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肩2002021-12-02 14:34:11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三、百丈禅法
  对于百丈怀海的禅法,虽然他的徒孙仰山慧寂说他得到了马祖道一的“大机”,但是,怀海禅师实在是大机大用俱全的一代宗师,可谓深得马祖道一的全部真传。
  而且怀海禅师从小至老,勤学不辍,对于佛教的各种经文,那是一直都在用心苦读,对于佛教的戒定慧三学,同样勤修不懈。所以,怀海禅师不论是“教”还是“宗”,都是得心应手拈来便用。我们可以从怀海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教学内容中看出其博大精深而又独具特色的禅法。

  怀海禅师有一天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段话完全用不着翻译,它简单易懂,但是其中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佛理和禅机,完全可以看作是怀海禅师的禅学纲领。
  任何人,只要他能做到不拘文字、心性无染、但离妄缘,那么他一定能体露真常,一定会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的,此时,他表面看着还是个人,但是实质上他已经是个体悟了如如之理的佛了。
  不过,古往今来参禅悟道之士,如龙门下等待飞跃的鲤鱼,多得数不胜数,但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如跃过龙门的鲤鱼一般,实在是不多见的啊。

  有学生问道:“我们现在都已经出家受戒了,而且身口清净,已具诸法。这样的话,我们能得到解脱吗?”
  怀海禅师道:“你们这个样子,只能说得上是得到了一点点的解脱,还没有得到心的解脱,更谈不上达到一切处解脱的地步。”
  这个学生一听,没想到自己还差得这么远啊。于是赶紧问道:“请问师父,什么是心解脱和一切处解脱啊?”
  怀海禅师道:“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怀海禅师的这段开示,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实在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啊。
  不论是普通的善男信女,还是那些参禅悟道之人,他们进入佛家的大门,有几个不是有所求的呢?
  他们求升官求发财,求健康求福报,求往生西方,求佛求法,只要对他们有所利益的东西,没有他们不求的。
  可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凡有所求,皆是虚妄。凡有所求,皆是束缚。有所求是苦,但是,无所求同样要扬弃,同样不能坐在无为法中,只有这样,才能离开一切妄缘,达到一切解脱如如自在的境界。

  有学生又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才能真正的得到自由啊?”
  禅宗,就是要使人脱离一切束缚,最终得大自在的。所以,这个学生所问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怀海禅师道:“你现在要自由就是自由的啊。”顿了顿,怀海禅师接着道:“如果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欲和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都吹来的时候,我们能如如不动,心情不跟随它们动而动,对于世间的悭吝嫉妒贪心爱欲自我等等,能做到层层剥落一丝不挂,乃至于一切污垢的和清净的,都通通忘掉。这样,就好像日月当空一样,并不是有什么缘由它们才出来照耀天地的啊。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时时就像木石一般对于万事万物能无动于衷,每一个念头都好像要抢救自己燃烧的头一样念兹在兹,也如同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的疑误,那么这个人,天堂也好地狱也罢,都是不能把他收摄的。这个人,自然能在天地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了。”

  对于佛,这个佛教最核心的人和最核心的词,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普通老百姓也好,帝王将相也好,众多的佛门高僧也好,几乎每个人都对佛顶礼膜拜深信不疑的。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慧能大师那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慧能大师在佛教史上第一个破天荒的把佛拉下了神坛,把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佛拉向了自己的内心,从而使佛成为人们心中时时可及的存在。而马祖道一更是提出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而怀海禅师则更进一步,他直接就把佛等同于人。这不只只是怀海禅师小时候觉得佛和人相貌无别,他更是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佛就是人,人就是佛。
  所以,怀海禅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讲道:“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
  并且,为了打消人们对于佛可望不可及的思想,怀海禅师又讲道:“佛只是去住自由,不同众生而已。”
  不过,为了避免有的学生望文生义,简单的认为自己就是佛,也为了给同学们解释佛是个什么样的人,怀海禅师又继续给同学们讲道:“佛是无著人,无求人,无依人。”
  所以,你不要简单的以为你是个人你就是佛了。你必须经过各种修炼,达到无著、无求、无依之境,你才能称之为佛。
  但是,所谓凡有所求,皆是虚妄。很多人对此却不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求佛求法,求菩提求涅槃,求往生西方之类的求,是正求,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这些所求,在开悟的禅师眼里,同样是要被呵斥的妄求,而且,这些妄求在貌似正确的追求的掩盖下,更会迷惑人,更能让人沉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所以,怀海禅师又谆谆告诫道:“心若不乱,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著佛求属贪,贪变成病,故云佛病最难治。”所以,必须是彻底的无著、无求、无依,你才能彻底的自由,你才能称之为佛。
  怀海禅师把佛直接等同于人,这既体现了他的开创意识,更体现了怀海禅师的大无畏精神,因为要把历来高高在上接受人们顶礼膜拜的佛和人之间划上等号,这是需要天大的勇气和开创精神的,而这,恰好就是禅宗能得以发展创新且不断壮大并最终独占鳌头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举手问道:“‘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宇,即同魔说。'师父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这个问题是把双刃剑,非常难以回答。每个出家之人,每个参禅悟道之士,可以说没有哪个人不看经书的。不过,绝大多数人看经书,看到后来常常成为知解之徒,他们一个个只会望文生义和依经解义,对于经文背后所蕴含的真意,他们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而且,经文如同过河的船筏一般,你过了河,就必须要舍弃船筏,你不可能一直背着船筏上路啊。所以,依经解义,实在是三世佛怨啊。
  但是,你如果认为经文既然如此靠不住,而不依经解义,那么你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为经文是你学习的基础,是你所有理论知识的最终来源。你既然称之为佛教徒,你不依据佛经哪么你依据什么呢?即使是历来呵斥死读经书的禅宗,它同样是佛教下的一个宗派,它同样要以佛教的经文为其理论的根本落脚点的。你不依据佛经,哪么你依据道家经文、儒家经文乃至于圣经之类的,哪么你不就成为外道了吗?所以,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啊。
  依据经文不对,可是不依据经文同样不对,这可不是什么哲学上的悖论问题啊,这需要禅客们在实际的生活和修行中去真参实修,才能得出正确的并且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每个禅师给出的绝对不一样。
  而怀海禅师对此回答道:“固守动用,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
  任何的佛理和禅意,都会在你时时处处的“动”和“用”中一览无遗的显示出来,可是,你如果死守着这些动和用不放,不能对这些东西进行“扬弃”,哪么同样会是三世佛怨。在日常生活中也好,在参禅悟道的修行中也好,你不能固守任何东西。
  可是如果你离开“动”和“用”去求,哪么“禅”又在何处呢?所以,你必须达到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的境界,你才能进入禅的大门,除此之外,任何有心的作为,实在是外道的作为啊。
  这段问话自从诞生后,后世的禅师们,就常常用这个问话来作为参学的内容,更成为禅师们表达悟境和互相勘辩的话语。

  作为同学们的副班长,黄檗希运自然在学习功课上不能落在后面,他也站起来问道:“师父啊,从前的那些高僧们,他们用什么方法来教导启发学生的呢?”
  你问教学方法,那多的是啊。怀海禅师并没有回答黄檗希运的问话,而是端坐在那儿,静默良久。
  用“良久”来表达悟境乃至于开示学生,怀海禅师的师父马祖道一以前也使用过,后来的禅师们更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频频使用这招。
  可惜,此时的黄檗希运还没毕业,还不是那个可以掌掴师父甚至于掌掴皇帝的绝顶高手。他看见师父不说话回答自己的问题,可自己又弄不明白,于是又接着问道:“师父啊,你在那里沉默不语什么话都不说,以后的那些学生们,又怎么能明白呢?我以后又拿什么给别人讲呢?”
  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机,怀海禅师非常失望,他立马站了起来道:“我一直你为你是个优秀的学生,没想到你竟然还是这种见解。”
  说完后,怀海禅师课都没继续上,转身就回方丈室去了。
  师父用“良久”来开示学生,即使你当下便悟,犹迟半刻,尚落第二头,何况你还要喋喋不休的问东问西。自然,师父对你是没有好的评价的。
  北宋云峰文悦评唱这个公案道:“百丈老人大似怜儿不觉丑,虽然如是,尽法无民。”
  北宋的本觉守一禅师也作偈评唱这个公案道:
  国泰由来自偃兵,路逢剑客也须呈。
  虽然猛虎不食子,正令他时作么行。

  这天,怀海禅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忽地有一个僧人大哭着从外面冲进了教室里。
  怀海禅师关切的问道:“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啊?”
  这个僧人哭着对怀海禅师道:“师父啊,我的父母都死了啊,请师父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来安置他们吧。”
  怀海禅师道:“好,你先下去,明日来一时埋却。”
  明日来一时埋却。是把这个僧人的父母一起埋了?还是把这个僧人连同他的父母一起埋了?还是把这个僧人割舍不断的红尘俗恋一起埋了?还是把自己的这个开示也一起埋了?具眼者辩看。
  五代时的延寿慧禅师对此作偈评唱道:
  此理分明答教人,爷娘俱丧向师深。
  虽道分灯传正法,一时埋却始为亲。

  有一个闯荡禅宗江湖的禅客来参学,他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奇特事?”
  怀海禅师道:“独坐大雄峰。”
  禅客一听,不由得佩服万分,便立即礼拜致谢怀海禅师,不料怀海禅师上前抓住这个禅客就打。
  独坐大雄峰,这是中国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禅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顶天立地孤傲自立的禅师的高大形象,这是中国禅宗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特有的精神内涵和精神情怀,佛教别的宗派是没有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和气概的。
  这个问话的禅客也许从中看出了老师要求每个参禅悟道之人必须做到独立自觉的精神,达至不受人瞒的地步。于是心有所得,高兴地向怀海禅师礼拜致谢。却不料怀海禅师上前抓住就打。
  任何悟境,任何有所得的东西,虽然高妙,虽然珍贵,但是,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所以,这些看似珍贵的东西,高明的禅师都是要从学生心里破斥掉的。只有如此,学生才能达到最终的一物无倚之境,才能彻底自由,才能真正的独坐大雄峰。
  而且禅宗讲究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所以,不但要有独坐大雄峰的气势,更要能在“海底”深行,只有如此,方能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只不过,这个禅客在怀海禅师的痛打之下,有没有领悟到怀海禅师的一片苦心呢?
  北宋的中际可遵禅师作偈评唱道:
  巍巍独坐大雄山,咳唾风生天地寒。
  直下棒头开正眼,隔云千里望长安。
  北宋另一著名禅师宝峰景祥也作偈评唱道:
  独坐大雄峰,言谈宇宙空。
  不行峰顶上,四海路难通。
  南宋的石田法薰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百丈机先疾似风,巍巍独坐大雄峰。
  要知奇特中奇特,明月难教下碧空。

  怀海禅师有一天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说完后,怀海禅师用眼光来回巡视着同学们,想看看那个同学对此能发表自己的高见,可是,这个话语实在有点古怪,同学们一个个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个站起来发言的。
  俗语有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是有人却能长时间不吃饭,而且不觉得饥饿。这是个什么人呢?而有的人终日吃饭却总是把肚子填不饱,这又是个什么人呢?这个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
  而且师父的禅机历来犀利而深邃,这里面一定隐藏着自己还没看明白的机锋,所以,教室里的同学们没有把握,自然就没有人敢轻易的站起来发表高见了。
  不过,面对怀海禅师的禅机,当你做上述的思维时,不好意思,禅门已经对你关上了。
  禅宗讲究单刀直入,贵在当下便悟,如果你思而知虑而解,确实是鬼家活记,自救不了。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答曰:“要吃便吃,说什么饥饱。”
  这个公案产生后,后来也有许多禅师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开示学人。
  临济宗的龙头老大临济义玄禅师示众曰:“一人在孤峰顶上无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头亦无背面。那个在前,那个在后。不作维摩诘,不作傅大士。珍重。”又曰:“有一人论劫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阿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大慧宗杲禅师评唱临济义玄的开示道:“贼身已露。”看来,大慧宗杲果然不愧是南宋第一宗师,一句话实在有“一镞破三关”之力啊。
  后来的雪峰义存禅师也开示学生道:“饭篱边坐饿死人,临河渴死汉。”他的得意弟子玄沙师备更进一步道:“饭篱里坐饿死汉,水里没头浸渴死汉。”他的另一得意门生云门文偃更是直截了当的道:“通身是饭,通身是水。”
  后来,云门文偃禅师也利用类似的话语来启发自己的学生,他在课堂上讲道:“终日说事,未尝挂著唇齿,未尝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尝触著一粒米,挂一缕丝。”
  不过,真正的宗师是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个境界的,而禅,是讲究层层剥落层层翻进的。
  所以,云门文偃禅师随即又接着讲道:“虽然如此,犹是门庭之说,也须是实得恁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
  这种见解,才是真正的大宗师的高见。看看上面云门文偃的下语,他能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为顶尖的高手之一,实在是实至名归啊。

  除了在寺院中和大家有问有答外,怀海禅师也常常用动作来表达禅机。
  有一天,怀海禅师的师兄西堂智藏禅师问道:“你向后作么生开示于人?”
  怀海禅师看到师兄来勘辩自己,也没说话,而是以手卷舒两边。
  西堂智藏又接着问道:“还有什么没有?”
  怀海禅师依旧没说话,而是以手点头三下。
  用肢体动作来表达禅意开示学人,在马祖道一的手中开始大行其道。作为马祖道一门下的头号大弟子,怀海禅师自然是深谙此道的。怀海禅师的得意门生黄檗希运同样继承了师父的这个手段,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到了黄檗希运的弟子临济义玄禅师那里,临济义玄更是打喝齐施,致使这种作略风行天下,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了一个禅师必备的随身武器和教学手段。

  但是,怀海禅师在说法教学二十余年间,最为同道中人刮目相看的教学课程,还是他被同门师弟药山惟俨禅师称之为“下堂句”的开示。
  怀海禅师有时候给同学们上完课了,大家收拾好书包,刚刚走出教室的时候,怀海禅师忽地高声喊道:“同学们。”
  大家听到师父的召唤,自然就停下了脚步,并且一个个都回过头来看着怀海禅师。就在这个时候,怀海禅师使出了大宗师的手段,问道:“是什么?”
  是什么?这个时候,没有你问我答,没有唇枪舌剑,没有机锋禅意,没有般若涅槃。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心思都在下课了上面,都在放学了自己要赶紧回去干自己的事上面。
  是什么?这突然其来的一问,不啻于晴空霹雳,炸响在学生们对于禅道暂时空无一物的心中。
  在前念已绝后念未生的石火电光之间,是什么?
  这个时候,若有人能明白,是什么,那么,你完全可以从学校毕业了。
  怀海禅师这一问,足可光耀古今,也足可蹋杀天下人。因为每个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大多数人讲课时都是备好教案的,大多数人来参学来提问都是有备而来的。可是,在你毫不经意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是什么,你回头转脑,你驻足凝思,早已错过了啊。
  跟随怀海禅师学习了整整二十年的云岩昙晟禅师,直到怀海禅师圆寂,他都没能在怀海禅师那里取得毕业证书,于是就来到了怀海禅师的同门师弟药山惟俨禅师那里继续学习。
  药山惟俨看到云岩昙晟是从师兄怀海禅师那里来的,就问道:“你在百丈寺求学时,怀海师兄他平时上课都给你们讲了些什么啊?”
  云岩昙晟回答道:“怀海师父有时候给我们讲‘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
  作为石头希迁的头号大弟子,作为当时唯一能和百丈怀海分庭抗礼的大宗师,药山惟俨自然是具有火眼金睛的,自然是没有几个人能入得了他的法眼的。
  所以,面对怀海禅师的开示,药山惟俨不以为然的道:“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
  怀海禅师在教学时常常用透出三句外来表达其不执著于经书文字乃至于不执著一切的见解。
  三句者,初善、中善、后善三句也。怀海禅师曾道:“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初善。不守住如今鉴觉,是中善。亦不作不守住知解,是后善。”
  六句者:语底、默底、不语底、不默底、总是、总不是。
  怀海禅师虽然如此开示,但是在明眼禅师眼里,犹是在说老婆禅,犹有说教之嫌。而禅宗,是“教外别传”的,是要讲究有超宗越格之见的。所以药山惟俨道:“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
  不过,怀海禅师毕竟是当时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而且还是自己正儿八经的师兄,他应该还有别的独门绝技吧。所以,药山惟俨又继续问道:“除了这个,怀海师兄还给你们说过什么呢?”
  云岩昙晟回答道:“怀海师父有时候给同学们上课,等到下课了,同学们收拾好书包,刚刚走出教室,师父马上把同学们喊住,大家刚一回头,师父马上问道‘是什么?’”
  药山惟俨一听,马上对着云岩昙晟道:“你怎么不早说,今天因为你才得以欣赏到怀海师兄的大机大用啊。”
  而云岩昙晟也在药山惟俨的指引下,在这个时候忽然领悟了怀海禅师的禅意。
  而怀海禅师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黄檗希运禅师,也学到了师父的这个招数。他从怀海禅师那里毕业后,来到了黄檗山担任老师,有一天,他来到教室里给大家上课,同学们刚刚在教室里集合好,黄檗希运提起随身携带的柱杖,毫无征兆的把学生们打得四处躲闪。看着远远逃开的学生,黄檗希运忽地高声喊道:“同学们。”大家听得师父在召唤,一个个都回过头来,就在这时,黄檗希运说道:“月似弯弓,少雨多风。”
  不过,北宋的禅宗大家雪窦重显禅师却更进一步的开示道:“如果是我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等到学生们都集合好了,用柱杖直接把他们打得四散而逃就罢了,哪里还用得着添油加醋的说什么话呢。”
  看来,古代的那些老师们为了学生能开悟,可谓手段独特费尽心神啊。

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中国禅宗特有的农禅文化,发展到怀海禅师的时候,就进入了最高峰,而且成为了禅宗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制度传承下来。
  怀海禅师不仅在制度上奠定了农禅文化最为稳固的根基,而且自己还身体力行,切实做好了表率作用。
  怀海禅师来到大雄山弘法的时候,已经是超过七十高龄的人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本来就不多,即便是活到了这个岁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颐养天年的。
  可是怀海禅师却从来没闲着,他要求寺院上上下下所有人必须参加劳动,那么他就必须要做好表率。所以,怀海禅师从不以自己是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自居,从不以自己是寺院的方丈自居,而是每天都照例和大家一起外出干活,砍柴也好,开荒也好,种地也好,反正当天该干嘛就干嘛,从不偷懒,也从不缺工。
  可是,怀海禅师七十岁这样干,八十岁了还是这样干,到了九十岁这种罕见的高龄了,依然还天天这样干。不但天天这样干,而且因为他是主持,所以不论干什么活,怀海禅师都率先垂范干在前头。怀海禅师虽然自得其乐,可是寺院里上上下下的人一个个都稳不住了,师父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天天出工干活,弟子们于心何忍啊。
  于是,他们一个个苦口婆心的去劝怀海禅师只要在寺里给大家传授禅法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杂活,交给弟子们干就行了。
  可是怀海禅师道:“我有什么德行,敢让僧众们替我干活啊?”自然,怀海禅师还是每天照样出工干活。
  弟子们一个个毫无办法,百丈寺负责安排大家干活的主管僧人忽地灵机一动,他有天趁怀海禅师不注意,悄悄的把怀海禅师干活的工具拿走藏了起来。
  等到寺院击鼓集众出去干活的时候,僧众们一个个拿着工具都出去干活去了。怀海禅师听到集众的鼓声后,也照例起身去拿工具集合出去干活,可是他找遍自己的方丈室,干活的工具却不翼而飞了,怀海禅师赶紧四处搜寻,却哪里找得到呢。
  没办法,这天怀海禅师只好端坐在方丈室里,终于没有出去干活。
  寺院开饭的鼓声重重的响起,僧众们一个个回寺院吃饭来了。大家看到怀海禅师今天终于没有出去劳作,心里都非常的高兴。师父那么大的年纪了,早就应该在寺里好好休养了。
  斋堂的饭菜早就做好了,大家一个个进去依次坐好。主管僧人也来到方丈室请怀海禅师去用斋。
  怀海禅师道:“我今天就不用斋了。”
  主管僧人非常奇怪的道:“师父今天怎么不用斋啊?”
  怀海禅师平静的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个主管僧人不论怎么劝说,怀海禅师依旧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自然,怀海禅师就饿了一天的肚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