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y20092010-03-11 05:43:50



感怀音乐诗人肖邦


静谧的夜晚里,在世界某一个角落中,时常飘流出恬静,缱绻的小曲。那音色纯净,轻柔,仿佛一群小小的萤火虫,在夜间飞舞,交错着闪烁着淡淡的光,如同那点点的装饰音,散发出乡间的清馨。

黯淡的夜空,缕缕柔和月色笼罩着那诗人的单薄的手臂。他的指尖轻轻的触按着键盘,婉约,忧柔的斯拉夫音符从典雅的合声中缓缓舞出。每到了音乐的缓慢之处,诗人的呼吸仿佛在中音节拍的休止处间,可以隐约而闻。

那些个轻巧纯熟的玛祖卡舞曲,在那些带有民间音乐轻快与一些略微错位的节拍的舞曲中,自然流露着游戏一般灵活与捉摸不定,呈现出了那些童年的回忆,清晰地如同昨天离开故乡时留恋的心情。远处的波兰,你那温厚的民乐,摇篮曲般地安抚着思恋你的游子,滋润着他的心灵。他已将你轻弱的音韵,静静地留在了洁白的谱纸上。

这个夜晚的音乐,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个地方,那是很多角落里回响的青春的余韵,留下了的生命的歌。它的主人,就是那终生用生命去谱写着对远方祖国之情的诗人---弗雷德里克.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一)

一个早熟的天才,一位爱国的诗人,用他生命的曲子吟诵着对故国的思念。当沙俄的士兵如马蜂般涌入祖国那完整无缺的躯体时,他只有在琴上,用那细弱的声音表露自己的愤慨,焦虑,哀怨。故国的朋友,你可曾听到他音乐中的抽泣,与那低沉的叹息?一望无际的边陲线,被汹涌的浪潮冲去,在海滩上留下了一个黑色的印迹。

同样作为多年的异乡人,每当我听到肖邦那连绵忧郁的夜曲,也时常感到了那一起短暂的情绪波皱,隐含着一个诗人永远无法脱离的思愁,舒缓而悠远。 (Op.9, No.1)那音乐永远透露出秋日的沉郁,永远有着一层淡雅的忧愁,诉说着这个音乐家纤细的思绪,那种青年人无意诉说却不经意吐露的怅惘。

他的夜曲,那一片片简洁凝练的三部曲,如同初秋来临的阵阵寒风,照应着那即将来临的萧寂,轻柔地搅动着人们的思绪。又如同中国的短诗,几个句中的意味活化了一幕悲凉的景色,乐曲的回旋欲说还休。 (Op.48, No.2)。有很多细微的感受如小小的波痕,总是在思索中徘徊。在高潮处,常常有一串强烈的感叹呼出难以诉说的沉闷,烁石似的在深夜迸出了瞬间的焰火,随后又很快地聚落到最初的起点。

(二)

巴赫与莫扎特,海顿,这些他前辈的古典音乐家,用那超越短暂情感的声音,洗净了尘世中的悲苦,咏唱着天父的怜悯。它们是医治伤痛的甘泉,超越了人间的喜怒哀乐。而肖邦,却用尘世间情感,表达了那永远的情。那些用音乐赞颂大爱的人,是他音乐结构原本的基础规则的启蒙者,给予了他的音乐精巧的织体。而一个斯拉夫人的灵魂,渴望着自由的调式与动感的表现,即使是最完美的合弦,也是游动的,如同飘荡的风与变化多端的光。虽然,他并不甘心限于那些德国音乐中固定而严格而条理分明的对称结构的形式美中,但那些乐理结构,却在他扩展音域与音律时给了他抒情性音乐更丰富的层次与,更深刻与精巧的创作技法。它们让他在看似任意与复杂中与传统的和谐中找到了平衡。理性的古典赋予了它含蓄与典雅。因此,与他同时代的不少作曲家相比,他的音乐永远脱离了过度的情绪展示,高涨的表情中仍然不失冷静,而在戏剧性与生动中也保持着闲雅适度的气质。

自从音乐的功能从原始的宗教功能逐渐地世俗化,形式自然也随之演变。当人们表面脱离了宗教形式的束缚,获取了人文主义的觉醒时,在精神内部依然未曾彻底脱离宗教信仰的影响塑造。这时产生一种半宗教半人文的艺术创作倾向。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孕育浪漫主义的年代,强调个人表现,理想与诗境,以及情感的深入刻画。

有人说,肖邦的音乐是诗的音乐,乐曲是高度的诗意的提炼。但音乐的诗,其中的意是否可以用以往人们对诗本身的理解来感受呢?文字和音符,同样作为其艺术结构中流动的元素,同样有着因时间的存在而产生的美。文字是具有表现具体而确切的叙述概念工具,而音乐是通过抽象来表现出一种没有具体定义的东西,起初留下来的是感官的印象。它即使依靠于结构,却又包含了结构中所包含的虚无。诗介于具体的叙述和模糊的概念印象之间,而音乐特殊的形式特征又给予了诗的意韵的表现空间。肖邦的音乐所处的年代的美学特点中,也正给予了他创作抒情诗一般的音乐的沃土。

政治的风云变幻,滋生了民族浪漫主义。这一时期的音乐中,民族激情主题成为了创作的动机,却仍旧带有着脱离世俗的信仰蕴涵。民族浪漫主义的创作来源很大部分来自于乡土根源。音乐家自幼耳濡目染,很自然的从民间的音乐中吸取了养分。两者在肖邦的部分音乐作品交织为一体。因此他人格化的世俗性质音乐中,他的大至叙事曲,小至前奏曲,也常带有一份敬虔。它与作曲家对民族的挚爱融和着,其境界自然而纯朴。

在波兰当时的危机中,作为一个他乡异客的肖邦,正处于青年时代,而然容易有从乡愁中获得动机。波兰的曲调,民族的诗题,爱国的激情与浓郁的乡愁,这些给予他的音乐叙述悲壮与忧郁的特征。(g小调叙事曲, No.1, Op.23, 前奏曲 Op.28 No.24)。而这样的哀伤是从每个音律中构造而来,透露出来的是来自音符内部组合的色调。

而他愉悦心境下产生的乐曲中却又不乏细腻与绮丽的篇章,令人感叹世上竟然有人可以编织出如此层次丰富微妙的音色。音乐家舒曼曾比喻那些“歌唱性的和声”似由一个音符牵引着一波波的海浪般的分解和弦翻卷而来。肖邦用自己的记忆,描绘出多幅的故国朦胧的印象,他们不同于李斯特或德彪西具体的景象,或是舒曼的故事,而有着更纯粹的歌的特质,更似那水面流离荡漾的倒影。 (Barcarolle, Op. 60)

(三)
如同他的音乐一般,他精神敏锐,体质孱弱,气质上多愁善感。当俄罗斯帝国侵入波兰的时候,他曾经极力希望回到祖国参加战斗。可很多人劝他留在海外,用自己的艺术去反战。在极度的焦虑中,体弱多病的音乐家产生了众多的史诗般的乐曲,作了一个历史的见证。

多年旅居外国的肖邦,曾经一直将一个盛满了波兰的泥土的银杯带在身旁,那是当他离开波兰之前,他的老师为他饯行时送给他的礼物。而在他临终之前,他嘱咐了他的姐姐,要将他的心脏带回波兰。他去世之后,人们在法国埋葬着他身体的棺材上撒上了这真贵的祖国的泥土。这培植了他的音乐的土壤,也埋葬了曾经为它跳动的心脏。

无论是他的死去的肉体,离去了却依然留在他音乐中的意念里,那些流传至今的波兰乐曲,都深深地烙印着赤子情怀。不全是来自于单纯的sentiment,而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追寻。一些不需要语言表达的情感,自他的幼年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早已融化在他超越了民族的音乐语言中。而那些作品虽然产生于逆境中,但它其中所传达的音信,却已抚平了历史的伤痕。

多年来,每当听到他的音乐,人们不由得被里面哀伤的气氛所感染,用不同语言的诗意去诠释它的蕴涵。它的语言已经不只是波兰人悲情的凝聚,也不单是属于斯拉夫民族,它成为了世上很多的角落里乡恋者的释怀。


本文写于2009年4月20日


(今年是肖邦诞辰的二百年纪念,借此机会,我于去年春天写下此篇短文作为纪念。首次发表与搜狐读书论坛, 现在发表于此。上面所贴为Vladimir Horowitz所奏的升F大调船歌)
加国音乐2010-03-11 11:49:54
难得的音乐感怀...谢谢分享!
法国薰衣草2010-03-11 18:22:10
写得真好,读一遍都不够, 肖邦的音乐不只是浪漫,诗意,
小笑面虎2010-03-11 23:24:45
一个音乐家被无限美化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