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尒2019-07-05 21:46:17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李达、邵力子、沈雁冰(茅盾)、林祖涵(林伯渠)等。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张太雷、何孟雄等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书记。北京小组曾帮助天津、太原、济南等地的社会主义者开展工作,对北方党团组织的建立起过促进作用。

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在广州,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展共产主义的宣传和组织活动。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施存统、周佛海到日本留学,不久在日本组织了东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10多人。

在法国,也由张申府、吴明、周恩来等组成了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并不统一,但它们都是不久后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习惯地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在武汉、广州、山东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同时,长沙也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初冬在新民学会的先进分子中秘密诞生。

毛泽东对这一段建党活动回忆说:

“苏联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小组发展成为领导苏维埃联邦的党。我们也是由小组到建立党,经过根据地发展到全国,现在还是在根据地,还没有到全国。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这就是说,在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

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八个早期地方组织。

它们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旅日、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的五十多名早期共产党员,其中有不少是1920年入党的,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他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尽管当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还不能说是党员,只能说是:共产党的起家人,有了家,有了组织,有了党,才称为  党员。

C.P. Communist Party, 是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S.Y. Socialist Youth 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缩写。  

1920-8月,陈独秀 在沪先成立了 共产主义小组,然后又成立 社会主义青年团; 湖南的毛泽东等人 亦然。

早期,建党前,没有党名称,各地小组并无统一的名称。不足为奇。

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与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接触,阅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

1920年4月,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与正在筹建共产党组织的陈独秀交谈多次,并建立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联系。1920年8、9月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开始筹备建立党组织。1920年冬,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等6人。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人数及成员名单,

据毛泽东回忆,在正式发起建党文件上签名的有6人。至‘一大’召开时,

李达回忆有10人,张国焘回忆约有10人。这就是说,由初创时的6人,发展到‘一大’时的10人。

在这些回忆中提到的人,除毛泽东、何叔衡外,尚有 彭璜、贺民范、肖铮、陈子博、夏曦、彭平之等。

-----------------

(中共一大时年龄点 均以 1921-7 计 周岁)

何叔衡 44

陈独秀 42

董必武 35

李大钊 32

毛泽东 27

张国焘 23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时年32岁,长毛泽东4岁。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和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时年42岁,长毛泽东14岁。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聘任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教授文学。得到北京大学校长的批准,他收集李大釗胡適鲁迅和钱沅的作品。为了扩大编辑部,他将《新青年》迁到北京。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19年秋,陈独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1920年春,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远东局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全权代表维金斯基(吴廷康)及担任翻译的俄籍华人杨明斋来访,建议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在与维金斯基多次长谈之后正式转向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陈公博为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陈当选中共中央局书记后,即于9月回到上海。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省黃州(后改黄安县,今红安县)人。时年35岁,长毛泽东7岁。1920年,董必武与陈潭秋在武汉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武漢小組代表。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时年23-24岁,幼毛泽东4岁。

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1935年2月24日)玉衡琥璜湖南宁乡人。时年44-45岁,长毛泽东4岁。1913年,何叔衡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在长沙楚怡小学堂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1918年,与毛泽东萧瑜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并于2年后,参加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与毛泽东作為長沙代表参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會召開之前,幾位主要代表認為何不應出席大會,以某項工作緊急為理由,請何先行返湘處理,未實際出席大會。詳張國燾《我的回憶》),时年45岁。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润之中国湖南湘潭人。时年27-28岁。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2月,随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6月毕业。早期即開始革命活動,接受並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創辦《湘江評論》。

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创建新民学会。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

1918年8月,毛泽东和萧子升等二十四名青年离开长沙到达北京,随即会同蔡和森以主要精力从事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

1918年10月,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李大钊的言行使毛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此外,毛泽东首次认识了陈独秀

1919年春,毛泽东南下上海为出国赴法勤工俭学同学送行,4月回到长沙。

1919年7月,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但8月中旬便被张敬尧查封。

1920年9月,毛泽东被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易培基聘请担任一师附小主事、一师校友会会长,寄宿于朱劍凡创办的周南女中教工宿舍。

1920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长沙参与主办了罗素蔡元培张东荪李石岑杨端六等中外学者的公开讲座,并担任长沙《大公报》特邀演讲速记员与评论撰稿人。对罗素在长沙的讲演《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毛泽东听后反倒是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取这个恐怖的方法。”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昌济之女杨开慧结婚。

1920年11月,毛泽东等创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1月,毛泽东创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一起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周佛海一起担任会议书记员。

會後,任中國共產黨湘區(包括江西安源)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總幹事

1921年夏,毛泽东受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国文教员

1921年8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作为湖南建党据点之一;同年10月10日,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1922年5月,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担任书记职务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因党务繁忙未能出席会议

1923年4月,陈独秀把毛泽东从中共湘区委调至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帮助筹备中共三大,准备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与国共合作。1923年6月,毛泽东到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局秘書。会议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