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2019-12-11 12:51:38

    传家宝带到了美国    刘振墉

    在我女儿的书橱里,放着三件不起眼的旧物:戥子、算盘和墨盒。它们显得灰暗、沧桑,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但却是我们大老刘家的传家宝。

    戥(děng) 子也是就是小的杆秤,专用于称量贵重物品或药品。这把戥子的秤杆是牛骨做的;黄铜的秤盘和秤砣;有三个秤纽,所以在上面、内、外侧有三排秤星。做工不是很精细,计量精度不高,最小刻度是零点二钱也就是两分,相当于 0.74克,秤银子较合适。有专用秤盒,根据戥子三大部件的形状和大小,在木板上雕刻出凹陷,收藏时只要各就各位就行了。

    这把戥子用的是老秤十六两制。市秤的一斤等于老秤的十三两六钱,由于民国初期将度量衡改行市制,可知这把戥子在使用时,还是处在满清皇帝治下。

    算盘的材料是海梅、红木还是枣木?我分不清楚,但知材质沉重,色泽灰暗。许多年前,我从乡下老屋的杂物堆里拣出来时,它已经接近散架,底板也开裂了,我送到算盘厂修理好的。

    算盘可以看做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在计算器普及前,算盘是极重要的计算工具,小学里珠算是必修课,商店学徒更视作最重要的职业技能。用算盘做加减计算有其优越性,记得我在学生年代,有两次做实验报告时,有很多数据要相加,尽管有对数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可用,我还是借来算盘。计算器刚引进国内时,有财会人士不服气,组织珠算高手与计算器比赛。曾几何时,算盘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单纯的收藏品。

    我的铜墨盒是袖珍型,大小和形状都像鸡蛋,造型流畅、雅致,人见人爱。盒身为白铜,底板却是用紫铜焊接,不知这样做有什么道理。盒盖上刻有一个古装幼儿,男童的头发在头顶上扎了个纠,显得活泼天真。盒底上有个樾字,或许是制作者留下的名字。

    有文字记载,我的高祖,也就是祖父的祖父,两百年前就在这个乡村小镇上经营着一家南货店,直到上世纪初祖父去世,经营百年的老铺子才关门歇业。祖父去世后,不肖子孙们谋生乏术,衣食维艰,没有能力再添购杂物了。所以这三件旧物,只能是祖宗经商时使用的物品。它们虽然不是值钱的宝贝,确是制造于一、两百年前的真古董。

    我的女儿虽然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个行当,但她从小就对文史有兴趣,看了不少“闲书”,也喜欢参观博物馆,逛古玩品市场,所以才挑选这三件物品带到美国。她生了三个小孩,已经在读高中和大学。虽然从小就教他们说中国话,上中文学校,可是进入中学后,中文水平一天比一天差,至今几句中国话说得结结巴巴,西瓜大的汉字不知道还能认识几箩筐!寄希望于他们传承中华文化,难矣哉!

    这三件传家宝的未来命运如何?我无法预测。不过,我已经走近人生旅途的终点站,未来的事,我就不必自寻烦恼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