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法语的,自己翻译了些片断。
在这段片的开头, 有鲁宾斯坦的亲人,他的密友谈他们熟悉的鲁宾斯坦,说音乐是鲁宾斯坦不可缺少的东西, 为了弹琴, 鲁宾斯坦读书,去戏院看戏,喜欢交朋友交女朋友, 巴黎街头咖啡馆喝咖啡,实实在在地Vivre活着,感受着。
鲁宾斯坦小时候练琴时常问他爸要巧克力吃,他爸爸说;那你就想象一下,你已经把巧克力吞下去了(的感觉),他自己说他是很宠爱孩子的, 鲁宾斯坦43岁才结婚,有过很多女朋友,最后与那位最能容忍他的女朋友结婚。
在二战中,鲁宾斯坦失去了他所有的亲人,当他和家人再回到波兰时,很多人来迎接 他儿子问:爸爸,这里面有我们的亲人吗? 鲁宾斯坦自己却说:我不是一个很爱忧伤的人,生活中的我容易被感动,容易高兴,音乐是一个媒介,也会把你托起来, 把你带走,让你再也不属于这个星球, 我喜欢快乐的生活,与有趣的人交往,甚至与不喜欢音乐的人交往,对周围的一切我都感兴趣。
画家毕加索是他的好友, 一次鲁宾斯坦弹了一段西班牙音乐给毕加索听,毕加索说这节奏这么西班牙,听起来你像是个西班牙人?鲁宾斯坦说:奥,这些(音乐冲动?)都来自我的胃; 毕加索听了也说:海,我画的画也是来自我的胃。 他们这段有趣的对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鲁宾斯坦也说练琴,在头脑里练琴也很重要,他曾经自责多年来练琴少, 花很多时间在读书看戏享受生活,感受生活,可多年来人们还是喜欢听他弹琴,他自己总结说,也许他把他读的书看的戏,对生活的感受都融入他的音乐想象中了
鲁宾斯坦对生活有他独特的看法, 他说: 生活的幸福和爱不仅仅只是快乐, 而是无条件热爱生活。当不幸向我袭来, 我已准备好去拥抱快乐和幸福(Bonheur)。没有黑就不会有白, 一个人不会感受幸福,如果他她没有感受过忧伤,因为他她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高兴, 生活就是这么不完美。
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备受乐迷推崇,一提及肖邦,可能会联想到《浪漫》二字,一生与肖邦音乐结缘的鲁宾斯坦却是这样看:肖邦实际不是Romantics, 他的钢琴语言是浪漫的,肖邦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 可肖邦本人是一位深受巴赫,莫扎特音乐的影响, 巴赫, 莫扎特不是浪漫主义,而是纯美pure,肖邦的音乐对他是那么无陌生感。
在我看来鲁宾斯坦和肖邦有些相同之处,至少有几点很相似的:他们来自波兰,都是家中最小,都是年轻的时候离开波兰离开家人, 鲁宾斯坦17岁只身去巴黎,肖邦是20岁离家去巴黎的, 波兰,那是一块块充满民间音乐舞蹈的热土:玛祖卡,波罗乃兹舞.....巴黎又给了他们自由人文的精神营养
有人这样说鲁宾斯坦:他的行业里他是佼佼者,是天才,然而他更是一个生活天才。
生活天才是什么? 可能就像鲁宾斯坦这样:勇于无条件热爱生活的人,不求回报。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艺术家,首先他们是热爱生活的信徒,然后才是音乐家,艺术家.
Arthur Rubenstein 1982年 95岁,在瑞士日内瓦去世,逝世1周年后他的骨灰被运回以色列,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家人把他安葬在一个可以遥望到耶路撒冷森林的山岗上,为世人送来如此温暖纯美肖邦音乐的他,最后永远陪伴他的是(墓前的)钢琴键盘,和四周树林的喃喃低语(后被称为鲁宾斯坦森林)…
附简介: 阿图尔·鲁宾斯坦 1887 年出生于波兰罗兹, 1982 年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阿图尔·鲁宾斯坦七岁首度在公开场合演出,在华沙跟随罗津斯基 (AlexanderRozycki) 与帕德雷夫斯基学习, 1897 年移居柏林师从巴特 (HeinrichBarth) 、卡恩 (RobertKahn) 与布鲁赫 (MaxBruch) ,并由名教育家姚阿幸担任监人; 1904 年在巴黎与拉威尔见面, 1906 年第一次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阿图尔·鲁宾斯坦首次在伦敦露面是 1912 年,他与易沙意在当地合作多场音乐会, 1916 到 17 年间在西班牙、南美洲等地巡回演出。高龄 89 岁的阿图尔·鲁宾斯坦在 1976 年 6 月 10 日于伦敦威格摩厅举办个人最后一场音乐会,独树一格的艺术风范保存在大量的录音与影片中;而在音乐史上,阿图尔·鲁宾斯坦正是十九世纪钢琴巨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百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