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曲有六个,分别为NO.1奏鸣曲BWV1001,
NO.2组曲BWV1002,NO.3奏鸣曲BWV1003,NO.4组曲BWV1004,
NO.5奏鸣曲BWV1005,NO.6组曲BWV1006。
巴赫作有三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BWV1001,1003,1005),
它们都按教会奏鸣曲的程式由四个乐章组成。
其第一与第三乐章速度徐缓,第二与第四乐章用快速度。
换言之,是采用缓——急——缓——急的速度安排。
《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首》(d小调,BWV1004),
是巴赫六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最著名的一部。
小提琴原曲演奏得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或许跟这部组曲拥有杰作中的杰作《夏空》这一乐章有关。
对于吉它改编曲来说,本组曲末乐章《夏空》单独抽出来
演出或录制唱片的频率,跟原曲小提琴相比,是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整部组曲,小提琴的演出更多,
但全曲的吉它改编曲(山下和仁与塞戈维亚改编),
也非常完美,编曲者山下和仁本人的演奏以及录制的唱片,
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巴赫的古典组曲,常以舞曲阿德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基格
这四种舞曲体裁作为基本骨架组成。本曲共五个乐章,
前四个乐章就是照古典组曲上述程式依次安排四首
巴洛克古典舞曲,最后添上第五乐章《夏空》。
由于《夏空》长达257个小节,规模宏大,颇有份量,
因此整部组曲就犹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四首舞曲,
第二部分夏空。又,本曲各乐章都以d小调为主调,
这是按照古典组曲各乐章一般都用同一调性的原则所作的安排。
《夏空舞曲》 原曲为巴赫所作《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二首》
(d小调,BWV1004)的末乐章(第五曲),
被称为杰作中之杰作。吉它改编曲与原曲同样有许多不同版本。
主要有塞戈维亚的,耶佩斯、山下和仁据塞戈维亚版本
再进行改编的。本曲规模宏大,不论原曲还是吉它改编曲,
虽然演奏难度较高,但都已成演奏家的重要保留曲目之一。
“夏空”原系西班牙一和古老的舞曲,后流传欧洲各国,
并成为一和独立的器乐体裁。常用三拍子,中庸速度,
情绪较庄重。乐曲结构由简短的主题及其变奏构成。
本曲充分体现了上述体裁特征,
并用丰满的乐声形成引人入神的意境。
《夏空舞曲》全曲由八小节的主题及其三十二个变奏构成。
中庸速度,3/4拍子,d小调(中间转入同名D大调,
最后返回d小调)。195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巴赫研究家威策尔(Albert Schweizer,1875—1956)曾说:
“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关于乐曲内容,
德国音乐史学斯匹塔(Phililpp Spitta,1841—1894)
曾作如下的描述:
“音乐的洪流从难以觉察的来源奔涌而来,
显示出作者对小提琴技巧有最深切的了解,
同时具备着支配宏伟想象的绝对能力,
这是任何艺术家难与比拟的。
我们从严肃雄伟的开端经过痛苦不安的第二主题,
过渡到一连串鬼怪般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奔驰,
阴险地笼罩着的第三主题。那一阵阵颤抖的琶音,
缓缓移动,象一道支幕飘悬在阴郁的山谷之上。
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将它团成一个巨球,向森林猛力摔去。
树木呻吟摇动,树叶到处飞扬。由此我们进入美丽庄严的D大调。
傍晚的阳光照耀山谷,金色的光彩在大气中荡漾,
溪水变成流金,倒映着穹宇,庄严夺目的霞光直冲云霄。
这位大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用乐器去表现不可思议的情景。
到D大调这一大段落将要结束的时候,音乐变得象管风琴,
有时我们又仿佛听到许多小提琴在一起歌唱。”
(摘自谭抒真为伊凡·加拉米安版
《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及其组曲》所作《前言》)。
第一乐章《阿勒曼德》(Allemande)。
4/4拍子,原来没有速度标记,一般采用中庸速度,
乐曲气氛总的来说比较悠闲,但情绪时有起伏。
曲趣典雅,优美。由各自反复的二部曲式构成。
两个部分所用的音乐素材大同小异,情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