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月劃戟2020-08-25 01:40:15

 

斯大林 他的两个儿子 他的孙子。

他有个女儿 斯维特拉娜 后来移民到美国。

 

 

李景贤  前驻 格鲁吉亚共和国 大使 写的 他亲身感受的 格鲁吉亚和斯大林的片段,有趣,值得一读,附下。

 

 

  斯大林从青年时代起,就在俄国投身革命。他虽是格鲁吉亚人,但在俄罗斯语言、文学方面的功底深厚,传承了普希金语言那种朴实无华、用意深邃的神韵。

  斯大林一生中写过、讲过不少精彩的话,亦引用过一些传神的俄罗斯俗语、格言。透过一些名句、佳语,人们可以看到斯大林其人的某些侧面,领略和分享这位伟人的思想、人格和语言的魅力。

  
“胜者无过”

  1949年夏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向斯大林汇报有关建国的一些重大设想。斯大林多次会见、宴请中共代表团,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有一次,他兴奋地谈到中国革命在世界东方取得成功时,特意引用了一句俄罗斯格言:“胜者无过”。还有一次,他向少奇同志提议:“为学生(泛指中共)超过先生(泛指苏共)干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大林作为共产国际的最高领导人,曾做出过一些与中国革命前途悠关的重大决定,如,他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党的最高领导地位,当面并请人传话,多次让王明“不要再争”。由于种种原因,斯大林也曾对中国革命的形势作出过不正确的判断。他在1949年对中国党的领导人说过“胜者无过”这样的话,兴奋之余,似亦有某种自责之意。

  “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

  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特勒撕毁了1939年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他倾尽了几乎全部兵力和军事装备,以期“闪电般”“吞掉”苏联这个“东部大国”。

  对于涉及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斯大林对希特勒进攻苏联一事,事先是否知情,事后又是否“惊惶失措”,前苏联史学界一直有争论。借此机会,我想特别介绍一下前苏联外交部原第一远东司司长贾丕才的一次相关谈话。1983年冬日的一天,贾丕才(当时主管中国事务,被称为苏联“权威的汉学家”,我们私下称他为“老贾”)请我驻苏联大使刘新权同志到苏联外交部的“乡间别墅”去休闲。老贾与我们大使在大树林散步聊天时,说着说着,突然用汉语说:“二战期间,你们的‘委员长’曾立过大功。”刘大使不解其意,老贾改用俄语进行解释,由我当翻译。他说了以下一番话:

  “有人指责斯大林对希特勒进攻苏联一事,事先一点也不知情。事实并非如此。我看过一些相关的档案材料,感到斯大林至少通过四条渠道得到了这一情报。一条是通过蒋介石。国民党的特工在伦敦得到了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的情报后,蒋介石立即向斯大林作了通报。另一条是通过打入德军内部的特工。还有一条是通过一名德军士兵。在战争爆发前的两三个小时,他越过封锁线,送来德军即将向苏联发起攻击的消息。‘前线指挥部’火速把这一情报报告了斯大林。再有一条是通过‘东京线路’。那是潜伏在日本的一批苏联特工,他们的代号是‘拉姆扎依之声’,在内部称之为‘佐尔格’。‘佐尔格’在事发两周前就已给莫斯科‘大本营’发回了一份特特急绝密电:希特勒将于六月下旬进攻苏联。

  “有人指责斯大林对德军进攻苏联先是‘毫无准备’,后又‘惊惶失措’。其实,情况也并非如此。还在希特勒1939年秋天闪电般‘消灭’波兰之前,斯大林就已着手防备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合谋对苏联进行‘西东夹击’。他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对日本‘硬软兼施’:先派朱可夫将军在外蒙古哈勒欣河地区(诺蒙坎)打败日军,随后就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有一次,日本外相访苏结束时,斯大林亲自到火车站为他送行。这一轰动全世界的‘屈尊’行动表明,斯大林急于要稳住东线的日本。他还设法利用中国战场来拖住日军。斯大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集中力量对付西线的德国。1939年二战爆发后,他又增派了好几个集团军加固西线。

  “在战争开始阶段,由于希特勒投入的兵力和装备的规模和数量过大,而且是搞突然袭击,又把战线拉得很长,苏军一下子确实处于被动状态。但斯大林临危不惧,即使在德国人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危急关头,他仍坐镇克里姆林宫,只是在德军飞机空袭莫斯科时,才‘听劝’,暂时到莫斯科地铁去办公。”

  面对无比强大、凶残的德国军队,苏联人民、苏联军队走过了一段异常艰辛的历程,击退了一度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德军,粉碎了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围困,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极为惨烈的巷战……

  在关系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斯大林毅然决定在德军入侵四个半月之后,于11月7日照常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并在阅兵式上发表鼓舞士气的讲话。斯大林在讲话中特意引用了一句俄罗斯俗语:“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最高统帅这一“灭魔”呐喊,通过无线电波顿时响彻了苏联22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领土的上空。

  就在这一天,将士们成批成批地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斯大林调动了全国一切力量和资源来奋起抗敌。他十分重视全军、全民的思想动员工作,在他的号召下,涌现出了一大批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优秀作品,比如,招贴画《祖国——母亲在召唤》、交响诗《列宁格勒保卫战》、革命歌曲《神圣的战争》、文学作品《普通一兵》和《丹娘》。马特洛索夫和卓娅就是苏联英雄群体中两位杰出代表。前者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碉堡的枪眼;后者在刑场上面对德国刽子手“斯大林在哪里”的追问,大声吼道:“斯大林同志就在自己的岗位上!”

  斯大林自己也常常用一些俄罗斯名句来激励全国军民坚持战斗到最后胜利:

  ——“在战场上,最终由俄罗斯的战刀说了算!”这是近几百年来赞美俄罗斯军威的名句。

  ——“俄罗斯的严寒将是希特勒的致命‘死’敌!”这一句则化自于那句妙语:“俄罗斯的严寒是拿破仑的致命‘死’敌。”

  经过1417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苏联以牺牲2700多万人(这是叶利钦总统199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宣布的数字,此前,苏联的官方数字一直为2000多万)的高昂代价,在美、英、中国等盟国的大力支援与配合下,终于摧毁了当年几乎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的德国军队,消灭了大批曾以铁蹄践踏过许多亚洲国家的日本军队,为全人类赢得最可宝贵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争胜败,人人有责”

  1995年3月16日,我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出任大使,不久就结识了斯大林的孙子叶甫根尼·朱加什维利。他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被德军俘虏后英勇牺牲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的儿子。叶甫根尼有个伯伯叫华西里,也曾参加过卫国战争,官至空军中将,已病逝;有个姑姑叫斯维特兰娜,当时还健在。叶甫根尼原来一直居住在莫斯科,苏联解体后,才回到故乡格鲁吉亚定居。他那时也就50开外,大约一米六二的个头,身板壮实,留着典型的“斯大林胡”,目光炯炯有神,酷肖其祖父。

  有一次闲聊时,我对叶甫根尼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苏联卫国战争大片《解放》中的斯大林,神形都不怎么像,身板比较干瘪,神态过于忧郁,并打趣说:“这部片子如果请你出演你祖父,那该多好!”叶甫根尼说:“我倒是觉得,这个斯大林比起《攻克柏林》(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另一部卫国战争巨片)的那个斯大林来,神形都更像。”我问何故,他答道:“我祖父当年虽然只有60出头,但战争的重压超出了常人能承受的好几十倍,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他都得拍板定夺,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且,战争打起来看不到尽头,一直延续了将近一千五百天。所以,影片《解放》中的祖父显得干瘦、忧郁,这才真实。”他还嘿嘿地笑着说:“我没有学过表演,不是当演员的料,哪能演我祖父!?”不过,他又说:“但愿以后能有这种机会。”

  1996年2月6日上午,叶甫根尼打电话告诉我: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刚刚摄制了一部名为《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的故事片,由他本人出演其祖父斯大林。他邀请我和夫人下午到厂里去看样片。观片前交谈时,我有意想从他那里弄清楚一个问题: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清晨发动对苏战争后,他的父亲(雅科夫)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见到他的祖父(斯大林)的。他不假思索答道:“6月22日,就是德国人开始进攻苏联当天的下午,我的祖父把我的父亲特地叫到办公室,沉稳地说:‘不要紧的,上前线打仗去!战争就是战争。战争胜败,人人有责!’”

  反击德军的炮声打响后不久,雅科夫作为一名苏军上士就上了前线。斯大林的大儿子华西里·朱加什维利后来作为一名飞行员,也参加了抗德战争。

  “罪大莫过于背叛祖国”

  《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片子着重描写雅科夫被俘后在德国集中营的英勇不屈和惨烈牺牲,也有其兄华西里驾驶战机迎击德军飞机的镜头。影片有段话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当德国人企图劝降时,雅科夫抬起他那高贵的头颅,镇静地说:“当我还年幼时,父亲(斯大林)就不止一次对我说:‘罪大莫过于背叛祖国’”。“我这个人既不会买,也不会卖。消灭法西斯——这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影片放完后厅里的灯一亮,我就迫不及待地对叶甫根尼说:“这部片子真是太棒啦!就震撼力来说,它远远超出以重彩描写卫国战争进程的苏联影片《解放》和《攻克柏林》”。我还称赞他这个非专业演员把他祖父给“演活了”。叶甫根尼谦和地说:“我个头与祖父差不多,但块头比当年的祖父大。我在这部片子中出演祖父时,尽量想突出其沉稳的一面,但战争重压在他身上所隐约流露出来的那种忧郁,虽经大导演戴威反复调教,我还总是拿捏不准。”我夫人说,这部片子如果在中国放映,肯定会大受欢迎的。叶甫根尼说,如能有这种幸运,他一定要到中国去参加首映式。

  “用战士换元帅——不干!”

  在前苏联,有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当希特勒得知被德军俘获的雅科夫的身世后,提出要用斯大林这个儿子来换被苏军俘虏的德军元帅帕乌列斯。斯大林知道希特勒这个交换条件后,淡淡地说:“用一位战士去换个什么元帅——不干!”苏联影片《解放》就是这样描写的。

  在与斯大林孙子叶甫根尼交谈时,我特地向他求证上述说法的真实性。他说,这种描写他也注意到了,这不失为一种可能性。但他又说,战后他曾专门问过他的祖父,当祖父得知希特勒提出“用士兵换元帅”后是如何表态的。斯大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这件事发生在一天深夜里。助手向我报告: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刚来过,说希特勒提出要‘用士兵换元帅’。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缓缓说:‘这可办不到!要是这样,其他士兵的父亲会怎么说?!’”《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影片就是这样描写的。

  对于斯大林有关“用士兵换元帅”的表态,我看到、听到过上述两种不同的“版本”。孰对孰错,无从判断。不过,两种不同“版本”都证明了同一个事实:斯大林在国难当头时,也为“大我”舍“小我”,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义无反顾,毅然献给了国际反法西斯的神圣事业。

  看完《雅科夫——斯大林的儿子》这部影片后,我感慨地对叶甫盖尼说:一名统帅将自己仅有的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而且,为了坚持原则,还断然主动放弃了被德军俘虏的儿子雅科夫可能存活的希望。这在世界文明史上,虽不敢说“绝无仅有”,但恐怕也是很罕见的。我还告诉他,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毛泽东主席就把自己的长子送上了前线。当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淡淡地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这位格鲁吉亚朋友说:“毛泽东这个故事我听说过。毛泽东的儿子也没有能够回到他的身边。”他凝思了一会儿后说:“一位是中国人,另一位是格鲁吉亚人,这两位影响过历史发展进程的伟人,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作为父亲,他们的做法却惊人地相似:战争一开始,就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了前线,而且连出发点都一模一样:‘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沉思了好一阵之后,叶甫根尼深情地说:“这真是两位伟大的父亲!两位伟大的儿子!”稍后,又补上了一句:“两位伟大的统帅!两位伟大的战士!”

  希特勒“终于玩完啦!”

  1945年春天,当苏联军队越过波德边界向柏林挺进时,罪恶满盈的希特勒感到末日已到,与其情妇爱娃一起在柏林的地下掩体自杀身亡。对此,苏联影片《解放》有详尽的描述。当年的苏军副统帅朱可夫元帅在名为《回忆与思考》的回忆录中写道:当他通过电话向斯大林报告这一消息时,这位苏联大元帅思考片刻后沉静地说出这样一句俄罗斯俗语:他这个坏蛋,“终于玩完啦!”

  20世纪40年代的苏德大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交战双方两大统帅——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的“对奕”与“拼搏”。希特勒最终落下了一个千古骂名,而斯大林为全人类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则永垂青史。

  格鲁吉亚人敢于说“不”

  1995年4月10日,我作为驻格鲁吉亚大使到任后不久,便与夫人及几位同事前往斯大林故乡哥里市“朝圣”:参观斯大林故居和斯大林博物馆,给斯大林纪念碑敬献花篮。

  哥里市市长祖拉布出面接待。斯大林博物馆馆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并进行详尽讲解。在参观到最后一部分“斯大林的光辉思想”时,馆长用一支小金属指示棍指着一张大图板,神情严肃地对我说:“这块图板,我要特意向大使先生认真地介绍一下。近几十年来,有关斯大林搞什么‘个人迷信’的诋毁声不绝于耳。请大使先好好看一看图板,然后再作出判断:斯大林究竟是搞‘个人迷信’还是反对‘个人迷信’的。”于是,我便抬头看了一下这张用格鲁吉亚文、俄文、英文特大号字母书写的图板,上面的俄文写着斯大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讲的一段话:“对个人的无原则颂扬,这不是别的,而是党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坚决切除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馆长说:“继列宁之后,斯大林是坚决反对无原则颂扬个人的第二人。”毋庸讳言,与历史上许多伟人一样,斯大林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随着他领导苏联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对斯大林个人的无原则颂扬,在苏联便日益盛行起来,在国内外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陪我们参观斯大林博物馆的哥里市市长说:“这几十年来,苏联各地的斯大林博物馆全都关闭了,斯大林纪念碑也全部被拆除了。唯有我们格鲁吉亚人顶风而行,敢于说‘不’。”

  参观完斯大林故居和斯大林博物馆之后,我们一行到矗立在市政府广场的斯大林纪念碑敬献花篮。站在这位巨人面前,我们脱帽鞠躬致敬了足足有三分钟,当时思绪万千,在纪念碑旁流连忘返。

  我在格鲁吉亚工作期间,得到一个极为强烈的印象:在广大格鲁吉亚人民心目中,斯大林是格鲁吉亚民族和全苏联的英雄,他们是绝对容不得任何人向这位伟人身上泼脏水的。

  1995年5月7日,在格鲁吉亚各界为战胜法西斯50周年举行的集会上,当谢瓦尔德纳泽总统在讲话中提到,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统帅斯大林为了加速战胜德国法西斯那一天早日到来,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当一位老战士在讲话中激动地说,战士们当年高喊着“为斯大林而战”、“为祖国而战”的口号冲锋陷阵时,与会者全都刷地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欢呼声经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我当时站在尽情抒发民族自豪感的格鲁吉亚人之中,所受到的感染之强烈,一辈子也难得有几回。

  彼得大帝不能与列宁相提并论

  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和事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写下了《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鸿篇巨制,他的著作影响过世界上不止一代共产党人。

  斯大林在一名篇中写下了这样一名句:“列宁是整个大海,而彼得一世只不过是海中之一滴”。此话其实并无贬低彼得大帝之意,而是通过滴水与大海的强烈对照,来说明封建帝王根本不可能与无产阶级领袖相提并论,其意思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点相近。

  “落后就要挨打”

  在20世纪30年代,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两种局面:有利的是,经历剿匪、打退外国武装干涉和推行新经济政策之后,大体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不利的是,外部依然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与封锁。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意识到,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既很有必要,又具备了基本条件。于是,他就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此,斯大林写下了一名篇,并用了一个警醒全党全国的大标题:“落后就要挨打”。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苏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和战后国家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弹与木犁

  在格鲁吉亚斯大林故乡哥里市斯大林博物馆,有块图板醒目地写着丘吉尔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约·维·斯大林出生时,俄国还用木犁耕地,但他离世时,这个国家却已经拥有了原子弹。

  众所周知,丘吉尔一直敌视斯大林所毕生致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斯大林、罗斯福一起,作为“盟国三巨头”,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合作,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丘吉尔对斯大林为改变国家命运所作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立下的丰功伟绩,还是十分敬佩的。有一次,为了纪念斯大林,丘吉尔特地在英国议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指出:任何诋毁斯大林的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并用上述那块图板上所写着的那句话作为批驳。这位英国大政治家用原子弹与木犁的强烈反差,来凸显斯大林为振兴俄罗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去过斯大林博物馆6次,每次总要走到上述那块图板跟前,毕恭毕敬地站立良久,默默地回顾,也回味俄罗斯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木犁到原子弹的飞跃,一幕幕仿佛又在眼前闪现。丘吉尔这一佳句译成俄文,总共才不过11个字,但我每每感叹不已:这寥寥数语胜过空泛赞美的万语千言。

 

 

 

 

 

sidalin1

图:二战前,斯大林和长子雅科夫、女儿斯维特兰娜合影

 

 

--------------

Svetlana Alliluyeva 1970.jpg 1970 在美国

斯大林的女儿 斯维特兰娜

据她说斯大林对待长子雅可夫和次子瓦西里的态度截然不同。斯大林对待雅可夫的态度非常冷淡,父子俩经常争吵,对待瓦西里和她却较好(她俩都是第二个老婆所生)。

Yakov Dzhugashvili.jpg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1907年3月18日-1943年4月14日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的母亲斯瓦尼泽在1907年12月因斑疹伤寒去世,斯大林因为悲伤而将半岁多的他送往娘家抚养。

直到14岁前,雅科夫一直生活在格鲁吉亚的舅母(一说姨妈)家中。后来苏联政权建立,父亲斯大林在中央担任要职。1921年,舅舅亚历山大·斯瓦尼泽劝说他前往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雅科夫当时只会说格鲁吉亚语,他抵达莫斯科后,为了申请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俄语

雅科夫来到莫斯科,见到了当时已经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父亲斯大林。斯大林已经娶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为第二任妻子,生下了次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

,,,,,,

雅科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苏联红军,后来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最后死于集中营。(有说,在雅科夫被德军关押期间,斯大林曾组织过两次对他的营救,皆以失败告终。)

有传,希特勒将用雅科夫交换他的外甥里欧,但是也没有被苏联接受。另,有传闻称德宣传部长戈培尔向斯大林提议用被俘的德军将军保卢斯来与雅科夫交换。但这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斯大林说:“我不会用一位元帅与一个中尉来互相交换。”但该说法遭雅科夫的女儿加琳娜的驳斥,她称祖父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这一说法是由电影《解放》原创。

 

 

sidalin4

图:斯大林之孙叶甫盖尼·朱加什维利(雅科夫的儿子)

 

 

苏联电影 《解放》拍摄于 1968~1971年

 

瓦西里

斯大林的次子,为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所生。

1940年4月从空军学校毕业,1942年2月升为空军上尉。在对德战争中,他先后26次出动,共击毁德军战机2架、协助他人击毁3架。二战结束后,瓦西里于1946年升为空军少将,翌年升为空军中将,提拔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官。

,,,,,

1960年4月9日,斯大林的旧友伏罗希洛夫劝他戒酒。15日,中国大使馆邀请瓦西里前往中国治病,但此时这处于中苏交恶期间,瓦西里随即再次被捕并剥夺了一切名誉,流放喀山

1962年3月19日,因急性酒精中毒死去,离41岁生日还有2天。2002年11月改葬于莫斯科。

 

 

 

========

斯韦特兰娜 到达西方 1967

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逝世后,斯韦特兰娜放弃了“斯大林娜”的姓氏,改用母亲结婚前的姓氏“阿利卢耶娃”,并且当上了教师。她负责教授美国历史和英语的课程,同时接受了高干子弟的特殊待遇。

1963年因扁桃体发炎入院治疗,在此期间遇上了来到莫斯科的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布拉杰什·辛格,两人坠入爱河,并且在黑海畔的索契一起度假了一段时间。1966年辛格逝世,斯韦特兰娜获准前往印度,将辛格的骨灰撒入恒河

 

1967年3月6日,斯韦特兰娜进入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向美国大使切斯特·鲍尔斯递交了政治避难申请书。不久以后搭乘意大利航空的航班前往罗马,辗转到达瑞士日内瓦。后在瑞士办理了去美国的签证。

1967年4月,斯韦特兰娜到达纽约,后搬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居住。她以拉娜·彼得斯(Lana Peters)为笔名,撰写回忆录并向纽约的杂志社投稿,公开反对苏联政府,并对斯大林政权持完全否定的评价态度。被她留在苏联的子女则公开宣布与她断绝一切关系。【斯韦特兰娜的女儿(斯大林的外孙女),留在苏联并成为一名火山科学家,从年轻时就定居在堪察加半岛的火山观测站,她反对母亲的政治立场。

1982年,斯韦特兰娜与女儿一同移民到英国剑桥。1984年,她回到苏联,并与女儿一起获得了市民权,居住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1986年再次出国,来到英国的布里斯托尔

2011年11月22日,斯韦特兰娜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里奇兰中心逝世,享年85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