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网事2004-07-20 19:06:02
1819年,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写了一首回旋曲形式的华丽圆舞曲《邀舞》,献给他的妻子卡洛丽内。他详细解释了作品的具体内容:
  第1—5小节:邀舞者初次出现。
  第5—9小节:女子婉词谢绝。
  第9—13小节:男子坚决请求。
  第13—16小节:她同意了。
  第17—19小节:他开始和她交谈。
  第19—21小节:她回答。
  第21—23小节:谈得热络起来。
  第23—25小节:互相非常投机。
  第25—27小节:他请她跳舞。
  第27—29小节:她答应了。
  第29—31小节:各就各位。
  第31—35小节:等待音乐开始时起舞。
  跳舞结束,男子道谢,女子回答,各自离去。
  此作原是一首钢琴曲,1821年6月25日,韦伯在柏林的一次音乐会上亲自演奏了这个曲子。柏林的施雷津革乐谱出版社就出版了谱子,标题页上印着“作曲家在柏林的音乐会上演奏此曲”。
  韦伯去世15年以后的1841年,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在巴黎演出为了迎合巴黎观众的欣赏习惯,歌剧中插进了芭蕾舞,就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请柏辽兹配器。从此《邀舞》成为具有辉煌的管弦乐色彩的乐队曲,流传更为广泛。
  钢琴曲《邀舞》标题形象生动,由序奏、几个小圆舞曲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在序奏和尾声中,低音区旋律表现的是一位绅士,高音区旋律则代表一位淑女。序奏开始后我们可听到绅士向淑女提出跳舞的邀请,而她开始有些犹豫不决,经交谈一番才同意与他步入舞池。中间的圆舞曲表示他们翩翩共舞的场景。在音乐达到高潮时乐声突然停止,这表明舞蹈已经结束。略停片刻后,尾声出现。尾声的旋律虽然与序奏的旋律类似,但尾声部分要短得多,它描绘的是舞后男方领女方步出舞池并向女方表示谢意,女方给予回礼。
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技巧华丽,和声质朴、清新而富于表现力。音乐形象具体生动,风趣。
全曲长近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