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相2004-10-12 06:58:01
在旧日挪威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叫培尔·金特的青年人,拥有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有未婚妻索尔维格姑娘柔情脉脉的温存。本来是很幸福的了,然而,他却成日沉溺在梦想里:发大财,发大财,拼个老命也要发大财!于是抛弃了孤独的母亲和热爱他的姑娘,远走他乡,到世界各地去冒险。他用罪恶的手段达到了发财的目的,可最后却被比他狡猾的人把所有的钱财骗走了。

这时候的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飘泊流浪,饥寒交迫,不禁想起了可爱的故乡、慈爱的母亲和温柔的姑娘来,决心痛改前非,投回故乡怀抱。经过了漫漫的日日夜夜,尝尽了人间的一切的艰难险阻,这一天,他终于快走到生他养他的村庄了。这时候,一位姑娘缓慢悲伤的歌声,远远地向他飘来:“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一年地等待……..等待着你回来……”。他凭着仅剩的一点力气,加快步伐朝着歌声的方向走去。

来到自家的茅屋前面,只见索格维格姑娘正一边纺纱,一边在唱着她的等待之歌。这首歌她不知唱过多少年月和多少遍了。她那俏丽的面容,在等待的忧伤中憔悴了;那明亮的眼睛,在望穿秋水中蒙胧了;那清丽的歌声,在反复不已地唱着“等待”中暗淡了。这就是忠诚地对等待着他的未婚妻呀!皮尔.金特激动地向她怀里扑去,姑娘紧紧地拥抱着他。可是,浪子的回头太晚了,母亲已在对儿子痛苦的思念中离开人世,而浪子先是冒险搏击,后又历尽辛酸,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此时也用尽了,他终于在索尔维格姑娘的怀中死去。姑娘让他安静地躺在自己的怀里,幻想着自己能在天堂与他相会,继续地唱着“……在天上相见,在天上相见……..”。

这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中的故事片断。这部戏剧由挪威“音乐之父”格里格配乐,其中主人翁索尔维格姑娘歌唱的等待之歌——《索尔维格之歌》,流传久远,是世界名曲之一。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完了全部作曲课程,十六岁时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并得到好评。他是个多产作曲家,写有八部交响曲、三部舞剧、五部协奏曲及大合唱、室内乐、钢琴曲和标题交响乐作品(如交响诗《斯切潘·拉辛》)等。他的作品,尤其是具有宏伟格局、华丽色彩的交响曲,在国内外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1907年,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在音乐教学方面也成绩卓著,1899年任彼得堡音乐学院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
  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皮尔.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也分为四段:
  (一)“英格丽德的悲叹”——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三)“培尔·金特归来”——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四)“索尔维格之歌”——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



吉相2004-10-12 07:01:45
器乐版——《索尔维格之歌》欣赏音乐请进~
DirtBunny2004-10-12 18:53:12
先download了,谢了!
DirtBunny2004-10-12 18:58:22
忘了提了~很不错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