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买的是德国的四日RAIL PASS, 结果在它发过来的confirmation letter 中才发现原来还包括游轮, 那当然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 于是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就改了行程, 决定从Stuttgart 出发, 经Heidelberg, 然后顺着莱茵河(Rhine River) 到Cologne(科隆)去看那个哥特式大教堂. 这两天真的是铁道游击队的生活, 看着哪个小镇顺眼, 就下去转转, 到处吃吃喝喝, 然后再趴上下一班火车/游轮继续赶路, 还觉得特逍遥开心. 德国的火车比飞机舒服, 宽敞干净. 在很多重要干线上的火车时速都是在300km/h以上, 但是很平稳. 这就是他们的高速火车的照片.
先说Heidelberg (海德堡). 这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城. 在1622年那场30年战争中部分被毁, 然后法国的路易十四的手下把它完全摧毁. 整个城市是在18世纪全部重建. 整个老城非常可爱, 非常欧洲. 在清晨, 穿过石板小路, 随便找家bakery, 买杯咖啡, 要点点心, 一边抬头看看城堡或低头看看河水, 一边听教堂的钟声在小城回荡, 觉得时间都要停止了. 以后如果有机会能在这里住上半年一载的, 估计很惬意.
(因我的其中一个memory card 坏掉了, 丢失了海德堡的照片. 下面海德堡的照片全是网上找的, 请谅解)
整个小镇被莱茵河的支流Nechar River 分为两部分, 在河的南岸, 就是著名的Schloss(古堡), 这个古堡从13世纪就开始修建, 中间被摧毁又被重建. 整个古堡就矗立在山腰上, 很是breathtaking.
在河的北面就是哲学之路 (Philosophy Walk). 这条路也位于山坡上, 这条路上正好和整个古城和古堡隔水尔望. 据说也就是这条路给了Hegel(黑格尔)灵感, 所以叫哲学路. 本来这条路的海拔大概也就200—300米, 可是路很陡, 等我们走上去了, 早就没心思想哲学了. 我当时问了两个同伙, 他们想的是什么, 结果一个说想的是晚上吃什么, 另一个说想的是晚上到哪个酒吧喝酒. 唉, 这就看出来了凡人和哲学家的差距. 在哲学路上有一个景点是一幅海德堡在17世纪的素描, 因为在哲学路上正好可以看到整个古城的全貌, 所以 就对比了一下. 才发现, 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整个城市都被重建的很符合原型. 我们住的那家小酒店都是在18世纪修建的, 非常可爱干净, 室内的家具都有百年历史了.
离开了Heidelberg, 我们就奔着莱茵河的游轮去了. 莱茵河南起瑞士的Rheinwaldhorn 冰川, 流经法国, 德国, 奥地利和荷兰, 最后向北流进北海. 德国有很多重要城市, 例如杜塞尔多夫, 科隆, 波恩等都座落在河的两岸. 早在公元前恺撒大帝就已经在莱茵河架桥了. 本来莱茵河沿岸都是德国的地盘, 但是在17世纪, 那场打了30年的战争把荷兰分离出去了, 然后法国的路易十四把阿尔撒斯(Alsace)
夺了去. 随后德法为了这块阿尔撒斯宝地从17世纪断断续续打到20世纪. 大家读过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的背景就是他们之间19世纪的那一场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普鲁士(Prussia) 获胜, 当时的铁权首相Bismarck (卑斯麦)趁机把国家统一了, 也就有了现在的德国, 也让德国成为了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最后法国在WWI中又把阿尔撒斯最终夺了回来. 再回来说说卑斯麦, 这也是一个我很感兴趣的人物. 卑斯麦向来的野心就是要创建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德国, 他的手段就是非常传统却又相当奏效的”发动战争”. 他的发动战争可不是盲目乱打, 他先联合奥地利打败丹麦, 然后再把奥地利干掉. 然后他再通过他的外交手段, 孤立法国, 并且逼得法国先向普鲁士宣战. 结果他着实让骄傲的法国人尝到了教训. 统一了德国后, 卑斯麦先统一货币, 建立中央银行, 制定法律, 并且最重要的是他建立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的社会保障系统. 这个系统后来被很多国家采纳并完善. 但是他在社会保障系统的尺度问题上与当时的Kaiser (好像某坛的版主也叫这个称号) 发生了分歧, 被逼辞职. 晚年他主要靠写回忆录来打发时间. 好了, 下面来看莱茵河.
游览莱茵河, 不可错过的就是河畔的城堡. 他们修建于封建时代, 主要是那些地主用来看守他们的土地. 战争时期也修过一些, 不过修的还不如炸毁的多. 在我们乘坐的游轮上正好有个旅游团, 当时导游给他的游客介绍说, 当时的城堡远不如我们现在看起来浪漫, 因为当时用了很多劳工日夜辛劳的功劳, 才能把那么些大石头搬上山. 当时我的大国沙文主义就抬头了: “ 这算啥, 看看我们长城” .
莱茵河沿岸有很多葡萄庄园, 但是主要是以白葡萄酒出名, 例如法国的阿尔撒斯就是一个著名的white wine 产地. 德国境内的莱茵河畔也是德国的葡萄酒的重要产地. 德国的红酒不太好, 不够dry, 所以做餐酒, 嫌太甜, 做甜点酒, 又嫌淡. 但是他们的white wine却是很好, 非常dry, 却又很fruity, 一点不比阿尔撒斯的差. 当时我们在游轮上, 一边品着美酒, 一边欣赏河畔美景, 美中不足, 就是天有点凉. 要是在盛夏, 一定会美的想唱歌.
这就是我们参观的其中一个葡萄园.
我们每到一个小镇, 当然都会去品尝这些小镇的好酒. 酒店的老板娘也很好客, 一般还会免费给我们提供一些cheese 或面包. 自然我们也会留下适当的小费. 在欧洲一般不用给太多小费, 只要把零头凑成整数就行了, 比如你的消费是 11.50Euro, 那你付12Euro就好.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我们的15%原则.
我们到科隆已经是晚上, 一出火车站, 就看见了这个仰慕很久的大教堂(Kolner Dom). 这个教堂和巴黎圣母院都是哥特式建筑的完美代表. 都是双塔向西, 高耸入天, 教堂主体向东延伸.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rose windows. 只是巴黎圣母院是白色的, 而这个Kolner Dom 看上去是黑灰色的, 很是阴森恐怖, 我是不敢在深夜在其附近独自溜达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去把这个教堂瞧了个仔细. 这个教堂从13世纪就开始建, 直到1880年才最终完成. 中间欧洲的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哥特到文艺复兴再到哥特复兴的几番变迁. 双塔157米高, 整个教堂长144米, 宽86米. 它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直到1884年华盛顿纪念碑的建成, 它才让位. 在WWII中, 教堂遭到炸弹轰炸, 但是损失不太严重, 很快就又被重建了回来.
再来说说科隆. 这个位于莱茵河的重要城市, 因这个教堂和古龙水的起源的而闻名. 它正好位于莱茵河和一个横跨东西欧的商业要道的交叉口, 所以经济自然是很发达. 我们在市区看到了很多精美别致的家具店, 价格着实不菲, 可见当地人民的富庶. 科隆也曾经是德国传媒业的中心, 德国好几家的电视台和电影公司都驻扎这里, 但是自从柏林统一了以后, 很多已经搬到了柏林.
科隆的民居. 很可爱的一个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