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落的秋叶2009-02-24 19:07:49
Beethoven's Triple Concerto by Daniel Barenboim, Itzhak Perlman and Yo-Yo Ma





Brahms 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Cello: Antonio Meneses
Violin: Anne-Sophie Mutter

Berlin Philharmonic
Herbert Von Karajan





 贝多芬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乐队而作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号)与那些具有反映历史重大题材与博大精深充满人类至爱、每个音符都迸发着思想火花的交响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首《三重协奏曲》创作于1803年,贝多芬在写作他的《英雄交响曲》的同时, 为取悦于他的一位贵族学生,同时也是他的主要经济赞助人鲁道夫公爵而创作。这位鲁道夫公爵曾经当了贝多芬20多年的钢琴学生, 在此期间他曾经给予过贝多芬以极为丰厚的报酬与物质资助, 从而使贝多芬能得以减轻生活的重负而专心从事作曲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的惊世骇俗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讲, 鲁道夫公爵的善举确实值得称颂。贝多芬为了感谢公爵,遂决定创作一首作品题献给他以示回报。但运用什么体裁写作使贝多芬大伤脑筋, 虽然当时公爵已做了贝多芬多年的学生, 但据资料证实, 鲁道夫公爵的琴艺仍属极为一般。贝多芬为了让这位特殊的学生能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具有显山露水公开上台演奏的机会与能力, 于是在反复思量后便决定采用以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进行音乐创作。

  《三重协奏曲》是贝多芬运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件乐器的组合与交响乐队相对置形式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 贝多芬将室内乐纤细温暖的重奏形式与大型的具有磅礴气势的交响性协奏曲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新形式。虽然这一形式并非由贝多芬所创立, 并且这首乐曲的艺术成就和音乐价值在音乐史上也不能算做是经典之作, 但是它的问世及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 却为以后的浪漫主义创作拓宽了思路、树立了典范。

  贝多芬选用三重奏协奏曲的形式来写作道理很简单, 如果依照传统的形式由钢琴家主奏, 乐队协奏的套路来写, 鲁道夫公爵的琴技恐怕实难招架, 但是如果以三重奏的面目出现, 只要钢琴独奏的分量不要过重, 相信他还是能够胜任的.为了能让这位公爵过一把演奏瘾, 而且音乐听起来还能唬得住内行人的耳朵, 于是贝多芬便别出心裁地写了这首组合奇特的三重协奏曲, 其中钢琴部分是最为简单的, 而小提琴与大提琴声部的演奏则正相反, 技巧艰深、复杂, 一般水平根本无法演奏, 从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贝多芬用心之良苦。如果仔细琢磨,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在这首协奏曲中没有通常的华彩乐段, 这在当时风行的演奏中必定要有器乐家大展其绚丽技巧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也是由于贝多芬怕华彩乐段使鲁道夫公爵尴尬, 故而索性不写。为了能让公爵在演奏中享受到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而不是你来我往互相配合彼此呼应的重奏平等合作关系, 贝多芬又煞费苦心地以二重奏的效果来处置这三件乐器的水平对置。他在写作中独具匠心地将钢琴单独为一声部, 小提琴与大提琴二者合为一部的安排, 在音乐表现中就形成了二重奏的结构, 这样, 钢琴就有不少的独奏乐段得以傲视群雄, 尽情地自我表现。其实, 这样的布局虽在构思时曾让贝多芬大伤了一通脑筋, 但是在写作时却又相对简单了许多, 因为如果要三种乐器等同对待, 那么每件乐器单独呈现的机会就要求是对等的, 那样或许音乐非常好, 但是鲁道夫公爵却无法演奏。如若公爵无法演奏, 写作此曲不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贝多芬为了既能遮掩鲁道夫公爵的演奏缺憾, 又不让乐曲听来技术过于简单, 于是他便来了个重心偏移, 将钢琴演奏技术不足的份量统统强加给了小提琴与大提琴使之得以弥补, 特别是大提琴声部, 为了要能让大提琴的琴音不被乐队及两位重奏乐器压住, 贝多芬还特意在写作时将大提琴的音域置于高音区, 这样演奏上的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许多, 真是代人受过啊!

  尽管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 所有的中心环绕都是为了能取悦于鲁道夫公爵, 但不知为什么当乐谱于1807年出版时, 扉页上的题献却是罗伯科维奇侯爵而非鲁道夫公爵。另外在1808年的首演时, 鲁道夫公爵也没有出现, 其中的原由我们现在已无从查考, 但事实上从这首作品首演失败之后直到贝多芬去世这19年间, 这首《三重奏协奏曲》就不曾再被演奏过。即便在今天,贝多芬的录音制品比比皆是的唱片市场中, 这首作品的录音也不是很多。

  [b]该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在表达上常由大提琴奏出主题,小提琴协奏,增强幻想情调,钢琴则以简单的技巧保持高贵的气质。这个乐章末尾有华丽的急板尾奏。第二乐章:慢板,降A大调,类似间奏曲风格,小提琴充满抒情气息,而钢琴给予清澄的伴奏。第三乐章:波兰舞曲般的回旋曲,其主题具有波兰舞曲节奏,结尾独奏乐器群与管弦乐以华丽的交相竞奏推向灿烂而辉煌的气氛而结束。


  众所周知,勃拉姆斯与19世纪杰出的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友谊深厚,这不仅是因为约阿希姆曾经为勃拉姆斯所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咨询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且这首作品还是在他的演奏之下而成功的。早在这许多年之前,勃拉姆斯还是默默无闻的时候,有一次,20岁的勃拉姆斯与匈牙利的小提琴家雷米尼组成了二重奏在作巡回的演出。在一次音乐会上由于钢琴破旧,怎样调整也是总与标准音高低半度音,开演在即,于是勃拉姆斯便凭借着他的才智,在为小提琴伴奏时进行了即席转调,弹高半度音,从而完美地与雷米尼演奏了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音乐会演出时,约阿希姆在座,当他得知此事以后,对勃拉姆斯的才华推崇倍至,于是便将勃拉姆斯引见给了音乐界的前辈舒曼和李斯特。后来在舒曼与李斯特的大力推崇下,勃拉姆斯才得以进入了音乐圈。

勃拉姆斯的性格含蓄内向,在曲风方面倾向于古典的风格,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一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可以说篇篇皆为上品。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的友谊深厚,约阿希姆既是他的益友,也是他的良师,两人的友好情谊长达30年之久,但是后来两人却由于一件事情险些翻了脸。那是1880年,勃拉姆斯发现与他交往多年的约阿希姆近来越来越有些心理上的变态,他常常无端地指责他的妻子阿玛丽与勃拉姆斯的出版商希姆罗克之间有着不正当的关系。作为朋友,勃拉姆斯深知约阿希姆的猜疑是毫无根据的,他的妻子阿玛丽是无辜的。但不管勃拉姆斯怎样从中作着各式的调解,似乎都无法使约阿希姆减除妒嫉的心理。于是勃拉姆斯便给阿玛丽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在信中他写道:"我向来知道你所遭遇的困难,首先让我告诉你,我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你丈夫的想法或话语,因为你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会那样做。我一直对你满怀着同情,如今因为与你相处过,我更完全站在你这一边,我多么希望能为你们的和解作出点什么。然而你也应该看得出来,即使我与你的丈夫有着长达30多年的友谊,即使我对约阿希姆敬爱和欣赏,即使艺术将我和他连接在一起,但我和他的交往仍然总是十分地小心谨慎,以至我很少和他长久或是密切地相处在一起,也从来没有想过和他同住一个小镇上,或者定下来和他一道工作。现在我也告诉你,而且比你更早就知道,约阿希姆是以怎样一种令人不悦的怪异方式折磨自己和他人,这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程度。就如同我已无数次告诉过约阿希姆一样,我认为而且相信他严重地误会了你,并且衷心地希望他能放弃那些可怕而又错误的幻觉。"勃拉姆斯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一方面消除约阿希姆的猜疑,另一方面是使他们夫妻二人和好如初。但是不想最后夫妻二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好转,而且还闹到了法庭。在法庭上阿玛丽将勃拉姆斯写给她的这封信公布于众,以其为旁证来证实自己的人品。但为此,约阿希姆大发其火,从此便断绝了与勃拉姆斯的来往与联系。

虽然两位相处了30余年的朋友至此不欢而散,但是约阿希姆在此后的一些音乐会上仍然在继续演奏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因为他懂得勃拉姆斯音乐的价值。两位朋友的友谊来往虽然中断了,但是他们彼此还都非常惦记着对方在事业上的进步与发展。

1887年,勃拉姆斯准备创作一首弦乐协奏曲。最初他想写成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又想将其写成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但是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勃拉姆斯都深感自己对弦乐器的了解不够深入。虽然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前曾经无比地辉煌与成功,但那时因为是有约阿希姆在做他的技术顾问与指导,所以就使他得以顺利地完成。现在却不同了,自己和约阿希姆友谊中断,没有人能来帮助自己在一些具体的弦乐演奏上提供咨询,因此勃拉姆斯很苦恼。随后勃拉姆斯给舒曼的夫人克拉拉写了一封信,向她讲述了自己心中的郁闷。克拉拉很快给勃拉姆斯回了信,在信中她说,希望勃拉姆斯能和约阿希姆重修旧好,这样无论是对他个人或是对事业,都有好处。勃拉姆斯听从了克拉拉的劝告。于是在1887年的7月,他便给约阿希姆寄去了一个明信片,投石问路。在信中勃拉姆斯写道:"我近日要创作一首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协奏曲,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需请你合作,不知意下如何?"约阿希姆在收到明信片以后,便很快地复了回函,他在信中表示,非常乐意合作,于是一对朋友又重归于好了。

勃拉姆斯在约阿希姆和友人的帮助下,很快便完成了《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的创作,并且于1887年的10月18日在科隆举行了首次公演。当时的首演是由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勃拉姆斯亲自指挥。勃拉姆斯在这首作品编号为102的二重协奏曲中,力求体现的是一种内在、深刻、含蓄的美感。第一乐章开始时,先由大提琴以其较低沉的音色奏出有狂想性质的乐段,乐思在经过发展之后,独奏小提琴加入进来。随后,多彩的二重奏便表现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精彩。它们时而与乐队交替,时而又游离于乐队的协奏之上,就像一对海鸥在海浪中飞翔嬉戏一般,自由自在。第二乐章音乐旋律优美,但却带有几分忧伤和暗淡的色彩。小提琴与大提琴重奏的美感体现出勃拉姆斯对约阿希姆友谊的深情描绘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音乐旋律充满了匈牙利回旋曲式的叠句特征,它以一种难以抑制的欢乐情绪在大提琴上奏出。随后小提琴也加入复奏,最后全曲在一种急风暴雨般的热烈氛围中辉煌结束。

勃拉姆斯将这首作品题献给了约阿希姆,在总谱的扉页上勃拉姆斯这样写道:谨献给约瑟夫·约阿希姆。此作品系为他而作。

当您了解了这些发生在音乐后面的故事之后,再聆听勃拉姆斯的这首《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时,是不是就更多了一层感觉呢。

  
  









小乐乐2009-02-24 19:11:23
精彩!沙发~~
漂落的秋叶2009-02-24 19:30:05
谢谢小乐乐,喜欢你的名字,祝你每天快乐。
Forever_Young/2009-02-24 19:47:28
每个优秀的作品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怀念而精彩的故事!大顶秋叶好贴!这里比较喜欢听第二首!
beautiful-2009-02-24 20:36:42
顶秋叶好帖好介绍!
漂落的秋叶2009-02-24 21:07:06
感人的故事也需要有听众,只有知音才会觉得故事精彩。
漂落的秋叶2009-02-24 21:13:09
多谢喜欢,问好beautiful.
johnz0022009-02-24 22:43:51
都是顶级录的演奏。比较更爱听 Double concerto
漂落的秋叶2009-02-25 20:41:35
同感,问好二世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