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豫剧
(附演唱链接与简谱)
家乡河南,地处母亲河之南而得名,中州大地,华北平原,钟灵
毓秀,人杰地灵。
正因为她位居中原,受四周兄弟民族文化习俗的交流和冲击,很
难保持一枝独秀的特质。地方乡土戏豫剧能保留为历史剧种,弥
足珍贵。
河南的地方戏主要有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剧种组成。其代表
人物有常香玉、马金凤、牛得草等。
说到“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其艺名还有鲜为人知的典故:穷
人张家少女,拜常姓师傅学戏,出于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
践行,改“张”姓为“常”。而“香玉”的由来,则和历史上的
“项羽”有直接关系。楚汉相争,“恨地无鼻”的项羽勇猛无
敌,人称“霸王”。出于仰慕,取为艺名。解放时,一记者写文
报道,不小心将“常项羽”笔下误为“常香玉”,从此歪打正
着,一个剧种的代表人物青史留名。
像电视连续剧《常香玉》插曲中的歌词一样,我从小在嵩山
北麓、河洛之滨长大,离常派的发源地不远,深受常香玉流派的
熏陶。父老乡亲都以随口哼上几句豫剧唱腔而自豪。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家乡的真人实事:一个叫“八”的,
酷爱家乡戏,他得空就唱,甚至干着活也不舍得耽误。
一次,八肩膀上挑着满满两桶水,边走边唱,高兴时还连带
比划,水从桶中溢出大半都不知道。路人见状,连喊带叫:“八,
八,水洒完了!”他不耐烦地说:“急什么急?还没有唱到茬口
呢!”
豫剧又叫梆子戏,指演出离不开梆子带领节奏而言。当然伴奏
乐板胡、二胡、笙,还有打击乐扁鼓、大锣、镲、小锣等也缺一
不可。
其实,豫剧的总指挥是扁鼓。演出时他虽然坐在偏台,但右手
一根筷子样的小棒敲击鼓心,清脆有声,指挥演员、唱腔、动作、
锣鑔等,跨在左手上的类似于莲花落竹板的手板开合有致,专门指
挥梆子节奏的快慢。
梆子一般有梨木制作,高级的需要楠木质地,一粗一细敲起来
清脆有声。板胡在豫剧中又称头弦,说明其重要地位,定降E调的36
弦。二胡定降E调的52弦。豫剧中女声用降E调,男声或用降B调。
剧情中的武打场面,要高音鼓配合锣镲来完成。一般的,只需要
扁鼓指挥打击乐就行了。
说起豫剧的代表作,要数一鸣惊人而后来被拍成电影的现代戏
《朝阳沟》了。
《朝阳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品,描写一对学恋知青拴保与
银环上山下乡的故事。情节中既有主人公互帮互带的描写,又有心
直口快的二大娘人物的刻画,还有朴实醇厚的拴保爹、娘的描绘,
甚至还有小市民银环娘的表演,一个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栩栩
如生,惟妙惟肖。
《朝阳沟》的轰动一时不但在于紧扣时代主题,而吸引观众之处
还在于将乡土之音推陈出新,既保留了豫剧的元素,又增加了民歌
的韵味,雅俗共赏,耳目一新,这就引起老百姓的共鸣,经久传
唱。其经典唱段“亲家母对唱”堪舆国粹京剧样板戏《沙家浜》中
的“智斗”媲美。
我因此斗胆提出对戏曲命运的思考:民族戏曲要想发展,必须两
条腿走路:既继承传统又创新发展——推陈出新。为什么我们这代
人对经典国粹敬而远之?那些才子佳人咿咿呀呀离我们的生活太
远,实难引起共鸣。这就是一提起现代戏大家随口就来的原因!
说到家乡戏豫剧,忍不住想说我年轻时的参与其中的故事。
文革开始,我以初二的身份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时代
的需要,有幸成为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中的一员,当时主
要是从事打击乐。出于对“文艺轻骑”的跟随,我一人两职、一
职三用。我的道具是一个工字型木架子,下面的一横由脚踩固定,
上面的一横左端固定铜镲的一半,右端挂有中音锣,与铜锣互成九
十度的是从底座伸出固定的小锣。演出时左手握半个铜镲,右手持
锣锤,左右手协调有致,配合剧情发展。如果是大段的演唱,我还
需用笛子给乐队伴奏。
我至今记得首次演出的盛况:进入洒落在山谷沟坡的自然村,架
起锣鼓一阵猛敲,山村顽童争先恐后,家庭主妇抱儿牵女,耄耋老
人叼着旱烟袋,就连农业学大寨工地上的大姑娘小伙子都来不及擦
去脸上的汗珠,将我们团团围在中心。记得开场是一个豫剧大合
唱,只听“某某某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向贫下中农汇报演出现
在开始”报幕员的朗声脆音一落,我的锣鼓声紧接登场:仓台采
台 仓台采台 仓 仓 采台仓 采台衣台 仓; 采台采台 仓 仓 采台
衣台 仓!演出的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但我熟背的锣鼓经至今记
忆犹新。
想知道怎样用锣鼓来合成吗?告诉你:“仓”是锣与镲;
“才”单指镲;“台”是小锣;衣是空拍。有趣而有序。
如果有兴趣,可以到我的文学城博客“大洋彼岸洋插队”中回
忆录板块“忆海拾贝”中查找。
为表达我对故乡热土的挚爱,更抒发哺育成长我的桑梓深情,最
后,播放一段个人学唱电视连续剧《常香玉》主题歌“你家在哪
里”(附链接):
这是一首豫剧戏歌,请老师指导,让大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