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74《悲愴》
專輯名稱: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
演出藝人: Kirill Petrenko, conducto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唱片公司: Berliner Philharmon
發行時間: 2019年
專輯風格: Classical
「悲愴」交響曲正如題所示,乃是強烈表現人類悲愴情緒的音樂,為柴可夫斯基充分發揮獨特的優美旋律及均衡厚實的和聲技巧,精巧華麗的管弦樂法作成的作品。樂曲中瀰漫著人生恐怖、絕望、哀慟與破滅的情愫,以及肯定生活享樂的人生觀。此由於1893年,由柴氏親自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次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是他最後一首作品,由於內容感情豐富,因此人們猜測與柴可夫斯基的突然去世有關—也就是在這首交響曲首演一個星期以後。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通常是在沮喪與憂鬱中渡過的,在1890年左右,也就是步入五十歲高齡之後,他開始感覺到無力寫作的危機,雖然他的名聲在蘇俄以外如日中天般的得到好評。二年後他嘗試再創造一首交響曲,但旋即放棄並哀嘆地說他已經失去了作曲的能力,幸而在十二月時到西歐訪問,見到了闊別四十年的女家庭老師之後,帶給了他無限的溫情與懷念。轉而便不眠不休地工作著:為了一首含有主題的交響曲—「那是將成為每一個人的謎題的標題音樂,讓他們去研究並解決吧!」 這個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幾個月後,於1893年的3月24日,他便完成了全部的草稿並在樂譜上附註「上主啊!我感激您,今天…我終於順利的完成了初稿」,直到他到劍橋大學領受一項榮譽學位,並感受他的音樂在西歐是多麼的受重視之後,才開始編寫此曲的管弦樂部分。然而當他在暑假從事編寫管弦樂曲時,心情又再度惡劣起來,把以前剛剛覺得容易的工作現在又變得十分難於下筆了。 因此,他寫在一張信紙上說:「如果這首交響曲像以前的作品一樣被誤用並漠視的話,我將不會感到驚異的。雖然事實上我確信這首是我很傑出的作品,也是我在所有作品中最用心的。我喜愛它,超乎我曾經喜愛過的任何作品。」
1893年的10月28日首演情況甚佳,雖然有不少的聽眾因為憂鬱、沉靜的終結樂章而打睏,但柴可夫斯基決定立刻便把此首作品出版,並冠上他的弟弟在首演隔天清晨提議的標題「悲愴」。數日後讚譽之潮便交擁而來,使得他開始有立刻創作一首歌劇的念頭。但五天之後柴可夫斯基卻沒在他的早餐餐桌上出現,因為消化不良又拒絕看醫生,而在挨了幾天的病痛之後,便於1893年11月6日的清晨三點鐘去世。
柴可夫斯基從未在此首作品上作過任何指示,只有在文稿上曾經有一次附註如下:「這首交響曲最主要的精神乃是生命。第一樂章是熱情及信心,及於活動必須短暫;第二樂章是愛,第三樂章則是失望;最後一樂章是簡短地消失」。 第六號交響曲的確是柴可夫斯基傾訴他的感情經驗。並且大量地注入心血作品的曲子,第一樂章由緊密、巨大的飛舞旋律矛盾地在陰沈的呻吟中展開,第二章是由5/4拍顫動的「華爾茲」,有些不同的變化,因此帶給此樂章不停的新鮮感。評論家韓史克曾經這樣描述:「這種不愉快的韻律令演奏者及聽眾十分不安」。第三樂章是由忙碌的勝利進行曲構成…但勝利的腳步卻突然終止並消失。 儘管有那麼多的傳聞圍繞著柴可夫斯基及他的藝術,但這首交響曲實在是他自我超越並克服他生命中障礙的結晶,柴可夫斯基非但沒有在憂傷中自我麻醉,反而坦然地面對生命,並且在音樂中緊緊的抓住了自我。
本CD於2017年3月由擁有猶太血統的俄羅斯籍新任首席指揮基里爾.加里耶維奇.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奏,純熟、獨到的指揮技巧,將富有深刻含義的「悲愴」,表達得淋漓盡致。其細膩平衡而又不羈的表現力,完美地滿足了柴可夫斯基最後一首交響曲的要求。在這部作品中,柴可夫斯基不僅揭示了一個陷入困境靈魂的痛苦和戲劇性,還揭示了他的整個作曲藝術——具有復雜的變化和形式概念,包括 5/4 節拍的華爾茲。
曲目試聽:
1.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I. Adagio. Allegro non troppo
2.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II. Allegro con grazia
3.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III. Allegro molto vivace
4. Symphony No. 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IV. Finale. Adagio lamentoso – Anda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