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姑娘2005-04-13 05:55:31
作者:施雪钧

  最近我读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几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茉莉花岂能代表中国音乐》一文。之后,在《新闻午报》上,葛教授又以相同的观点撰文:“一首乐曲再优美动听,一段歌词再意味深长,毕竟有一定限度,也只有一定的代表性。拿《好一朵茉莉花》来说,它本来是江苏仪征一带的民间小调,经整理加工而成,所代表的是中国近代江淮地区的通
俗音乐……”说实话,作为对历史地理研究颇有成就的学者,吾辈敬佩。可对他的这番音乐见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愿与之商榷。

  一种文化或艺术,总有其代表性的东西。就像一个学者必有其代表作一样。而《茉莉花》恰恰就具备这点,原因在于它有民间代表性、艺术的象征性。遗憾的是,葛教授在行文前,竟没能抽空查阅一下音乐学有关著作。

  几百年来,《茉莉花》早已逾越了“江南第一民歌”的范畴,传唱于全国各地乃至少数民族地区。湖北、山西、河北及东北等许多地方,都有《茉莉花》,形成了与江南《茉莉花》同主题的民歌“家族”。这种现象,在中国民歌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其民间代表性凸现无疑。中国研究民歌的权威之一、音乐学家黄白教授,可以唱演十几个地方的《茉莉花》变种。此外,目前流传于海内外的《好一朵茉莉花》,也并非是葛教授所说的江南小调,而是河北版本的《茉莉花》。

  对于这样一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葛教授说它“所代表的是中国近代江淮地区的通俗音乐”,显然是在缺乏音乐知识的前提下发表的偏颇看法。

  再说《茉莉花》艺术的象征性,那更是有史可查。当代研究中国民歌的权威乔建中研究员考证说,在18世纪中叶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球》第六集卷一中就记载了这首歌的歌词。后经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1804年所著的《中国旅行》一书中,将《茉莉花》最早介绍给了西方世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还将其用于歌剧《图兰朵》中,这才使得世界亿万观众,对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风格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中国民歌在世界的认知中,迄今还很少有哪一首歌能超越或者替代《茉莉花》。尽管它也只是中国民歌中的沧海一粟,可其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或许,这就是《茉莉花》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中国优秀的民歌、民乐,近年来不断在国际舞台上亮相,音乐家们正在努力使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可必须清醒地看到,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优秀作品,目前还凤毛麟角。这说明一首不朽艺术作品诞生,远非葛教授想象中那样容易。

  (编辑:燕于)
nes2005-04-13 06:04:07
题目改成《茉莉花》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中国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2:57
《信天游》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3:56
《五哥放羊》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4:42
《花儿与少年》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5:22
《小河淌水》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6:26
《二人转》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7:15
《京戏》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47:55
《杨柳青》不能代表中国的说法是对音乐的无知
YT2005-04-13 17:55:23
中国音乐多得海了去了,谁能代表?谁不能超越《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