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什么?音乐、音响及钓MM 2007.5
当兵的时候,我的上司是个高干子弟,很喜欢古典音乐。在那个大家脸上都是菜色的吃不饱的年代,只有这种人才会有闲情逸致。他常告诫我说,人一定要有修养,音乐、诗词、绘画等艺术品可以提高 人的修养,其中音乐来得最容易。他经常放一些当时罕有的音乐给我(很多是我从没有听过的优美旋律),然后海侃一通,他对我的音乐爱好影响很大。那个悲惨的时代有点爱好实在可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晚12点5分有15分钟的外国音乐,让我觉得前半夜是那么的漫长,睡着后又那么短(早上5点半还要训练)。
我的音乐爱好象个杂食动物,只要觉得顺耳,管他是古典、摇滚、民族的(你听过《小白菜》吗)甚至京剧(我喜欢老生和青衣)我一概都能接受。但平时听的比较多的还是属于古典摇滚的慢一点的那一类,近年觉得 JAZZ 也不错,我也曾经把节奏强烈的曲子放在一起在开车的时候很大声的放,跟着狂嚎也是解压的一个好办法。如果闲来无事,我会把我喜欢的碟子找出来一首一首的慢慢放出来听,尤其在下雨的周末更是无比享受。
《三联生活周刊》有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大概是讨论国人的音乐品位的,我基本赞同作者的观点,只是觉得当时作者也许篇幅有限不能详述。我的这篇就算是延续吧。虽然我日常生活不拘小节,但对听的音乐很挑剔(顺耳不是没有标准),尤其是流行音乐,很多非常流行的曲目我却没有共鸣。
97年第一次出国到美国是走马观花,虽然呆了几个月,但芝加哥、新奥尔良、纳什维尔这些美国音乐传统重地我都没有去,虽然我也知道一些著名乐队,但没有太多的亲身感受。99 年后我在伦敦住了很久,开始体会到不同的音乐气息。大街上的酒吧门前经常会有一些黑板,除了写打折的菜单竟然经常还有大牌明星演出时间表。我看到过的有:ELTON JOHN 、ERIC CLAPTON 、BRYAN ADAMS 、PHILL COLLINS 、BON JOVI 等等。我曾经很以为自己在音乐业余爱好者里属于造诣比较高的,接触过很多西方的音乐。而我第一次去伦敦的大市场CAMDEN TOWN ,那里有一家很大的CD 店。进去才知道是新旧碟都卖,还有胶木唱片。我很艰难的找到了为数不多的我觉得脸熟的歌手(80%的碟不认识),实在是倍受打击。
每个周末的英美 TOP20排行更是让我眼花缭乱,美国和英国的流行风气还是有区别的,有时我甚至觉得西班牙风格的歌手以后会成为世界音乐的主流。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和几个大体育场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歌星的演唱会,现场的感受当然更是火暴。 BON JOVI 的一场音乐会居然有几十万人参加,那种疯狂与陶醉的场面实在让人震撼(我当时很想找一个国内的" 大腕" 来看看)。在伦敦的日子使我认识到音乐的广阔无垠。
听什么?现在还是我常问别人的一个问题,基本上可以知道他的品位。音乐元素的多样化及大家口味的不同引出花样繁多风格各异的音乐类别。 80年代的时候日子还比较苦,即使家里有个砖头录音机,也没有什么可听的。我从来不喜欢邓丽君,刘文正比较对胃口。《春夏秋冬》我至今很喜欢(老刘好像在美国做房地产赚的不少)。当年曾经觉得张明敏还凑合,不过现在再看他实在是太菜了。那个时代大家为了听一些好歌经常听台湾台和澳广台(澳洲广播电台)。我记得其中澳广台有一个主持人叫贾凡,有一次在节目中说只要写信给他就可以获得一个免费的录音带。我的一个同学真的写了一封信寄到他在香港的信箱。录音带当然没收到,倒是警察把他抓走审查了很久,罪名是" 偷听敌台" 。不知道现在大陆还有没有这个罪名,也许已经改为" 非法上网" 了。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我停留在听曼托瓦尼、保罗. 莫利亚、詹姆斯. 拉斯特的阶段。苏芮也是我那时的最爱,但是她的《酒感淌卖无》、《跟着感觉走》、《牵手》等大热门我从来都不喜欢。不过即使是今天,我依然非常喜欢她的《第六感》、《给爱》、《我开始对自己说话》、《飞跃的羚羊》、《心痛的感觉》、《北西南东》,至今苏大姐仍是我华人女歌手中的最爱。现在的歌手似乎没有她的功力了(阿美有点接近),也没有人能写出那么优美的旋律。潘越云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格我一直都很喜欢。张学友是我眼中的真正天王,经久不衰。他的很多老歌创出广东话排行纪录,但脍炙人口的《吻别》我一直没有共鸣。《旧情绵绵》、《每天爱你多一些》、《轻抚你的脸》、《夕阳醉了》、《亲亲》、《忘情冷雨夜》等是我眼中的极品,我进入了唱广东话的时代。说实在话,至今我还是认为广东话的歌比普通话的稍高一筹,毕竟香港人没有经历过要" 颂歌献给党" 的压力。 JACKY 的认真态度让我很钦佩,我认为电影《喋血街头》是他的顶峰。老张去年说绝对不唱RAB道出了我的心声,我觉得RAB是新嘻皮的代表,是音乐的坟墓。96年我曾动过心思开张学友的演唱会,可惜没有成功。老谭的歌很喜欢但觉得比较平均,《梦仍是一样》、《捕风的汉子》、《Elaine》、《雨夜的浪漫》、《朋友》、《痴心当玩偶》比较合心意。我不喜欢刘德华,看到他抱着马桶唱歌就更觉得他没救了。很多人认为黎明要学会唱歌估计要等到下辈子了,郭富城如果是个哑巴只是跳舞大概知名度会更高。我觉得张国荣不如另外一个同性恋--- 老陈,我喜欢他的《对不对》、《浪子心声》、《偏偏喜欢你》、《今宵多珍重》,对热门《一生何求》没兴趣。周启生好像也是同性恋,但是他的《ANNA 》真是千古绝唱,想泡MM的兄弟听大哥一句话,就用这首歌开始吧。那凄婉缠绵的旋律、柔肠寸断的歌词加上非常稀有的知名度,杀伤力很大哦,呵呵。BEYOND 的成名曲《大地》我很喜欢,但觉得《喜欢你》和《真的爱你》更好。可惜了黄家驹!
我是个有故事的人,当然喜欢比较沧桑的歌手。王杰的《说声珍重》,张镐哲的《酒瓶、镜子 30 年》、《北风》、赵传的《不要在别人的肩上哭泣》、《爱要怎么说出口》,卡拉永远OK 。年少弱冠的网友若想" 强说愁" ,听听姜玉恒的《什么时候》吧,或许会来点灵感,做出些深沉惆怅像或许真会吸引MM。他们的大热门我还是不以为然。
张宇和十一郎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不知道,他的歌对我来说字字剜心。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有那样的灵感,故作老道的年轻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同样,热门《用心良苦》、《一言难尽》从不喜欢,我的精选是《曲终人散》、《昨天》、《包围》、《言重》、《圆谎》,没有过感情经历的人大概听不懂我说什么,慎入!小齐的《心太软》下场一样是淘汰,我比较喜欢他的慢歌。周华健的广东话《谁叫我》很喜欢,听懂了也可以放给MM。
达明一派在歌坛一直是不死不活(现在只剩下黄耀明了),实际上他们的功力是很强的,他们二十年前的配器水平现在国内的" 大师" 也许还没有弄明白。《天花乱坠》、《四季歌》是我的最爱,觉得代表作《你还爱我吗》一般般。港台的一线女歌手差别不大,没有十分喜欢和讨厌的,曾经比较喜欢叶倩文和林忆莲。王菲在我心目中没有太重的位置。
大陆的刘欢的确算是有水平的一个歌手,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说崔建和窦唯的形象是单纯和耀眼的(我很讨厌李亚鹏那孙子)。老崔的《游子归》和《假行僧》、窦唯的《靠近我》不朽。《阿姐鼓》的曲高和寡至今没有左右,朱哲琴的确是个异类。我不喜欢大陆绝大多数女歌星," 寡人有疾" 或许是国内艺人的通病。
90年代后期,大陆港台歌坛进入偶像时代,跑调成了家常便饭,一个八度哼哼成为主旋律。听着那些不咸不淡的旋律、无病呻吟的歌词、连哼带念的唱法、再加上像健美操一样上蹿下跳的表演,我觉得我老了。面对谢霆锋的做作,王力宏的大舌头还有周董的木纳(总觉得他和李亚鹏那丫长的有一拼),我只有怅然若失。谁是让人振奋的歌手呢?看着那些新生代歌星模仿痞子阿姆一边摸着自己的裆一边说着歌,觉得不听也罢,或许是我已经被淘汰了。香港的颓势加上大陆、台湾过于商业化的运作毁了有才气的明星,无奈任由满街是" 洗刷刷" 和" 老鼠爱大米" 的叫卖。闲来再看看平板如砥的李宇春,只好感叹恍惚人世生男生女都一样了。
93年,偶然和一位朋友去了红涛家,他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录音主任。和我一样,红涛是个很好客的人,喜欢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他有一句名言:" 大师在台上很冷静,你在台下疯狂。小丑在台上疯狂,你在台下很冷静。" 他给我放了ERIC CLAPTON和EAGLES的DON HENLEY 等人的演唱会,我第一次看到那种冷静朴素的表演,这大概就是我讨厌偶像派的源头。音乐主要是用来听的,如果不得不加入其他的功能,就是一种悲哀。
欧美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广泛了,我几乎没有下嘴的地方,的确也不够资格评论。我只好简单说几个我自己喜欢的歌手的歌, ERIC CLAPTON 是我眼中的大师,他的TEARS IN HEVEN 很不错,但太滥了,更喜欢LAYLA深沉的节奏,雄性化的韵味,RUNNING ON FAITH 、MY FATHER`S EYES 也很合我的口味。DON HENLEY 的有磁性的沙哑嗓音唱出的HOTEL CALIFONIA 非常好,同样的问题是听太多了,EAGLES 的多才多艺和朴素的风格会是我一生的至爱。BRYAN ADAMS 的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也类似,全世界大街小巷都在放。他的I`M READY 、HEAVEN 很不错,我很喜欢DEF LEPPARD 的LOVE BITES ,如醉如痴。我觉得SHOW ME THE MEANING OF BEING LONELY 是BACKSTREET BOY 的顶峰,远远超过I NEVER BREAK YOUR HEART,作为偶像派他们红的时间实在太长了,现在该叫“后街男人”了。如果MM喜欢小斟几杯,调暗灯光放点WILLIE NELSON 的慢歌很适合,尤其是STARDUST 和GEORGIA ON MY MIND 。当然,如果你能再讲解一些WHISKEY 的趣闻会锦上添花。此一刻,你一定能体会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崇高’境界。他的碟是我当年出国带的为数不多的碟之一。ABBA 和BEE GEES 为什么红那么久呢?我一直不明白。有几个西班牙语的歌手为西语歌曲走向世界贡献巨大,像RICKY MARTIN 、ENRIQUE IGLEIAS、MARC ANTHONY。也许将来这种风格真的会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我曾经喜欢过雅尼,虽然很短但却为此和一个天蝎座美女撞出一大段惊天动地的感情,进入我人生的最黑暗时代。鬼子的喜多郎给人很诡异的感觉,有点鬼魅的味道,他的《丝绸之路》的确是非常优美。听过 88 年奥运会的会歌HAND IN HAND吗?韩国的歌星唱的,《亚洲雄风》比着简直就是垃圾。我的背景音乐听起来好像是《泰坦尼克》主旋律的翻版,不过这张碟子是95 年的,显然早过那部电影。
受红涛的影响我开始讲究发烧器材,不慎走火入魔、几近疯狂。 95年我买了一套 DENON 的S1 S10 ,就是大家了解的前后级功放(配YAMAHA DDP1解码器、无氧铜信号线等整套的发烧设备),而这套音响是在分前后级后还分左右声道的功放,是独立的三部分,目前依然声名显赫。音箱是天朗的,总共花了我十万多人民币。虽然日本音响对发烧友来说是一直是很低档业余的形象,但这套DENON 配置还是极为不错的,而且天朗的同轴喇叭至今世界独步,音色极为淳美。然而我当时犯了发烧友的通病---- 无休止地追求完美。每日不思茶饭,总觉得自己的机器有缺陷。一有机会就去看顶级的HI END 的设备,使用美国军用级别的电子管功放、钻石的音箱底座、6N无氧铜白金信号线等超级发烧器材让我百看不厌。无奈囊中羞涩,我一套音响的钱还不够买一个顶级设备的转盘(就是半个CD),终日郁郁寡欢。一日,偶遇香港曾福琴行的少东家罗博士,我向他讨教最佳音响的配制,他哈哈笑道:" 每套组合肯定都会有缺陷,你的设备基本上可以有90 多分,依此得分基本上每增加一分就需要加倍开支,你的耳朵对增加的开支不会有什么太明显的感觉。关键是你要听什么??!!再好的音响如果用来听垃圾依然没有用处!”(当时国内还有很多人喜欢迟志强的《囚歌》和李玲玉的《情歌》)一语惊醒梦中人!虚浮的一肚子青菜屎的人,永远只注重表面功夫!!!
现在我觉得只要是组合在5--8千美金的(我甚至不会拒绝好的二手设备),都可以诠释绝大部分的音色效果。如果你的音响主要用来看电影,还可以再便宜一些。除非你是顶级专业人员,才会对 25赫兹以下低音有需要(那个低音的花费会让很多人吃惊的)。不要只是简单追求大动态的影院效果,喜欢听摔酒瓶、子弹壳、火车跑的效果,那是很低级的要求;淳美、细腻的表现才是更重要的。我现在用的是 DENON 2002年的旗舰AVC-A1SR 功放,配BOSE-901VII 音箱和MARANZ 的DVD ,我觉得可以打92 分,当时总共大概7000 美金,现在应该便宜20%。这个DENON 在放古典音乐时,可以关闭所有的效果装置的电源,它的双电路设计和极佳的芯片组合竭尽纯净。整体音色饱满温暖,加上动态效果极好的BOSE弥补不足 ,虽然没有用超低音音箱效果也已接近完美,我十分满意。99年出国之后有两三年总是颠沛流离,我一直用的是几百块钱的SANYO,吃糠咽菜的日子忍忍也就过去了(知道什么是好的以后实在难熬)。
音响是用来听音乐的,基本过得去之后,听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曾经有一本叫做《CD圣经》的书中说:" 你有《黑教堂》这个碟子吗,如果你没有也没钱买,就借钱买一张吧。" 其鼓惑之言虽甚,却也可以看到软件元素的重要。
古典音乐也是我的主要选项,我非常喜欢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和一些提琴曲。我不喜欢大型的交响乐,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附庸风雅的免强说喜欢那些东西。大概是因为我听不懂吧,因此对贝多芬不怎么感冒。而且直到今天我还是对音乐的制作标准不是很敏感,多数时候DDD和AAD我觉得差别不大。我觉得音乐这种东西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主要是因为阅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各异,你当然有权力说豫剧是最好的或卡拉扬象个做拉面的。不过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盲目跟风。一定要坚持做你自己,不要在MM面前表演最拙劣的一幕。我太太告诉我说她在厦门大学读书时,追求者众。多数为表白自己有音乐素养的时候,不忘描述自己喜欢古典音乐----最喜欢理查德.克莱得曼的钢琴曲。唉!基本上就是个音乐白痴。不过如果不是有这些厦大的白痴,也就轮不到我这个河南人了。
我不认为我有很高的音乐素养,我充其量就是一个" 杂食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但是我只喜欢自己真正喜欢的,享受其中。我不会人云亦云,我没有过追星经历也已过了追星的年纪。不过前几天错过了ERIC CLAPTON环球演唱会在新西兰的演出,觉得有些遗憾。60岁的他是第一次在新西兰开唱,以后估计没机会了。好在看到他还有很长的档期,希望我能赶上他今年在美国的演出。我觉得自己的口味也随着时间和阅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只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