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妙2004-04-10 02:50:19

竹笛种类与形制(ZT)


竹笛种类与形制:笛子的种类繁多,主要的传统笛有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昆腔”等戏曲而得名。音色较柔和,长度为60厘米左右,内径约为1.7厘米。常用丝线扎成一节节环形,漆以朱色或黑色,或雕以龙凤,垂以红线条结,这是从元朝开始流传的形制。常见的曲笛有12孔。正面8孔为吹孔1,膜孔1,按音孔7;背面4孔为基音孔2、辅助音孔2。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其形制与曲笛大同小异长度约为40百米,内径约1.3厘米。梆笛音色较曲笛刚健明亮。另有比曲笛高八度的高音、十二调套笛,接半音排列的十孔与十一孔笛、便于转调的加键笛、比曲笛低八度的低音大竹笛、音域可调整的口笛、多支不同音区的笛子所在一起的排笛以及在一支笛上有两个吹孔的双管横笛等。竹笛的不同长短形制,近代用不同的调名来指称。其命调方法是:以第3孔的音名人作为调名。例如第3孔所发的音为d2,就称为D调笛。一支笛子可吹出7个调。上、尺、工、凡、六、五、乙是中国工尺谱的唱名。相当于近代唱名do,re,mi,fa,so,la,si,转调后的音位变化,通过指法改变或按半孔的技巧来得出,这种转调的方法,宋朝时就已经很完整。材料:制笛的竹材,有白竹,笛竹,苦竹等。此类竹子节长皮薄,内径较规则,阴干后烤直,去竹青,色白如霜。据《乐书》记载:“翦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即指此类竹子。故吹笛又雅称为喷霜。凡制笛用竹,要求内径圆,一节制笛一根,两头粗细之差不超过0.2 ~0.3厘米,质地要求细密,一般以生长5~8年的竹子为佳。制成后上漆并以环状的线圈,这不公是为了坚固和美观,对音色也有利。此外,还有紫竹、湘妃竹、凤眼竹、红竹、玉屏竹等皆可制笛。紫竹多节,色乌紫有光泽;湘妃竹、凤眼竹、红竹等,表皮美丽,质地细密;贵州玉屏竹,光洁如玉,制成的玉屏笛,富有工艺特色,为观赏珍品。凡属管径规则,粗细合度的管子,无论金属、竹、石、木、骨、塑料等皆可制笛。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并有许多文物流传至今。笛膜的材料合适与否,贴膜技术如何,对竹笛的音色颇关紧要。笛膜的材料有竹衣、苇衣、葱膜等,最合适的是苇衣。笛膜过老则音色闭闷,过嫩则容易破裂。贴膜技术有3忌:1忌油污、2忌纹路粗,重叠而不匀、3忌过松或过紧。笛的历史:中国竹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有“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湖北随州曾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的横吹篴,开6孔,形制与笛相似,只是一端封闭。《旧唐时》载,横吹竹笛来自羌人,从西域传入,汉武帝时丘仲等人将羌笛加以改造,制以7孔,长2尺4寸(约80厘米)的横笛(《风俗通》)。魏晋时,横笛已作为横吹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隋时笛已有12孔。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模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笛的演奏技巧:笛子以两手横持按孔,靠嘴、唇、舌控制气息而吹奏。其主要技法和效果如下:
1、控:通过气息的控制,使音量发生变化;
2、气变音:通过气流速度及方向的变化,使音升高或降低,幅度可达半音;
3、循环换气;鼻吸口吐同时进行,使气流长吹不断;
4、气震:指震,气流通过胸腹或手指的震动,产生有规则的波音;
5、气冲音:气流强烈而短促的冲击,发出强断音:
6、泛音:通过口风的控制,发出基音的分音;
7、叠:通过手指的急速动作形成很快的倚音,似乎和本音叠在一起;
8、历音:极怜惜的音阶上下级进;
9、滑音;
10、颤音:中国竹笛有一些特殊的颤音,产生特殊的音响效果;
11、叉口:按半孔及用指法变化的方法便音升高或降低;
12、跺音:强烈的气冲音和急速的指法拍打相结合而产生的音;
13、打:手指在音孔上拍打,有时和气息配合,有时单用手指打出声音;
14、吐音:用舌头的动作,使音短促。吐音分为轻吐、单吐、双吐等;
15、花舌:即用舌头打嘟噜的一种吹法;
16、喉音:喉部震动发声。曲目:古代笛谱多已失传,仅留10余首见于文献记载。明清以后,大量笛曲都以戏曲曲牌形式流传,主要有:《柳摇金》、《傍妆台》、《朝天子》、《万年欢》、《春日景和》、《小开门》、《八板》等约100余首。此外尚有大量乐曲,在民间吹打乐中得到保存,如:《步步高》、《桂枝香》、《满庭芳》、《玉娇枝》、《浣溪纱》、《浪淘沙》等。1949年以后出版了大量笛子独奏曲,涌现了许多笛子演奏家,都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如冯子存的《喜相逢》、《五梆子》;陆春龄的《今昔》、刘管乐的《卖菜》、《荫中鸟》;赵松庭的《早晨》、《三五七》等。比较著名的传统曲目还有《百鸟音》、《黄莺亮翅》、《鹧鸪飞》等。



《味道》


下午茶点心2004-04-10 11:17:18
谢丹妙介绍,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