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潜水员2005-11-04 16:15:52


郭兰英

  如果说郭兰英是把戏曲表演引进歌剧表演的第一人,也许并不确切,但说她是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艺术家,应该是世所公认、不存任何争议的。她从声乐、表演、台词、训练以及继承和创新、风格的确立等方面为中国新歌剧艺术完整体系的建立所作出了的贡献是开拓性的,更是历史性的。

  郭兰英,著名歌剧、晋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0年,山西平遥香乐村人。她幼学山西中路梆子,12岁在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一举成名;14岁在张家口挂头牌,享誉塞外剧坛;1946年秋,她在张家口离开戏曲团,参加华北联大文工团,开始从事新歌剧事业,演出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等;1947年加入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边学习边参加演出;1948年8月转入华北大学文工一团,同年在石家庄首次演出《白毛女》获得成功;1949年以《妇女自由歌》灌制了第一张唱片。建国后,她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担任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她于1982年告别舞台,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番禺创办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首届金唱片奖。

  郭兰英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由于她戏曲功底很深,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所以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主演的歌剧剧目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红霞》等。她的歌曲演唱也独具艺术魅力,代表曲目《绣金匾》、《翻身道情》、《南泥湾》、《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流传至今。


红色音乐经典之《我的祖国》

刘炽(左) / 乔羽(右)
《我的祖国》(故事片《上甘岭》插曲)乔羽词刘炽曲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加之优美动听的旋律,这首歌是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

《我的祖国》这首歌是F大调,4/4拍,它由主部和副歌两部分组成,前奏和过门用的是副歌后两句的曲调。主部和副歌积肥三段歌词,主部先由女声合唱,反复时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前三个乐句拉得较宽,最后,一个乐句,把两句歌词连在一起,显得紧凑,推出一个小小的高潮,第一段歌词带有沉思的意境,表现志原军战士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接下去是副歌,由合唱队伴唱。它的曲调宏伟,壮丽,但又失轻快感,与主部形成对比,再经过小过门,第二段开始了,表现战士们在回忆,歌词仍然充满幸福感,但带有浪漫色彩,接下去又是副歌,但歌词略有变动;第三段词后半部分从回忆联系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这段副歌词是顺着前面的思路发展的。

刘炽(1921-1998)陕西西安人,从小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15岁参加红军,在“人民剧社”当小演员,1939年到“鲁艺”学习,1945年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刘炽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后来在中国煤矿文工团担任领导。刘炽写了500多首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有10部歌剧、10部大合唱、10部电影音乐,其中较著名的有歌剧《白毛女》(合作)、《牧羊姑娘》(合作)、歌曲《新疆好》、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影片《英雄儿女》插曲《风烟滚滚唱英雄》、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乔羽(1927-)词作家,剧作家。

[相关报道]一条大河波浪宽---访歌曲《我的祖国》词作者、著名词作家乔羽

弹指一挥间。当年创作《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才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74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矍烁。10月23日下午,在北方主庄的一间小会客室里,著名词作家乔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听到记者上述提问,乔老笑了,他操着很浓的山东口音说,“《我的祖国》的确是一首抒情歌曲。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影片是描写战斗的,如果歌曲再这样写,虽然符合影片的情节,但我总觉得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不太好。我就琢磨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其实,我这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当时我接受写歌任务时时间很紧,影片已经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我想走另外一个写作路子,可又想不出来,心里也很着急。一晃10多天过去了,还没写出个样子出来。这一天,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我去当时的中央苏区江西得经轮渡过长江。那是多么大的场在啊,整列全部运上轮渡,要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这过长江可不得了啊,给了我极其鲜明的印象。”说到这里,乔羽停了一下,“我老家济宁,接近黄河,属北方,说起来都笑话,你们绝对想不到----在那之彰,我还从未见过南方的水稻,我不知道稻子长在水里是什么样儿的。我种过庄稼的,小麦、高梁我都知道。但是第一次见到漫天遍野、一片碧绿的水稻,我非常震惊。长江上的帆与黄河上的帆也不一样。黄河是‘泥糊涂场’,我看见的长江水很清、帆很白。”

“这时有3种感觉是我以前从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绿得很好。我自《凉?恢?嗌倜栊唇?系氖?模??游聪氲交嵊姓饷春茫?睦锸翟谑歉咝税 5诙?翘?酰耗鞘蔽夷昵幔??0多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就像在不同的城市、乡村,生活产生的声音会不同,我发现长江两崖的天籁(自然的声音)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了。于是我就想:我的感觉是鹇的。如果我把这种感受与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的。那就写出来看看,这也是到了非交卷不可的时候了!”

就这样,足足憋了10多天后,他把歌词写出来了。但是否就能通过,他没有很充足的把握,“因为这首歌离上甘岭太远了表面上看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没想到沙蒙导演来了后,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最后一拍大腿:“行,就它了!”“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放心啊。摄制组里其他人会不会同意呢?”乔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又点了根烟,“一天无事,第二天沙导演拿着稿子又来了,我心想:‘坏了。’这时沙蒙就说了:‘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我也很慎重其事地考虑,好久没吭声,不断琢磨:用‘万里长江’‘长江万里’也可以,气势也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的范围内还算少数。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最后沙导演同意了我的看法……”

这首歌经过刘炽谱曲,又请郭兰英演唱,并在当时录音条件最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间塌台当时就把它作为一般歌曲(非电影插曲)播了出去,没想到立刻就流行起来。后来到电影《上甘岭》播映时,很多人都会哼唱了。

写这首歌曲时是1956年,战争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乔羽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夜色阑珊,采访即将结束,应我们的要求,乔老右手打着节拍,轻声唱起了这首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歌声带着热泪,饱念含深情,在歌声中,乔老的那段话仿佛又响在耳边:“声愿军歌曲是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我认为,这类作品代表我们文学的方向,将来的文艺作品应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因为中国在前进,在迈向新世纪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有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

选自《中国文化报》

《上甘岭》

在抗美援朝刚刚结束时,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便开始拍摄故事片,长影厂编导林杉、沙蒙等人三次赴朝慰问,于1956年拍摄完成电影《上甘岭》,他们历时2年采访了几十

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官兵,记录下20万字的笔记,把志愿军在上甘岭惊天动地的艰苦经历呈现在银幕上,以艺术家高度的概括才能,通过一个连队在主峰的战斗——八连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转入坑道和最后反攻,以23天的战斗表现了惊心动魄的上甘岭之役。影片中高宝成饰演的英雄连长张忠发,哈尔滨人刘玉茹饰演的卫生员王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敌方出现,一群志愿军和一个女兵的《上甘岭》中不乏精彩的场面,严重缺水的坑道里,一个苹果,在伤员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一排长讲起“望梅止渴”的故事;卫生员王兰为伤员们唱起《我的祖国》,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中,战士们在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张忠发用军帽扑住一只松鼠,身处绝境的战士们把松鼠一直喂养到大反攻胜利,又把松鼠放回大自然;不仅充分表现了志愿军官兵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宽广胸襟,从电影的节奏上讲,也给观众以张弛有度、绕有风趣的审美感受。通讯员杨德才为了大反攻的胜利,用胸膛顶着爆破筒爆破敌人的碉堡,表现了人民战士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2462005-11-04 16:50:55
好. 谢.
快乐2005-11-06 16:03:59
稀有珍品!!!怎么能down下来;我是新手,谁能给说说??
某部潜水员2005-11-06 23:02:14
downloa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