧安国师,或者给个一官半职的。慧安国师怎么敢给可以弑父,并且可以搞得民不聊生的皇帝为伍呢。于是,慧安国师马上就跑到太和山去隐居起来了。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此时,起义军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了,随后的事情,估计大家都晓得了,瓦岗军、李渊的部队、隋军等等,大家打成一团,从而天下大乱。
  在这种情况下,慧安国师在太和山里就待不住了,于是,他拿着锡杖,背上个小包袱,来到了相对清静的南岳衡山的衡岳寺,不过,他并没有像寺庙里的僧人那样吃斋念佛,而是修习头陀行。头陀行别说普通老百姓办不到,就是很多僧人,大多都不会去修习头陀行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艰苦二字,如果非要在艰苦前面加字的话,那就是异常艰苦。我们可以来看看头陀行的十二条军规,就晓得大家都不喜欢玩什么头陀行了:1、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5、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6、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7、着弊纳衣。8、持三衣,即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9、冢间住。10、树下止。11、露地住。12、但坐不卧。
  不过,光是修习头陀行不行啊,佛经的诠释,佛法的真谛,许多东西还得要靠老师教授才行啊,不然的话,自己永远也明白不了佛法的真意,那自己出家干嘛呢。慧安国师此时感觉到了自己虽然有点修为,但是真实的学问还是差了点。是该找个佛学院好好进修一下佛学课程了。
  此时,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正开办得风生水起,“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远在七百公里外的慧安国师,在衡山上也感受到了从黄梅县传来的阵阵诵经声。东山佛学院的声誉竟然这么大,看来自己该去考察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值得自己去报考。于是,慧安国师依旧拿着锡杖,背着个小包袱,一个人独自前往黄梅县去看个究竟。
  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年逾七十的慧安国师终于在大约公元652年,来到了弘忍大师的东山佛学院。进了校门,根本就不用什么考察,看看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慧安国师就知道自己终于来对地方了。真是不容易啊,自己七十岁了,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课堂学习,才遇到真正的老师教导。
  弘忍大师对于这个比自己还大20岁的老学生,自然也是敬佩有加,七十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别说很多人活不到七十岁,(就是弘忍大师本人也只活了七十四岁。)就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纪,早就在家养老了,谁还会长途跋涉近七百公里来学习佛法呢。所以,弘忍大师对慧安国师除了敬佩有加外,在佛学上也是对其倾囊相授,毫不保留。从而使得慧安国师成为东山佛学院十佳学生中,最先毕业离校的学生。
  慧安国师在弘忍大师的教导下,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在佛学院一待,竟然就是十二年。十二年,生肖一个轮回啊。既然是轮回,那么自己也该回了。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作为十佳学生中第一个毕业离校的高龄学生,慧安国师拜别弘忍大师,一个人来到了终南山。
  终南山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地处秦岭,龙脉所在,高人辈出,仙气纵横,前有都城,后有深山。所以自古就是学佛者、修道者或者文人骚客隐居的首选地之一。山中历来隐士众多。
  这不,就连慧安国师也来到了终南山找了个僻静的石壁隐居。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慧安国师在石壁下待厌了,又换了个地方继续隐居。这次他来到了止滑台,自己搭了个异常简陋的草亭,除了上面有挡雨的茅草外,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门窗墙壁之类的,完全四方袒露,草亭里面也没有任何的家具家电厨具餐具,只有绳床。说是床,其实就是一根绳子悬挂在空中,虽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但是不论是坐也好,还是睡也好,都是需要非常高的功夫才能办到的。何况现在的慧安国师,已经是百岁高龄的长寿老人了。哪位读者朋友要是觉得绳床好玩,可以自己去找根绳子试试,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绳床上打坐或者睡觉。
  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不在地上打坐,也不在床上休息,而是依旧保持着早年自己头陀行的风格。一天到晚在那根所谓的绳床上或坐或卧。当然,一个人无聊的时候,慧安国师一个人也会在绳床上荡会儿秋千的。
  慧安国师对于自己简朴甚或艰苦的生活早就习以为常了,他早已习惯两个字:头陀。但是,慧安国师住宿条件异常简陋的情况,不知怎么的居然传到深宫中的皇帝耳朵里了,也许终南山离长安只有二十五公里吧,比较近,所以各种小道消息传得快。唐高宗李治听说后,立马就不高兴了:这怎么行呢,慧安大师百岁高龄了,那里山高路陡的,上上下下的要是把脚扭了咋办,把腰闪着了咋办?那里夏天那么热,被蚊虫蛇蝎叮咬了咋办?那里冬天那么冷,慧安大师岁数又那么大了,被风吹感冒了,谁负责?手脚被冷起冻疮了,怎么办?从绳床上摔下来伤筋动骨了,怎么医治?冬天大雪封山了,找不到野菜,肚子饿了怎么办?即使身体倍儿棒,万一一个人寂寞了,谁陪他吹牛聊天?你们太不尊老爱幼了。读者诸君千万不要以为红尘洗梦是在这里插诨打科说点好笑的话,因为这就是古往今来所有隐居之人的真实写照,隐居,看着是个高雅的词语,实际上隐居背后的艰苦生活,是一般人不堪忍受以及难以想象的。从前的慧安国师如此,现在依旧在终南山各处隐居的近五千名“终南隐士”同样如此。
  所以,唐高宗李治把身边的人训了一通后,立马下诏建造招提寺,然后派人去请慧安国师到寺里居住。
  但是慧安国师就像个老顽童一般,在招提寺住了十五年后,又觉得这个地方自己住厌烦了,于是117岁的慧安国师,居然拄着锡杖又长途跋涉来到了嵩山,当慧安国师站在嵩山之太室山上时,看着四周的景色和地势,慧安国师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才是我最终的归属之地啊。而且,自己的小师弟法如十几年前主持过嵩山少林寺,这里也算是有东山法门的法统存在的。于是,慧安国师就在太室山积翠峰下的会善寺安居了下来。
  117岁高龄的慧安国师决定在太室山会善寺定居了,消息传开,四方八面学佛的修禅的僧人立马就涌了过来,汇集在慧安国师身边学习禅道。
  有两个年轻的僧人,也听说了慧安国师在嵩山会善寺定居的消息,于是,两人便结伴来到会善寺,找慧安国师讨教禅法。他们就是坦然同学和怀让同学。
  两人见到慧安国师,行礼之后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几乎成为了学僧提问的口头禅,就看老师如何回答了。
  慧安国师作为第一个在东山佛学院毕业离校的高材生,自然心头有数:“何不问自己意?”你管别人干嘛呢,你得在意你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才对啊。你得反观自身才是正路啊。
  两人继续问道:“如何是自己意?”看来,他们两人却是有点迷失了自己,暂时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
  慧安国师道:“当观密作用。”
  密作用?两人还是有点迷糊:“如何是密作用?”
  慧安国师这次没有说话了,既然是密作用,话肯定是说不好不好说不能说的啊。于是,慧安国师望着他们,把眼睛闭上又睁开,睁开又闭上,如此来启发他们。
  坦然同学悟性极高,在慧安国师眼睛的闭合中,马上就领悟了禅机,明白了自己的最终归宿,所以他马上叩拜慧安国师,并且留着了国师身边,成为了国师的侍者。
  可是怀让同学却在一旁面对慧安国师的开示茫然不知所措,禅机,那是稍纵即逝的,所谓思而知虑而得,那是教下之风,远在禅门之外。慧安国师望着还在沉思的怀让同学道:“小怀让啊,看来你的机缘不在这里啊,我有个同班同学,叫慧能,现在在韶州宝林寺办了个佛学院,他虽然比我小了很多,但是深悟禅机,并且能对不同的人随机开示,说法如云。你可以到他的佛学院去看看,也许你的机缘在他那儿。”
  对于那些开悟了的禅师来讲,他们的心胸都是宽阔广大的,不会有什么门户之见。从慧安国师叫怀让同学去参学慧能大师就可以看出来。不但如此,慧安国师在自己圆寂前,还把跟随了自己十几年的得意弟子净藏派到韶州宝林寺佛学院去,找慧能大师学习禅法。
  而且几乎在同一时期,慧安国师的另外一名非常优秀的同学神秀大师,也多次派出自己的弟子,到慧能大师的佛学院去参观深造。
  怀让同学在慧安国师那儿不能有所得,只好拜别慧安国师和坦然同学,一个人向着韶州宝林寺而去。不过,这一去,怀让同学便彻底改变了中国禅宗整个的格局,除了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踏杀天下人”外,更是因为后来的中国禅宗,被临济宗占据了十之八九,而临济宗的法脉来源,就是怀让同学。所以后世的禅师在各种禅宗典籍上,把凡是怀让这一脉的,都写着南岳下多少世。自然,各种禅宗典籍上都把怀让同学称为南岳怀让。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东都洛阳上阳宫,武则天望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虽然容颜端庄,皮肤娇嫩,气色红润,但是,武则天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保养而已,他们不管有多厉害,都无法阻挡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存在。
  武则天叹了口气,自己已经老了,身体在一天天衰朽,精气神在一点点的从自己的体内逃逸。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时间的进攻。就连自己作为帝王之尊都办不到。何况,自己还做过那么多让人议论纷纷的大事呢。自己如何才能心安呢?
  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人能和时间对抗吗?人不行,那么菩萨呢?佛呢?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和肉体找到最终的归宿吧。
  少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
  武则天也不例外,何况,她还正儿八经的当过两年多的尼姑呢,虽然不是自愿的。
  “你们知道佛门中有哪些道行高深的高僧,值得朕去请教的?”武则天对着身边的人道:“对了,要岁数大点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就算了。”武则天随即叮嘱道。自己都七老八十了,自然不会去和那些年轻的僧人套近乎。
  能在皇帝身边混饭吃的人,自然个个都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皇帝有什么心思,他们自然是在时时揣摩的。
  “圣上,当阳玉泉寺的神秀大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而且禅法高深,学侣盈门。此人可谓并世无双,可以一见。”
  武则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对了,圣上,少室山的慧安大师也是深有道行之人,而且已经118岁高龄了,如此长寿之人,实不多见,圣上可以招来看看。”
  “嗯,不错,那就把他们都喊来吧,朕要向他们讨教佛法真意。”
  “不过。”身边的人欲言又止。
  “说,不过什么。”武则天望着他们道。
  “圣上,他们一个94岁,一个118岁,都是非常高龄之人,此来东都洛阳,路途遥远,恐怕他们走不来。”
  “走不来,那你们就不能把他们给我抬来吗?”武则天坚定的道。

  慧安国师终于来到了大唐的东都洛阳,武则天非常高兴,也像对待神秀大师一样,武则天也要拜慧安国师为师,慧安国师没办法,皇帝要拜自己为师,你收不收都得收啊。这样,慧安国师就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第二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的人,自然就是比他早一点进宫的师弟神秀大师了。
  望着慧安国师硬朗的身子骨,精神矍铄的神态,鹤发童颜的容貌,武则天有点疑惑了,他到底活了多少年呢?不过,光是自己想,那是永远也没有答案的,还是亲自问问吧。
  武则天问慧安国师:“大师多少岁了啊?”
  慧安国师回答:“不记。”
  武则天有点吃惊:“何得不记?”
  慧安国师道:“生死之身,就像一个圆环一样循环不已。这个圆环从任何一个点出发,都是没有终点和起点的,既然这样,又何必花心思去记它呢。况且我们的心识起伏不停,流注不灭,根本就没有中断和停止的时候,见世事起灭不停者,实在是人的妄想啊。所以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又有什么年月日而可记呢。”
  这真是禅家之本色啊,一番高论,武则天听得大为叹服,从而对慧安国师更加尊敬了。
  不过,武则天虽然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少女时代那颗顽皮的心却并没有在宫廷的血雨腥风中淋湿。她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而且这个想法想着想着竟然连她自己都不由自主的脸红了起来。嘴皮子功夫那个出家人都会耍,而且都是整得一套一套的。那咱们来玩点实际的咋样。
  第二天,武则天把神秀大师、慧安国师还有另外几个一起被请进宫供养的高僧都请了来,不过这次并不是请他们来说法的,而是请他们来宫中洗澡的。
  这帮高僧们一个个都是老态龙钟七老八十的人了,平时的生活起居大都都是由侍僧来照料打理。可是那些侍僧早就被大内侍卫拦在大门外了。屋里就是一帮老和尚,而且每人都是单间单桶。有的老和尚别说洗澡,就是自己的僧衣都无法脱下或者穿上。不过这些都不用担心,这是在皇宫,有的是下人。而且,伺候他们洗澡的人,武则天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那就是宫中那些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宫女。
  武则天当政时代,那是唐朝女性最为扬眉吐气的时期,也是女性着装最为大胆的时期。本来平时着装就开放,何况现在还是要进入澡堂。
  所以,当那些只披着薄纱的妙龄宫女一个个上来为老和尚宽衣解带的时候,这些老和尚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自己当了一辈子的和尚,现在怎么敢赤身裸体的让几个妙龄女子来给自己洗澡搓背抹擦全身呢。所以,那些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