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f2006-07-08 05:27:02


莫札特"Jeunehomme"钢琴协奏曲第9号 联播

Mozart Concerto for Piano No 9 in E flat major, K. 271


The Piano Concerto No. 9 "Jeunehomme" in E flat major, K. 271,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was written in Salzburg in 1777. Though he wrote it when he was only 21 years old, it is regarded as Mozart's first great masterpiece because of its originality. Alfred Einstein dubbed it "Mozart's Eroica."

The work has been known as the "Jeunehomme" Concerto for a long time. It was said that Mozart wrote the piece for a French pianist "Jeunehomme" when she visited Salzburg. But scholars couldn't identify the woman for whom he actually wrote it. Recently, the musicologist Michael Lorenz proved that the woman was actually Victoire "Jenamy", a daughter of Jean George Noverre, a famous dancer who was one of Mozart's best friends.

The work is orchestrated for solo piano, two oboes, two horns, and strings (violins divided into two, violas, cellos and double basses). It starts with the orchestra playing for 1 measure, before the sacred piano comes in.

It consists of three movements:

1) Allegro, in E flat major
2) Andantino
3) Rondo (Presto

The first movement which opens with the solo piano is written in an unconventional style: it might be called as a pioneer of Beethoven's Piano Concerto No. 4 or 5. Mozart wrote two cadenzas for this movement.

The second movement is written in a minor key. In Mozart's piano concertos, there were only five pieces which second movement was in a minor key (K. 41, K. 271, K. 456, K. 482, and K. 488). Mozart wrote two cadenzas for this movement.

The third movement which opens with the solo piano is in a great rondo form. The sudden introduction of a slow minuet in this movement can be regarded as an allusion to the dedicatee's father, the dancer Jean George Noverre.


【协奏曲】

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 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协奏曲,舒曼将自己这样的作品称为“小协奏曲”,以及乐章更多的协奏曲。

维瓦尔蒂按照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模式确定了协奏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但是在他那里,三个乐章几乎是等长的。到了莫扎特那里,虽然他的协奏曲仍然是三个乐章的,但是明显是类比于交响曲的套曲格式确定的,同样强调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那里,协奏曲形成了固定的乐章配置。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戏剧性的。一般没有引子,直接由乐队进入呈示部。呈示部有两个,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在再现部接近结束,收束的时候乐队暂停,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华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时因为演奏者过于炫耀,会脱离原曲的风格,所以从贝多芬开始,一些作曲家也会预先写好华彩。

第二乐章一般为三部曲式,常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急板,欢快而富有技巧,常为舞蹈性质或节日欢庆性质。 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的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像中提琴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相对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第20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0, KV.466).

【莫札特】生平简介

莫札特(1756年—1772年)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神聖德國一個封邑的首都,父親雷歐波得•莫札特(1719年—1787年)是一位身負宮廷樂師知名的德國作曲家,母親為 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 Maria-Anna(暱稱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為「上帝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文的 Gottlieb,義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札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札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札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风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札特年僅十二歲。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義大利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從1769年至1773年,莫札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經典的《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和《魔笛》。由於莫札特合聲與多重聲部的專長,使這些成為經典鉅作。在義大利他結識了馬蒂尼,並且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剌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札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他最後的与 Lorenzo da Ponte 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皇帝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札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海頓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札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 Schikaneder託他寫一齣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札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這部作品於9月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札特最後一齣歌劇。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们猜想或许他想让他的朋友们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许想将著作权据为己有。因疾病和贫穷而衰弱的莫札特,还必须面对工作的重负, 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为波希米亞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创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 KV 621),而且必須於三週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札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 « Neukomm » 的集成版只于1819年在里約熱內盧演奏,之后就被人们忘记了。第二次演奏于2006年3月10日 在 Liévin 为纪念 Courrières 矿难而进行。

人們不能只用單一的種類來區分莫札特的作品。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宗教音樂……都是他涉獵的範圍,莫札特全方位地嘗試各種可能,每一種 音樂種類、每一種音樂形式、每種樂器,使得作品最終能更改完善或重新譜出更加完美的成果, 因此,莫札特是多產又多變的天才。一生創作20多部歌劇、40多篇交響曲、29曲室內樂、20首宗教音樂,以及為數眾多的奏鳴曲和協奏曲,總計在短暫的35年中留下了625部作品,而編號K. 626為最後一部的作品也正好就是未完成的安魂曲。







音乐来自上传。作者生平及作品简介综述于网络资源。

谢谢光临!

KSF 07/07/06

鸣谢

www.ameribiomed.com



KSF2006-07-08 05:27:27
Mozart’s “Eroica”特别慰问肖兄。
KSF2006-07-08 05:27:52
“Mastery of orchestration”, “Stupendous Innovations” and “N
shutong2006-07-08 05:39:18
莫札特---琴协奏曲奠基人!非常喜欢,谢你KSF!
ksf2006-07-08 05:44:09
听后总是回味无穷!
微笑的鱼2006-07-08 06:42:35
谢谢KSF古典乐分享!我在门槛外边听,有链接吗?
ksf2006-07-08 07:10:33
下载
微笑的鱼2006-07-08 09:09:44
十分感谢KSF!
林贝卡2006-07-08 10:56:06
Classic, enjoy it...
书童2006-07-08 12:40:44
钢琴协奏曲奠基人!
肖萧2006-07-08 13:02:04
顶KSF兄的莫扎特音乐精品,感谢KSF温暖的慰问!
Stiella2006-07-08 16:06:13
谢谢, have a nice weekend
lli_go2006-07-08 19:02:03
谢 KSF 分享. 周末愉快.
夕阳箫2006-07-08 19:56:03
继续顶小k的Mozart系列!
ksf2006-07-09 03:04:22
高兴朋友们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周末愉快!
Sweetlife2006-07-13 03:14:06
分享了!
patrick1002007-03-10 15:41:08
回复:继续顶小k的Mozart系列!
patrick1002007-03-10 15:42:45
回复:回复:继续顶小k的Mozart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