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ost_in_shell2011-08-25 18:41:53

 

如果大家把那段9分钟的音乐片看完的话应该对故事大致了解了,我来解释一下

和贺英良(片中小孩)从小和得了麻风病的父亲相依为命,四处流浪,受尽人间痛苦,后来他们碰上了一个好心的JC,把他受为养子,把他父亲送到了隔离医院。从此,父子两人天各一方。和贺英良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青年音乐家。JC养父想要他去医院看望亲生父亲,和贺英良怕影响自己事业不从,遂将养父杀死。以上的音乐是和贺英良的最辉煌的作品"宿命"。音乐里容入了他对童年时的回忆,及对亲父,养父的感情。然而这感情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表现流露。是一部非常好的伦理侦探片

 

 

 

  黄昏,海浪拍击着海岸,橙色的逆光中,一个孩子在沙滩上垒着沙堡。风吹过,沙堡塌陷了,流沙归还大海,无声无息……

  《砂之器》,80年代初在中国上演过的一部日本推理片(推理片是60年代后日本影坛出现的一种有别于侦探片单纯侦破案件的俗套,主张介入生活和社会的本生,将人物和事件置于现实的社会背景中,从而使推理片带有了现实批判主义的倾向)。此片原著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剧本作者是日本电影界的巨头桥本忍(《罗生门》、《坏人睡得最香》、《七武士》的编剧)和山田洋次(寅次郎之父,并且导演过《幸福黄手绢》、《家族》和《黄昏的清兵卫》),导演则是著名的老导演野村芳太郎。

  它以青年指挥家和贺英良和其养父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人为了成功的卑劣和无奈。这种宿命是社会法则所决定的,一个生命对荣誉和前程的不择手段追求往往会彻底忘记人性之善,被强大的社会等级制度异化为野兽,并且最终为社会等级制度所吞噬。和贺英良的命运犹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无论个体怎样挣扎,你都无法洗清你的阶级底牌,这是注定的结局。你可以成功,但是你无法跨越你的阶层。“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这句令人沮丧地咒语那么现实地出现在我们的世界,我们可以否认,但是我们真的无法抹去这种阶级的宿命。

  案件发生在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清晨的东京

国营铁路蒲田调车场内。一个老人被钝器击中头部死亡,为了掩盖谋杀,凶手企图造成死者被火车压死的假象。现场没有老人的身份证明,但是一盒有着罗恩酒吧标记的火柴为警察的侦破提供了有限的线索。遇害的老人曾经在那和身穿白运动衫的年轻人交谈,吧女对刑警讲到了她听到的一个词“卡梅达”,为此刑警们四处奔波寻找卡梅达,然而,一无所获。在归途火车的餐车上调查该案的刑警今西和吉村偶遇了著名的指挥和贺英良,在谈论中今西瞅了和贺英良一眼,可以看见和贺冰冷的目光。我们知道在推理片中每一个出现的人物都一定和剧情有着蛛丝马迹的联系,那么,他的出现在剧情中会是怎样的进展?!而不断出现的时间字幕表述着侦破的进程…….

  几日后,吉村看到一份报纸,讲述在“中央线”上一个飘撒雪白纸花的女人的事,职业的敏感使他向报社寻根问底。原来那个女的叫酒吧女理惠子,吉村到酒吧向她询问,但是她否认自己乘坐过“中央线”。吉村陷入了沉思,这时酒吧来了一个新客就是吉村在火车上照过一面的和贺英良。这样事件又一次串连在了一起,吧女明子告诉吉村和贺在创作钢琴协奏曲《宿命》。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预示着影片人物的命运。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老人的身份被查明,他的养子来认领遗体。刑警们渴望在他身上找到线索,但是他除了知道父亲三木谦一曾经在岛根县龟嵩(音:卡梅达卡)一带当过巡警外旁的一无所知,但是刑警们却找到了突破口。在查找线索的旅途上,今西再一次读到了和贺和钢琴协奏曲《宿命》的新闻,而内容中关于“现代的孤独和摆脱孤独的起点”的说法正隐喻了和贺的人生。

  在龟嵩今西了解到三木是个模范警察和人没有私怨。并在原住民桐原老人告诉今西:三木救助过一个患麻风病的老乞丐和他的孩子,三木把患病的老乞丐送进了医院,还照料那个孩子。线索又一次断了。而另一路在吉村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一些洒落在铁路上的布片,知道沾染其上的血迹是O型。于是,警察们开始查找涉案人酒吧女理惠子…影片至此开始“收宫”了。今西继续调查则老人的行程,在达伊势市二见浦找到了三木住过的旅舍,而且得知老人曾经在两天里看了同一部电影。这种疑问是推理片常用的手法,一步一步将观众带入情节中,想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为了寻求答案今西到电影院搜寻答案,但是两天的电影是不同的,今西茫然了,但是影院一张前大藏大臣田所重喜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影片感知了这条追查的线索将镜头转向和贺东京的寓所,他和前大藏大臣田所重喜的女儿佐知子一段关于宿命的对话,我们从中可以感知和贺的浓重哀愁。这时理惠子给和贺打来了电话…….他们在外面见面后理惠子表示要生下和贺的孩子,和贺不同意。分手后,理惠子因为流产死去了。

  今西因为对墙上一张前大藏大臣田所重喜家人的合影产生了疑惑,转而调查和贺,通过户籍发现和贺乘着战乱户籍的缺失,伪造了自己的身世。为什么他要怎么做。在案件侦破的会议上今西慢慢道出了缘由:三木在当年救了身患麻风病的本浦千代吉和儿子秀夫(和贺英良),为了秀夫不被传染送本浦千代吉住进了隔离医院,并且好心收养了秀夫,尽管这对三木夫妻对秀夫百般疼爱,但也许他已经流浪惯了,他离家出走最后,辗转来到了大贩,被和贺英藏收留下来,当了伙计,到了一九四八年,伪造户籍,才变成和贺英良。他经过发愤苦学,成为了一个作曲家和指挥。就在这个时候,想不到三木谦一突然出现并且让他去看生父,和贺怕暴露了他和麻疯病父亲的关系,会毁掉他的名誉前程,于是杀死了养父三木。悲剧产生了。一组平行蒙太奇中和贺演奏钢琴协奏曲《宿命》和今西的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深了影片的宿命主题和人物无可挽回到悲剧运命。而影片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命运,到底在谁的手中!影片结尾,在《宿命》的主题中再次出现了悲凉的旅程,秀夫(和贺)父子走着,走着。一个定格,一行字幕:在人生的旅途上,纵然形式千变万化,然而惟独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恒的!

  悲剧落幕了,不,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要依旧存在着等级制度和阶级,这一切还会重演。任何低等级的人妄图挤身于上流社会的企图都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的挣扎,即使你有一时之得,也无法改变永恒之失。最终危急自身。这是《红与黑》中于连的运命,也是《砂之器》在和贺的运命,只要我们的世界依然处在不平等中,终会有人前赴后继地重蹈覆辙,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自身的宿命。

  最后顺便提一下,这一个版本的DVD很完整地保留了上影译制厂的原声音轨,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的后半叶上影译制厂的配音是十分杰出的,它的再创作对当时的电影观众而言是一次美好的听觉享受,对当下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速配音而言简直是一天一地。可惜,斯厂式微音声稀,再无绕梁悦耳声。这种遗憾只有听过,方能明白

Xiaokanshijie2011-08-25 19:16:16
回复:有谁共鸣 有请庭榕。。。。。。
ghost_in_shell2011-08-25 19:29:27
why 庭榕?
yy8882011-08-25 21:14:04
一定有谁共鸣的:))
ghost_in_shell2011-08-25 21:23:01
到目前为止还木有,有点沮丧,可能我太老了,有代沟
尘埃2.02011-08-25 22:46:05
LZ好像假设只有跟作品同年代的人才能喜欢。俺以为喜欢是主观的。
yy8882011-08-26 00:21:11
听了音乐也读了你的洋洋文字,生出不少的困惑和感叹
郑美元2011-08-26 01:57:14
感谢楼主的音乐和文章, 想起电影结尾时今西说和贺正在音乐中和他父亲相见, 眼泪没hold住!
10pm2011-08-26 02:05:55
想起新概念中的一句话,A gentleman is, rather than does. 这就象你说的于连...
everyday2011-08-26 02:21:10
我想这也是John Lennon的Imagine会这么popular的原因吧
Xiaokanshijie2011-08-26 03:02:34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 ,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melody2011-08-26 13:02:49
如果这电影和《人证》是揭示人性最罪恶的一面的话,大概只能发生在特定人群中...
ghost_in_shell2011-08-26 15:25:28
谢谢楼上各位的回贴
法国薰衣草2011-08-26 17:49:13
小孩那双愤世的眼光和他麻风父亲温柔善良的目光形成巨大的反差,谢谢好介绍
tern22011-08-27 23:21:06
谢谢好介绍。沉重而有不失暖意的电影。
tern22011-08-28 01:39:23
嗯,的确。 日本的不少作品都喜欢挖掘“变态”或者“阴暗”的东西,看似用“变态”吸引人的主意力。其实,仔细思考后,这些变态的故事里
tern22011-08-28 01:41:06
嗯,的确。 日本的不少作品都喜欢挖掘“变态”或者“阴暗”的东西,看似用“变态”吸引人的主意力。其实,仔细思考后,这些变态的故事里
失眠夜杜杜2011-08-28 21:54:40
感概,感概!确实如此
失眠夜杜杜2011-08-29 03:53:18
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原因造成这种普遍的“变态”或者“阴暗”,这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tern22011-08-29 05:05:04
谢谢杜杜, 这个问题太深奥,
tern22011-08-29 05:06:59
thank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