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作曲到底是谁? 两老人法庭“对歌”争权利
正义网北京4月6日讯记者吕卫红报道 随着电视剧《长征》两年前在全国热播,片中反复播放的老歌《十送红军》(以下简称《十送》)也再度走红。不料这也引发了一场著作权的纠纷。指导过《白毛女》、《江姐》等20多部音乐剧的作曲者王庸声称,《十送》是根据自己1959年代创作的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以下简称《送》曲)改编,因此他将《十送》的创作改编者朱正本、王云之和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要求三者承认自己的创作劳动,并赔礼道歉。
今天上午,71岁的老人王庸亲自出庭起诉。他向法庭陈述说,1959年,自己在井冈山文工团从事创作工作。为了给“向北京献礼活动”中组织节目,自己根据江西民歌赣南采茶调《长歌》加以改编,重新谱曲,写成《送同志哥上北京》,演出后深受好评,1960年2月参加吉安地区文艺会演时获奖,还被收入《江西民歌十五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下)》等出版物中。1960年,空政歌舞团的朱正本等人到井冈山采风,获得了《送》曲等作品,朱正本遂据《送》曲改编,并由张士燮作词形成了《十送》。2001年6月18日,中央电视台向全国首播《长征》,该剧中除反复使用《十送》曲外,还由被告王云之对《十送》曲的部分内容又进行了改编,增加和声后进行使用。
王庸认为,朱正本抄袭了自己的《送同志哥上北京》并改编成《十送》;王云之又擅自对《十送》曲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央视版《十送》;中央电视台播放《十送》曲时,既未在剧中注明此曲是根据王庸作品《送》曲曲谱改编,也未向自己支付报酬。因此请求法院确认他的著作权,并向朱正本、中央电视台、王云之三名被告索赔10万元。
坐在被告席上的三个被告均表示不同意王庸的诉讼请求。
朱正本的夫人王女士出庭应诉,她表示朱正本根本不认识王庸,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送》曲。1960年朱去井冈山采风,而《长歌》是江西民歌赣南采茶调的一个曲牌,当时就有十几种调子跟不同的歌词。朱根据当时收集的《长歌》等十余首民歌进行整理、改编,独立创作了《十送》。此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十送》的曲作者是朱正本一直没有人置疑过,音乐著作权协会登记此曲的时候,登记的也是朱正本的名字。因此朱正本从开始就拥有《十送》曲的著作权,现在王庸称侵权之说属无稽之谈。况且,王庸本人提供的当时《送》曲的证据,上面也仅仅注明"江西民歌",有的仅写了“王庸整理”,怎么能证明王庸就是《送》曲作者?
王云之女士也亲自出庭应诉,她对自己成为被告感到十分委屈。首先,她称自己是对朱正本的《十送》进行了改编,从而形成了央视版的《十送》。在《长征》剧片尾也只属了朱正本作曲,自己既没有署名也没有收取报酬。其次,她她认为王庸的《送》曲基本是照抄了《长歌》,并无创新成分,也不构成改编。
中央电视台的代理人则认为,自己录制电视剧,根本不知道《十送》还存在权属争议,既然自己已经为歌曲的使用付费,尽到了义务,因此不构成侵权。
上午的庭审中,双方的质证占去大部分时间。王庸老人为了证明自己改编的《送》曲跟朱正本的《十送》以及两个曲子素材《长歌》的异同,不时的以手打拍哼唱曲子,而朱正本的夫人王女士则针锋相对,同样哼唱起《十送》中的曲调,表示此曲是自己的独创。两个老人对歌互答,彼此指责。
由于双方提交证据繁多,今天的庭审进行了一天,截至记者发稿,法庭质证仍在进行。本网将对此案继续关注。(摄影/吕卫红)
十送红军
(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