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eryn2022-05-08 17:33:25

     这里真不愧是阳光充沛的海边城市。已是傍晚,阳光依旧灿烂!对面邻居家的小男孩正从他家窗户里向外张望。说老实话,对这个八九岁的活蹦乱跳的小男孩来说,这条街的景色未免也过于沉闷过于乏味了,全是老面孔:永远不变的房屋,门前固定的车辆,一年才黄一拨绿一拨的树木,一年才开一阵败一阵的花朵,偶尔慢慢驶过的闷声不响的汽车,偶尔走过的沉默不语的遛狗人以及同样沉默不语的狗狗,一言不发的散步者……,真的没啥好看的。但是再不好看的街景也比自家屋子里的摆设好看吧。所以,小男孩还是经常趴在窗边往街上看,尤其在厌烦做作业的时候。突然,小男孩眼睛一亮,他看到了这条街上的突发事件、特大新闻:不知为什么,住在对面的爷爷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往后摔倒了,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爷爷似乎想和身体抗衡,但是身体不听爷爷的使唤,只见他一屁股坐到石子地上。他想要用手撑着站起来,但是失败了。男孩子吓坏了,惊恐焦急地大叫起来:“对面的爷爷摔倒了!对面的爷爷摔倒了!对面的爷爷摔倒了!”空旷寂静的街上只有这个小男孩一声接一声的呼叫声。遗憾的是小男孩的喊声也只有在小男孩自家屋里和街道上才能听到,街道这边的我们家可一点儿声响也听不到。与此同时,这个小男孩看到对面阿姨的车子缓缓地开到对面车库门前。阿姨急急忙忙从车里跑过去拉爷爷。对面比他小两三岁的小男孩一边哭着一边大叫:“我不想让姥爷死!我不想让姥爷死!我不想让姥爷死!”小男孩边哭边跑向自己的姥爷,帮着妈妈想拉起姥爷,但无济于事。爷爷纹丝不动。阿姨似乎叮嘱孩子进屋喊家人出来帮助拉爷爷。
       对屋外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正在房间里忙活的我突见外孙哭着进屋喊我:“姥姥,姥爷摔倒了!姥爷摔倒了!”我的第一反应是狐疑:“这小孩瞎讲什么呢?怎么可能?刚才他还好好的说明天来收垃圾,他要把垃圾桶拉到街边,怎么可能突然摔倒了?”
狐疑归狐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我本能地走出房门,果真看见老伴坐在地上,女儿正试图拉他起来,他自己也努力站起来,但是身体一点都没有挪动。我伸手拉住老伴的手,和女儿、外孙共同努力,加上老伴自己的努力,老伴终于站起身来。我、女儿、外孙女一齐扶着他走进屋。大家异口同声地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现在感觉怎么样?”我老伴坐到椅子上,讲:“还好,还好。”外孙懂事地让姥爷躺到床上,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是坐着好还是躺着好,老伴不愿躺下来,我也没有坚持让他躺下来。
       忙乱中还有些小插曲。
       插曲一,对面男孩的爸爸听到儿子的喊叫也赶快走出家门,走到我们家门口问了一下情况,看我们已经把老人拉进屋,问问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就回家了。后来,对面男孩的妈妈发信息给我女儿,说:“听说老人摔倒了,没有什么大碍吧?如果需要接送孩子,就告诉我们一声。”我们两家是对门邻居,也是同一国度的同胞,两家孩子还是同校不同年级的同学。这边街坊邻居的孩子多数都在同一所学校就读。平时我们两家互相帮助。他们出门旅游时让我们关注他们的房屋。我女儿有时忙不过来,曾经请他们帮忙接与他家儿子同校的孩子回家。两家孩子见面也很亲热,总喜欢互相招呼招呼,拉拉呱。这次,对面的小男孩在惊恐万分中成为我老伴摔倒的第一目击者和呼救人。感谢你,对门家的小男孩。
      插曲二,见姥爷摔倒在地,外孙惊吓之余协助妈妈喊我、参与拉起姥爷,扶姥爷进屋,提议姥爷躺下,完全不像才六七岁的小男孩。想想他哭着喊叫“我不想让姥爷死!我不想让姥爷死!我不想让姥爷死!”就令人揪心。在拉老伴的空挡,我还到女儿车里看看没有下车的外孙女。毕竟比哥哥小一点,外孙女完全被眼前的场景吓呆了。而且她还有个误判:以她坐在车里的视线,妈妈的车缓缓开到家门口,和姥爷慢慢向后摔倒的场景几乎重合,她跟妈妈说是妈妈的车轧到了姥爷,非常惊恐害怕。我劝她下车她不愿意下车,缩在汽车儿童座椅里一动也不动。那天那时气温还有点高。我赶紧让女儿劝外孙女下车。吃晚饭的时候,外孙女已恢复了平静,她把头靠在姥爷的手臂上,享受和姥爷在一起的时光。外孙女和姥爷的椅子相邻,爷孙俩吃饭时矛盾不断,主要是姥爷喜欢管她,她不服管。但矛盾多,并不妨碍他们关系更亲密,也可能这就叫“不打不成交”吧。
     老伴回屋在椅子上坐了一会,我建议他量量血压心跳。因为他有房颤,心脏一直有隐忧。一量,血压正常,但心跳较高,113,118,有一次甚至达到123。大家问他怎么样?他自己说还好。女儿提议带他去医院,以免半夜再折腾。但老伴说没有什么,不用到医院。
        后来,老伴说右手麻,我突然担心他会不会中风了?告诉女儿还是到医院吧。
       到医院,做各种检查,包括发麻的右手也做了检查,医生排除中风,诊断为心动过速。医生分析手麻是当时摔倒时用手撑地造成的。但鉴于心动过速,医生说不敢让他立刻回家,需要留院观察24小时,进行调整心跳的治疗。医生特别强调,心脏病发作不一定都是心绞痛,无力、眩晕也是其表现形式。幸亏我们买了保险。否则这24小时的收费可就真是天价了。
       24小时不到,在我们的催促下,医生看老伴身体的确无大碍,也就同意老伴出院了。
       外孙外孙女见到从医院回到家的姥爷,大有久别重逢的感觉。但两个孩子可能因年龄差异、性格有别,表现的略有不同。外孙女小一点,一脸单纯的快乐,高高兴兴地问姥爷:“你好一点儿了吗?”姥爷告诉她好多了,给她一个拥抱,她快快乐乐地走出我们的房间。外孙进屋则用几分狐疑、几分揣测、几分观察、几分担忧、几分陌生的眼光瞅着姥爷的脸,怯生生地喊了一声“姥爷”。姥爷给他一个拥抱,外孙似乎放心了很多。外孙复杂的眼神就此留在我的心底,很难忘掉。后来我跟女儿谈起外孙看到他姥爷出院后的眼神,女儿告诉我,当时她生过女儿,见到分别几天的儿子,也是难忘儿子看她时丰富复杂的略显忧郁的眼神。算算那时的外孙还没有现在的外孙女大。看来对同一件事情反应不同主要是性格原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