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 月29 号是邓丽君的寿辰。其实本来我不记得了,今天中午与同龄友人吃饭闲聊,有朋友提起。于是我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一友人说,小邓也60好几了,另一个说,不知变成 什么么样了,看看我们这些比她小十岁的人……我说,早去的好处就是永远青春亮丽,更何况她留下的那些歌,现在谁能超越? 说到歌,我们的思绪就飞到了三十几年前。
“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
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
当邓丽君的歌声从单卡录音机飘出来时,年少的我们,梦就在这甜美的歌声中开始放飞……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
月亮代表我的心......”
优美的旋律,至真的情怀,给那个普遍忽视爱的年代里带来了莫大的温暖和希望……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诗情画意的小岛情歌,象温婉清丽的月光,一下洒满整个荒寂的大地,并慢慢地浸入我们这代人的内心。曾经,总有一首歌开启 了你对美的向往和爱的憧憬,总有一首歌让你记住了某个时刻某件事或某个人,总有一首歌丰富了你的青春时光,让你终生难忘……邓丽君——一个让我深深喜爱的 名字,从我第一次认识她至到现在,她都是我心中的歌神。
如果说邓丽君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路先锋,那么我们这代人就是流行音乐兴衰的见证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邓丽 君的歌声从遥远的海岛踏雾而来时,中国正处在灰色的年代,一个黯淡的绝少烂漫的单调岁月。邓丽君却以她那清新亮丽的面容,雅致脱俗的气质和甜而不腻的嗓 音,迅速风靡整个大陆。久旱逢甘雨,尤其是在学校,青春懵懂的大学生是她的热情追捧者(现在的话就是“粉丝”)。由于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以高亢的社会主 义颂歌为主;仍然以朴素,无色调为主;革命二字仍然通用到各个领域。那么邓丽君的歌声和形像注定只能在地下流行。主流社会界定她的歌是靡靡之音,在那时这 是一个很贬义的词。学校社会三番五次地给同学们敲警钟。但我们还是能在不同的地方听到她,并为此如醉如痴。
当时私下学生在传"反动"言论:“要小邓,不要老邓。”记得在我们寝室,晚饭后自习前,有一阵子,我们有一小段时间欣赏她的歌,那晚我们边听边随着曲子扭 动身子,踏着节奏——那是我们刚学的一个舞步,不知是歌声还是舞步的作用,后来我看到了,同学们那单纯而稚气的面孔上泛起的微微红晕,是那样的美 丽,……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父母是教师,对儿女要求很严厉,配合党的方针,随时告诉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虽然,他们也承认邓的歌好听,但却补充说,她的歌太颓废,听多了会玩物 丧志,不适合年青人。于是对我还约法三章,不能去舞厅跳舞(当时交际舞开始兴起);可以听一些相对健康的歌。而《何日君再来》这首曲子绝对是禁歌,我只能 偷着听。
我虽然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却偏爱那些微微颓废的旋律和忧伤的曲调,尤其是邓用她那略带沙哑的嗓音流出来的若有若无的靡靡之音,非常欣赏那“美酒加咖啡”的日子。我曾一度认为自己变坏了,恨自已不学好。
回首往事,当我们因为一首歌而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迷恋它,这种沉浸在其中的享受,对当时的我绝对是一种精神体验——心跳!和自作多情!
邓丽君已离去二十年了,几乎每个时期都会有人以唱她的歌唱得最像为荣,于是就有了小邓丽君,邓丽君之二之称,到后来居然 发展到邓丽君转世的称谓。其实这些都是昙花一现,她们能模仿邓丽君的声音和气息,却模仿不出邓丽君骨子里特有的婉约的风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邓丽 君,王菲,张靓颖和姚贝娜分别唱“独上西楼”这首歌。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更证明了我的观点的正确。对其他歌手就不评了,免得得罪其歌粉。我只想说,唯有邓 丽君唱出了那份“寂”,也唱出了月下的空灵和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