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ron2011-02-10 22:56:47
其实我也不知道。如在公司听的话,请把音量调小,免得老板和同事发现你在挖资本主义的箱脚。

01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Sharp Minor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升C小调(Franz Liszt (1811-1886) 弗郎兹•李斯特)


02 Roumanian Rhapsody No.1 in A, Op. 11
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号,A大调,作品11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乔治•埃涅斯库)


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十九世纪的匈牙利民族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十九世纪中叶,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曾一度风起云涌,其间产生了革命家科 苏特(1802-1894)和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等民族英雄。虽然这场民族革命最终遭到残酷镇压,但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本曲作于 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 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原意为"缓 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 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这里选用的 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 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 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 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是一首炫丽多彩的管弦乐曲,民族气息浓郁而清新。乐曲以飞速旋转的舞蹈节奏,炽烈的民族旋律交织成喷涌而出的民族气息。表现出无 拘无束的开朗情绪,充满了对纯朴民间生活的热爱。曲调大量采用了民间艺人莱吾塔尔的歌曲与舞曲。莱吾塔尔是当时民间不可缺少的婚丧大事所用的舞曲艺人。
罗 马尼亚的埃乃斯库(1881—1955)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他既是小提琴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又是钢琴家。埃涅斯库是罗马尼亚交响音乐的奠 基者。《罗马尼亚第一狂想曲》写于1901年,当时他只有20岁,刚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不到两年,马斯涅赞其为是“一位天生的交响乐家”。

   埃涅斯库主要是被世人推崇为小提琴家而非作曲家的,虽然他也写过不少曲子,但只有这首《第一号罗马尼亚狂想曲》是经常被演奏的,而且它肯定算得上是不朽 的音乐会经典曲目了。乐曲从一个相对缓慢的安详而悠扬的思乡曲调开始,越演奏越快,逐渐达到白热化的狂欢境界,那如火如荼的由小提琴带动起来的霍拉舞节奏 和民歌曲调,听来令人极度兴奋。

  艾奈斯库把罗马尼亚的民间乐曲《云雀》创造性地用在他的《罗马尼亚狂想曲》中,使云雀活泼欢快的叫声变成了罗马尼亚热烈,、奔放的民间狂欢的场面,极富动感和民族色彩。如果听了原汁原味的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特别是排萧吹出的旋律,更是声情并茂。

指挥家介绍:
   利奥波德 .斯托科夫斯基(1882-1977)美国指挥家。1882年4月18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爱尔兰人。自幼学习小提琴、钢琴和管风琴。 1895-1900年在英国皇家音乐院学习,是该院年纪最小的学生。1902年起,任伦敦圣詹姆斯教堂管风琴师和合唱队长。1905年赴美国,任纽约圣巴 托罗缪教堂管风琴师,每逢夏季仍返欧洲,在柏林、慕尼黑和巴黎继续深造。1908年在巴黎首次指挥。1909-1912年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1912-1938年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曾指挥首演马勒、勋伯格等作曲家的许多作品。还为改进管弦乐队音响进行了多种实验,包括将全部小提琴置于指挥左 侧,大提琴居右,中提琴居中,这一方式沿用至今。1929年起放弃指挥棒徒手指挥。1940年在费城创建泛美青年乐团(All American Youth Orchestra)。1942-1945年任纽约交响乐团指挥。1949-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1955-1960年任休斯顿交响乐团指挥。 1961年任美国交响乐团指挥。1972年还以90岁高龄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1974年5月在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后告别演 出生涯。之后他又录制了几张唱片。1977年9月13日因心脏病逝世于美国,终年95岁。

  斯托科夫斯基在60年的指挥生涯中,指挥演 出了7000多场次。他的指挥富于激情,速度变化强烈,音响丰满浑厚,追求乐队音响的高度完美,强调鲜明的层次感、总体效果的协调一致和乐手的艺术创造精 神。他本人也经常采取自由处理手法,甚至改动古典作品。他对声学和录音技术有深入研究。他对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深感兴趣,是演出美国作曲家新作品极多的指 挥家之一。此外他还是第一个指挥电影音乐的指挥家,曾指挥了《1937年的大广播》、《100个男人与一个女孩》等电影音乐。

  指挥大 师斯托科夫斯基无疑是本世纪指挥中的音响魔术师,他所指挥的作品极尽音响效果之能事;也极尽乐器音色表现之能事。听他的唱片,就好像为整套晋响器材来个大 串联考验,大概什么细节都考虑到了。

有关的介绍来自网上收集。
weston2011-02-10 23:12:31
推荐:切利毕达凯激情指挥《罗马尼亚狂想曲》
blackmatter2011-02-11 03:05:03
my favorite piece in East Europe cassic music.
10pm2011-02-11 13:40:13
谢分享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