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here882007-05-14 02:55:02


琴弦上的人生
——有感作曲家陈钢及其《梁祝》

by nowhere88's 哥哥


前些日子,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观看了作曲家陈钢老师坐客艺术人生的专访节目,视听其音容笑貌,琴弦人生,颇感亲切。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听着他的曲子长大的,而且现在还在经常听。
陈钢的名字是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成名的。1959年,24岁的他,在上音乐学院大四和品尝初恋的甜蜜时期,与何占豪一起完成了这部蜚声中外的《梁祝》。作品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自然而又巧妙地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协奏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音画形象,表现出了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抗争。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视听评析《梁祝》,其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造型逼真,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感染力很宽,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而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其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或许是对《梁祝》最好的评价。
望着电视画面中娓娓而道的陈钢,我知道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陈钢从小就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10岁即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14岁入部队文工团当兵,后来有机会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
回头看岁月,《梁祝》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陈钢告诉我们,《梁祝》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的结果。要知道当年正处在大跃进的狂热时代,音乐创作有一个民族化、群众化的原则方向,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俞丽拿等人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其提出了三个创作主题:第一是大炼钢,第二是女民兵,第三才是何占豪提出的《梁祝》。由此可见,《梁祝》的主题是和当时的时代主题是相违背的。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中,陈钢寻找到了属于人类的爱这份真情真心,其从天真、纯情角度发现了它,并用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描述了它。按照陈钢自己的话来说,换成现在,作曲经验丰富反而不会有其当年那种创作灵感,因为功成名就的他却缺少了少时那一个“纯”字,而这个“纯”字,正是这部作品一举成功的内涵底蕴。是啊,洁白的纸面,可以用来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纯洁的心灵,心底的歌唱,可以奏出最美最动听的乐章。当然,用“爱”来触及人类的内心世界,更是这部作品使人动情动心之处。
有一年,据说有位西方国家的首脑来中国访问,周总理陪同其听了这首曲目,当被问到这首曲目的创作思路和主要内容时,演员和翻译一时“卡壳”,周总理马上转换话语,一语中的:“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方顿时豁然开朗,连连点头。翻译中应遵循的信、达、雅,在此时此处真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年,在上海读书的我,经常会走过路过上海音乐学院那条幽静绿荫的马路。我感到,只要到位于汾阳路上的上海音乐学院门前走一下,哪怕不入内,也会不由自主地闻到这座音乐殿堂传出的艺术芳香、感受到像陈钢等大师手中的音符旋律在激情四溢、在光芒四射。我记得1986年深秋,《梁祝》的首演者俞丽娜和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来我们上海中医学院演奏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当时在条件简易的大礼堂中,座无虚席,连走道上也站满了人。随着琴声的奏响,那时而旖旎轻快、时而哀怨凄凉、时而悲愤欲绝的音符从俞丽娜的手中如泣如诉、如歌如唱、如痴如醉地穿梭过来,飞越过来,直达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坎。每当乐曲进入细腻之处,特别是几处“泛音”的表演,我感到此时此刻,仿佛连人们的呼吸喘气声都能听到一般,真是宁静如水,清澈见底……。散场后, 我在簇拥的人流中,还分别请这两位音乐大师签了名留了念。
除了《梁祝》之外,陈钢还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红色小提琴的经典作品。如《金色的炉台》、《洪湖随想曲》、《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清水江恋歌》。陈钢作为红色经典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两代甚至几代人。诚如陈钢自己所述的那样:“红色,是花样年华时的一抹朝霞,也是蹉跎岁月中的血色浪漫,更是我们心中永远开不败的玫瑰”。
陈钢的琴弦艺术,不仅熏陶影响了小提琴后起新秀吕思清、李传韵等当代名人,而且还鼓励了不少困难中的人们。记得还有一则与小提琴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 一个因工伤而失去双腿的炼钢工人,在悲观甚至是绝望时刻,是小提琴音乐——《梁祝》和红色经典,给了他神奇的力量,使他自学成才,并考上了工程师。可见,是音乐给了他“双腿”,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又重新迈开了“双脚”;是音乐给了他勇气和智慧,使他在人格上又重新站起来了!
针对现在社会上学习钢琴的培养模式,陈钢认为,钢琴家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艺术家、第三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可见,钢琴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文化思想、有精神理想的人。而现在钢琴音乐考级往往是将其顺序倒过来了,如单从钢琴入手,是成不了大师的。当然培养一点音乐兴趣则是另外一回事了。说到此,陈钢还教上我们听音乐的绝招:这就是要用三只耳朵听,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
陈钢谈到音乐的教育模式及人文背景时,特意谈到了傅雷对傅聪的私塾教育一事。傅聪是在傅雷严谨的家教、在背诵李(白)杜(甫)白(居易)诗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钢琴大师,可以说诗乐合壁,渗透到了傅聪身上的每一个艺术细胞。傅聪所演绎的肖邦有中国的诗情画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之韵律自然而然地顺着他的手指流淌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里面。傅聪很早就能获得国际肖邦钢琴作品大赛的大奖,便是其最好的说明。
陈钢的业余生活、兴趣爱好也是丰富多彩的,较之他的专业来说同样毫不逊色,因为他还能称得上是一位能工巧匠、电脑新秀、针灸医生。说起针灸,则有过一段惊奇的治伤故事。当时他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上海音乐学院同一幢大楼工作,但周小燕居高临下,因为作曲系在二楼,而声乐系在三楼。有一次,他看到周小燕一拐一拐从三楼下楼梯,寻问后方知其左脚扭伤肿胀疼痛,于是,毛遂自荐的陈钢,要为其治伤,并问其介意不介意,周小燕一口答应让其一试,凭着他学到的一点中医循经取穴、左病右取的本事,就一针“歪打正着”,不仅使周小燕伤痛立竿见影,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还医好了其13年的腰痛顽疾。真神奇!中医就是博大精深!陈钢回忆着又笑道:当然,现在追究起来恐怕要属于“非法行医”了。
往事如梦,岁月如歌。年过70的陈钢风趣地说,“我不服老,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我的音乐还活着,我不会老;我还有一个年轻的太太,她也不允许我老”。我知道,陈钢的太太是一位护士,她非常热爱她丈夫的事业,尽管从事不同的专业,但音乐架起了他们俩通往对方心灵深处的桥梁——14年的爱情和生活。
是啊,从陈钢老师手中谱写出来的一个个动听的音符,是永恒的旋律!是难忘的记忆!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苏州家的小区 : 来源: 灵灵妈
•  星期五了,大家一般是如何过周末的? 我先说.
•  看看你属于哪一类网民 (ZT)
•  沪深股市泡沫急速膨胀 中央出手调控时机已到来(zt)
•  一个华丽生命的坠落---永远不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ZT)
共个鸣2007-05-14 03:22:04
《梁祝》听了很多年,喜欢了很多年,却是第一次读到作曲家的故事!感
johnz0022007-05-14 03:42:45
来世一定去学音乐。
假诗文2007-05-14 03:5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