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肩2002021-11-08 14:38:03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  传大悲于有缘

 

四、万古长空

  天柱崇慧禅师,不知生于何年,四川彭州市人,俗家姓陈。早年曾经参学于牛头智威禅师。
  从牛头山佛学院毕业后,崇慧禅师便四处游方。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崇慧禅师来到了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天柱山,看到此山山势幽静,草木茂盛,涧水清潺,觉得这里是个可以终生隐居之处。
  于是,崇慧禅师便决定在山中创建一座寺庙,既弘扬牛头宗的禅法,也便于自己定居。
  在当地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寺庙很快的就建造起来了。崇慧禅师便安心的在这里弘传佛法。
  因为崇慧禅师禅法高明,接引后学时,都能直指本心,颇有禅宗顿教之风,所以深受各地禅宗爱好者的追捧,致使寺庙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就连深宫中的皇帝也知道了崇慧禅师的大名。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肃宗下诏,赐予崇慧禅师的寺庙“天柱寺”的寺名。在古时候,一座寺庙能得到皇帝的赐名,那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啊。皇帝一旦赐名后,这个小小的名字,那是能给寺庙和主持寺庙的人,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好处的。
  可是崇慧禅师似乎没有受到这些外在之物的影响,他依旧用非常纯正的禅宗思想,在孜孜不倦的教导着前来参学的人。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天柱境?”
  崇慧禅师道:“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在禅宗典籍中,禅师定居或者主持之地,常常要被学僧或别的禅师问及,那就是:如何是某某境。比如上面提到的如何是天柱境。再比如有僧人问南源行修禅师:“如何是南源境?”南源行修禅师回答道:“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等等。但是,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此类问答的肇始者,就是崇慧禅师在上面的问答。
  纵观禅宗典籍中众多的如何是某某境的问答中,距离崇慧禅师百年后的夹山善会禅师的问答,在禅宗史上最为有名。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善会禅师回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
  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非常有诗意和禅机的一句话,而且完全是对仗工整意境隽永的一副对联。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就受到了广大禅学人士乃至文学人士的极力称赞。
  不过,这句非常有诗意和禅味的话却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问答的。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西来意?”
  崇慧禅师道:“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读者诸君可以对比看看,夹山善会禅师那句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是不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话语。

  又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未来此土时,此土还有佛法吗?”
  崇慧禅师道:“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禅宗讲究活在当下,更强调看顾目前。所以崇慧禅师的回答,对于那些向外探求的僧人来讲,可谓一针见血。可惜这个僧人并没有领悟。他红着脸道:“我不会,希望师父再给点指示。”
  崇慧禅师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境深邃,禅意十足。它把永恒与瞬间,长远和当下有机的结合,更把枯燥的佛理和玄妙莫测的禅意,用长空风月这种人们常见的景物表露出来。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便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但历来对于此语评唱颇多,更被后世的禅师们频频引用。只此一语,就足以让崇慧禅师进入一流禅师之列。
  崇慧禅师自从在天柱山创建天柱寺定居后,在山中弘传佛法长达二十二年,终身都没有离开过天柱山。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二十二日,崇慧禅师在寺中圆寂。
  崇慧禅师圆寂后,被弟子们安葬在了寺庙的北边,一百多年后,后人打开墓塔,看见禅师的肉身完好如初,没有任何的腐朽衰败的迹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慧禅师的遗体以及天柱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

第九节 庐陵米价

  青原行思禅师,是慧能大师门下的上首弟子,公元671年出生于庐陵(今江西吉安)。
  行思禅师乃是汉朝长沙王的后裔,他的俗家名字叫刘行思。所以,行思禅师的行思二字,就不是行思禅师的法号,而是他的俗家名字,他真正的法号,叫做慈应。
  行思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不以自己的法号为名而是以自己的俗家名字为名的禅师。造成这种原因,估计是在中国这个封建等级制度异常森严的国度,行思禅师是真正的皇室宗亲,所以,用他具有皇室血统的名字来命名,更能体现出禅师的尊贵。所以,在中国禅宗史上,一说起行思禅师,大家马上就想到是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青原行思。你要是说出慈应禅师的名字,几乎就没有人知道是谁了。
  行思禅师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而且也很孝顺父母。更关键的是他颇具佛根,从小就不吃荤腥之物。自然,这种人,寺庙里面更适合成长。所以,行思禅师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出家做了一个小和尚。
  行思禅师出家后,非常的沉默寡言,寺庙里的师兄弟们都爱围在一起高谈阔论着佛法,每次行思禅师都是默默的坐在一边,听着大家的辩论。不过,多听几次后,聪明伶俐的行思禅师就已经了解到寺庙里所有人的佛法,并没有到多高深的地步。
  于是,在很小的时候,行思禅师便梦想着能找到一个顶尖的师父,来指导自己修习佛法。
  慧能大师此时在曹溪弘传佛法,声势浩大,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一带,无人可及。并且声势和影响在逐年的向外蔓延。
  行思禅师听说慧能大师的曹溪佛学院在全国大规模的招生,立马背上包裹,不远千里的来到了曹溪佛学院,准备报名入学。
  行思禅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曹溪,见到了佛学院的院长慧能大师。不过,行思禅师多了一个心眼,自己两条腿走了上千里的路,一路上吃了那么多的苦,要是这个佛学院是个野鸡学校,那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两条腿了?不行,看来自己得先探下虚实才行。这年头,冒牌货多,假大师也多,不得不防啊。
  于是,仗着自己已经出家了十三年,多多少少有点佛学本钱,行思禅师毫不客气的提出问题来勘辩慧能大师:“应当怎样做才能不落阶级?”
  慧能大师反问道:“你曾作什么?”
  行思禅师并不上钩:“圣谛亦不为。”
  慧能大师继续反问道:“那你这种情况,你该落在那个阶级上呢?”
  行思禅师寸步不让:“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慧能大师对于行思禅师的回答非常的满意,既然通过了面试和口试,慧能大师立马就收下了行思禅师。
  后来评唱这个公案的禅师很多,不过丹霞子淳禅师的偈颂似乎更好些:卓尔难将正眼窥,迥超今古类难齐。苔封古殿无人侍,月锁苍梧凤不栖。
  明末清初的继起宏储禅师对此公案的评唱,也非常不错: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赵州惯吃茶,曹山好饮酒。一对老古锥,两人共只手。咄,脱却嫁时衣,塞断鸿蒙口。泥牛解作狮子吼。

  曹溪佛学院虽然学生众多,而且不乏佛理精深禅修高明的优秀人才,但是,慧能大师对于行思禅师那是特别的青睐,所以,特意评选行思禅师为班长,以做表率。
  自然,有全国最为顶尖的禅宗大师来指导自己,行思禅师也就乖乖的留在了曹溪佛学院学习深造,哪儿都没去,直到慧能大师圆寂那年。
  公元713年,慧能大师知道自己在这个俗世的日子已经快要结束了,于是把行思禅师叫了来,吩咐道:“达摩大师来到中华后,传承禅法都是有金襕袈裟作为信物的。但是,这件金襕袈裟后来也引起了很多纷争,更给我带来了杀身之祸。不过这件金襕袈裟已经被转送到四川去了。袈裟虽然不在了,但是佛法我们还得继续传承下去。我在这个俗世的时间不多了,你也用不着再待在这里了,你要出去另外找个地方,把我的禅法传承下去,千万不能让曹溪禅法在你的手上断绝了啊。”
  行思禅师听完慧能大师的嘱咐后,便拜别了慧能大师,于公元714年回到了老家吉州,安居于青原山静居寺。并且行思禅师一生都在青原山弘法,直至圆寂。
  行思禅师乃是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自然禅法高深,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前来静居寺参学之人,那是络绎不绝。其中,他的一个不是同学的同学希迁和尚,也大老远的跑来拜谒行思禅师。
  为什么说是不是同学的同学呢?因为当年行思禅师在曹溪佛学院当班长的时候,希迁还不是佛学院的正式学生,他还只是寺庙里的一个小沙弥。
  当年慧能大师快要圆寂的时候,大家都很悲伤,可是对于希迁来讲,就不只是悲伤而已了。因为他不但只有十三岁,而且还是个没有受具足戒的小沙弥,别的师兄一个个都学有所成,足可行化一方,可是他还啥都没学到手。所以看到慧能大师快要圆寂了,希迁既悲伤,更万分着急。他来到慧能大师的面前泪流满面的道:“师父啊,我不但这么小,并且还啥都没学到手呢,你要是离开了,我以后该依附谁呢?”慧能大师抚摸着希迁的头和蔼的道:“寻思去。”
  那时的希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沙弥,既然师父叫自己寻思去,那自己就寻思去呗。
  于是在慧能大师圆寂后,曹溪佛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离开了,希迁依然选择留在了曹溪。并且按照师父的遗训,他每天都到一个僻静处坐禅,并且非常用功,只要一坐下去,就好像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一般。并且这一“寻思”,就是整整三年。
  此时的曹溪佛学院的班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就上前去问希迁:“师父慧能大师已经圆寂而去了,你一天到晚在这里空坐着干嘛呢?”
  希迁振振有词的道:“师父圆寂前,叫我寻思去,我这是在秉承师父的教诲啊,所以天天在此端坐寻思呢。”
  这个班长一听,不由得失声笑道:“你有个大师兄,名叫行思,现在在吉州青原山,你的因缘应该在那里。师父叫你寻思去,那是叫你去寻行思师兄学习啊,谁让你一天到晚在这儿傻坐着呢。”
  希迁一听,恍然大悟,于是来到慧能大师的墓塔前,作礼拜别,然后前往吉州青原山找行思禅师参学。
  一路风尘,年轻的希迁终于来到了青原山见到了行思禅师。
  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希迁道:“曹溪。”
  行思禅师道:“将得什么来?”曹溪那是天下禅学的正宗啊,既然你从曹溪来,应该学到点什么东西在身上吧。
  不过,希迁的回答却无懈可击:“未到曹溪亦不失。”佛性也好,禅道也好,这些东西岂是可以从外面得到的,它本来就是你本有之物啊。
  但是行思禅师依旧没有放过,他继续逼问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你跑到曹溪去干吗?”
  希迁回答道:“我要是不去曹溪的话,又哪里能够明白佛性本来就在自己身上并没有失去呢。”
  行思禅师勘察完了,希迁却又打起了主意,你考完我了,我也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值得我终身依附。于是希迁也明知故问道:“慧能大师还认识你吗?”
  对于希迁的这种双关语,行思禅师也是一语双关的直接反问道:“你现在还认识我吗?”
  希迁道:“识又怎能识得。”
  禅宗讲究顿悟,对于那个在背后支配和主宰认识、分辨、理解万法的“识性”,是作为本体存在的,这个“识性”作为本体肯定是无法认识的,它是需要你去“悟”到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是这个“悟”同样不能有理性思路去认识的。
  《楞严经》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是这种思路和语言。不过《楞严经》说的是“见”,希迁说的是“识”。看来,希迁禅师对于《楞严经》那是非常熟悉的啊。
  行思禅师作为曹溪佛学院的班长,对于这种话语背后所隐藏的佛理和禅机,自然是深谙于胸的。所以他对于希迁的问答之语非常的满意,不由得赞叹道:“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后来,在行思禅师众多的弟子中,果然只有希迁禅师一个人继承了行思禅师的禅法,不但把禅法一直流传了下来,而且还大大的发扬和提高了行思禅师的禅法。
  除了希迁这个不是同学的同学来参学外,行思禅师另一个真正的同学,而且还是名气非常大的同学神会禅师,后来听闻行思禅师的名声后,也前来参学考察。
  这一天,神会禅师来到了静居寺探望当年的班长。见面后,行思禅师明知故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对于班长的明知故问,神会禅师便以直相对:“曹溪。”
  行思禅师继续勘问道:“曹溪意旨如何?”
  神会禅师也是曹溪佛学院的优秀学生,对于这种问题,自然晓得该如何回答,他并没有说话,而是上前振身而立。
  不过,行思禅师对神会禅师的回答好像并不满意:“犹带瓦砾在。”
  神会禅师反问道:“你这里难道有真金与人么?”
  行思禅师也反问道:“如果有真金的话,你准备把它放在哪儿呢?”
  不过,后来北宋的翠岩守芝禅师更进一步的评唱道:真金瓦砾错下名言,如今唤作什么?
  现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同学聚会时,不是饮酒狂欢,就是唱歌作乐。又哪里会像古代的禅师们,好不容易见面了,都在互勘机锋,共同提高着禅学修为。天渊之别,实在是令人叹息啊。

  行思禅师在静居寺弘法的二十八年中,在中国禅宗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语,乃是庐陵米价公案。
  有僧人问行思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反问道:“庐陵米作么价?”
  虚实相对,这是慧能大师传承的三十六对之一,行思禅师作为慧能大师的上首弟子,运用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你问佛法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我给你回答当地的米价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你还得明白,虚的东西,必须要以实的东西为基础。你还得明白,佛法,不是离开现实基础的空无缥缈之物,而是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佛法,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去体悟了。
  这种非常正宗的禅宗顿教问答方式,后代的禅师,那是频频使用,并且屡试不爽的。比如有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从谂回答道:“我在青州做了一领布衫,重七斤。”这种例子在禅宗典籍中比比皆是,在此就不用更多的举例了。
  庐陵米价公案出来后,历代的禅师对此评唱非常的多,我们可以来欣赏下禅师们对此公案的几则评唱。
  白云守端禅师的偈颂:庐陵米价越尖新,那个商量不挂唇。无限清风生阃外,休将升斗计疏亲。
  长灵守卓禅师的偈颂:庐陵米价播诸方,高唱轻酬力未当。觌面不干升斗事,悠悠南北谩猜量。
  明末的博山无异禅师对庐陵米价公案评唱道:高低米价,环翠色于奇峰。吞吐庐陵,炼蟾华于玉树。须知大用无方,有感斯应。若论青原的佛法,三生六十劫未梦见在。
  红尘洗梦不揣冒昧,也作偈一则于此,贻笑于大方:粮价知几许,三餐岂少米?说甚祖师意,粒粒在肚里。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41年1月),行思禅师感觉到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把寺庙里的弟子们都叫了来,给大家告别后,行思禅师就坐着圆寂了,享年七十岁。
  弟子们修建墓塔,安葬了行思禅师。不过,在后来的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铲除佛教的运动,史称会昌法难。行思禅师的墓塔,在这次运动中,也没能逃出厄运,整个墓塔都被官府的人摧毁了。会昌法难后,行思禅师的后代法嗣重新修建了
  行思禅师的墓塔。后来的唐僖宗追谥行思禅师为“洪济禅师”。
  行思禅师虽然是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共同的祖师,但是,行思禅师在世时,却是不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他在青原山待了一辈子,从没离开过青原山,并且他有名的嗣法弟子,也只有石头希迁一人,所以,行思禅师在身前,名气并不大,远远没有他的很多同门师兄弟显赫,以至于在早期的禅宗典籍中,行思禅师都是默默无闻之辈,这一点,他的师弟南岳怀让跟他完全一模一样。行思禅师在后来能在禅史上获得显赫的身份,完全是因为他的徒弟石头希迁的缘故。南岳怀让同样是因为他的徒弟马祖道一的缘故,才在禅史上获得了空前的尊崇。这一点,行思禅师和南岳怀让有着惊人的相似。
  不过,在慧能大师众多的嗣法弟子中,真正把禅宗南宗顿教法门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然还在弘传的,其实只有两大法系。一个是青原行思的青原法系,一个是南岳怀让的南岳法系。
  青原行思法系后来形成了禅宗的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而南岳怀让法系后来形成了沩仰宗和临济宗。
  正是因为如此,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便成为了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开始争论排名第一的人。当然,争排名第一,不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本人,而是他们后世的弟子们。
  因为慧能大师只有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个弟子有法脉延续了下来,所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的后世弟子们,都想把自己的祖师爷明里暗里的当做禅宗第七祖来对待。所以我们现在能在各种资料中看到有人称青原行思为禅宗七祖,也有人称南岳怀让为禅宗七祖。
  除了称呼之外,大家争得最多的,就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在各种禅宗典籍中的先后出场顺序。青原系的门人,自然在他们撰写的书中,把青原行思放在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第一个叙述。而南岳系门人自然也会在他们撰写的书中,把南岳怀让放在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第一个叙述。从而引起双方门人的互相指责,都觉得应该把自己这系的祖师爷排在第一个叙述。不过,因为南岳系独存的临济宗一家独大,远远强过青原系独存的曹洞宗,所以南岳系门人撰写的书籍更多些,自然在书中南岳怀让就被频频的放在了第一位叙述,这就引起了青原系门人的强烈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综合各种情况来看,青原行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叙述的。
  第一、从世俗的长幼顺序来看,青原行思生于公元671年,而南岳怀让生于公元677年,青原行思比南岳怀让年长。
  第二、从出家日期来看,青原行思十一岁出家,南岳怀让十五岁出家。
  第三、从同门时间来看,青原行思于公元697年参学于慧能大师,并且成为上首弟子。而南岳怀让大约在公元700年参学于慧能大师,所以,青原行思是当之无愧的师兄。
  所以,在禅宗史上有关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的排名之争中,结合上面的种种情况,红尘洗梦认为青原行思实在应该排在第一位叙述的。当然,对于禅而言,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实在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

第十节 三唤侍者

  在慧能大师众多的嗣法弟子中,在身前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的,当属南阳慧忠和荷泽神会两人。南阳慧忠国师深受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皇帝的宠爱,而且成为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朝皇帝的国师,影响巨大。并且慧忠禅师佛理精通,禅法高明,在慧能大师所谓的旁嗣中,其禅法即使是对比后来认为最正统的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人,绝对是可以相提并论而无丝毫不及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慧忠禅师深得江湖禅客的尊崇,前来找他参学之人络绎不绝。就连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最为正统最为显赫的马祖道一及其弟子们,也和慧忠禅师保持着频繁的联系,马祖门下的很多弟子更是来到龙兴寺和香严寺接受慧忠禅师的再教育。

  公元675年,慧忠禅师出生于越州诸暨县(今浙江诸暨市),俗家名叫冉虎茵。
  慧忠禅师可能是所有禅师中,在小时候最为奇怪的一个人,中国禅宗的第一本史籍《祖堂集》说慧忠禅师十六岁以前都不曾开口说话。红尘洗梦觉得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他十六岁前绝少开口说话,更切合实际情况些。而且慧忠禅师别说出远门,就是自家门前的那座小桥都不曾走过去过。
  慧忠禅师的父母这十多年来简直着急坏了,什么办法都用尽了,可是慧忠禅师依旧不爱开口说话,也不曾走过门前的桥去。
  直到慧忠禅师十六岁遇见了一个人。
  这一天,慧忠禅师在自己的家门口玩,忽然看见一个禅师远远的走了过来,慧忠禅师马上就走过了家门口的小桥,上前去礼拜这个禅师,并且和这个禅师相互问候。
  慧忠禅师的父母家人还有街坊邻居看见后,一个个都惊讶得不得了。都觉得慧忠禅师看见和尚后,不但能走过桥去,而且也能主动开口说话了,都觉得慧忠禅师不是个一般的人啊。
  慧忠禅师把这个禅师请到家里来,对他道:“师父慈悲为怀,应该可以广度众生,我想要投靠师父出家,希望师父不要推辞。”
  这个禅师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上等上根之人不能为。你只是个乡下人的孩子,出家不是你的本分事啊。”
  慧忠禅师争辩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怎么有这些道理来封堵我的善心呢?希望师父能收下我。”
  这个禅师非常满意慧忠禅师的见解,道:“我这次游方,主要是要去朝拜天台山,所以你不能投靠我出家。”
  慧忠禅师道:“那我应该去找谁出家呢?请师父指示。”
  这个禅师道:“岭南曹溪宝林寺,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那儿。他的曹溪佛学院,有学僧达六百人之多,你去那儿出家,应该可以学到真正的禅法。”
  慧忠禅师听了这个禅师的推荐后,就找了个机会,趁着父母不注意,背上早就准备好的包裹,三步并作两步,日夜兼程的就往曹溪赶去。
  慧忠禅师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曹溪宝林寺的时候,正赶上慧能大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慧忠禅师也没管影不影响课堂秩序,直接上前就礼拜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看到人都跪在自己面前了,态度还算诚恳,也就没有责怪他扰乱课程纪律。
  慧能大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的?”
  慧忠禅师却想跟慧能大师打哑谜:“就近。”
  慧能大师继续问道:“你的生缘在哪里呢?”
  慧忠禅师也继续表现着自己的见解:“自得五阴后忘却了。”
  慧能大师笑了笑,这种话语,在慧能大师面前,实在是小儿科啊。他朝慧忠禅师招了招手:“你过来。”
  慧忠禅师赶紧站到了慧能大师的身边。
  慧能大师道:“你不用给我打哑谜了,老实说是哪儿人。”
  听慧能大师这么一说,慧忠禅师也就老实了起来:“越州诸暨县人。”
  慧能大师道:“你大老远的跑到我这儿来干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